凝心铸魂攀高峰——回眸新时代十年的宜昌奋进之路

A-   A+
发表时间:2022-10-22 18:07    来源:宜昌文明网

制图/蔡蓉俊

  最大气磅礴的书写,源于精神;最激动人心的变化,始自心灵。新时代之“新”,不仅新在物质形态,也新在精神状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2011年至2021年,从全省首个全国文明城市,到连续四届蝉联该项殊荣,宜昌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之路上,以持久的韧劲坚持培根、铸魂、育人、惠民、塑城,勇毅探索,一路收获。市民,文明素养大提升;城市,奋进之姿更昂扬。

  十年铿锵步伐,不断丰富文明城市内涵,催生着文明之花在峡江大地生根、发芽、成长、绽放。

  暖心!一种效应彰显城市大爱

 

青年志愿者正在擦拭护栏。 记者黄翔 摄 

  “我将在爱心助学的道路上继续守护孩子们的梦想,让山里孩子拥有更多出彩机会!”10月16日,作为党的二十大代表再次走进人民大会堂,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刘发英回想自己的助学之路,对未来信心满怀。

  2005年,刘发英的助学之路从一台电脑、一根网线开启。在她的感召下,许多退休干部、教师、律师等,曾经受到过这位“英子姐姐”资助的学生走出困境后,纷纷加入到“英子姐姐”助学志愿服务团队。

  17年来,刘发英感召了2000余名爱心人士,募集助学款3000多万元,资助学生4600余人。

  行善举、做善事,是宜昌人民的精神特质,也是这座城市经年不变的人文底色。

  2007年12月10日凌晨,湖北至重庆公路主干线发生岩崩,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榔坪村村民方玉明两次冒死示警,帮助两辆客车成功避开了岩崩灾难,80名司机、乘客被解救。

  危难时刻挺身而出,方明玉的壮举让她于2008年10月上榜中央文明办刚刚开办的“中国好人榜”,成为我市首位“中国好人”。

  方玉明开启了“宜昌好人”走向全国的序幕。此后连续14年,每年都有宜昌好人上榜,其中数量最多的为2013年,达到了13人。

  宜昌好人效应蔚为壮观,先后涌现出罗长姐、刘发英、李广佳、易从梅等2357名先进典型,仅“中国好人”就多达112名。

  一个榜样,一面旗帜。一群模范,满城春风。市委书记王立说,宜昌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开展先进典型学习宣传活动,让“好人现象”转化为“好人效应”,实现“宜昌好人”向“宜昌人好”的蝶变跃升。

  “宜昌的好人文化名扬全国,离不开这座城市的历史人文传承、地理环境孕育、社会系统涵养。”在市社科联副主席龙会忠看来,赓续传承屈原、昭君等历史文化名人的家国情怀,也成就了宜昌独特的“好人基因”。

  好人群体的涌现也离不开崇德向善的社会氛围。为了培育好人成长的沃土,宜昌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典型发布机制,市民广泛推荐身边好人,每月都有“宜昌楷模”。截至目前,已有655人(组)上榜宜昌楷模。

  “宜昌‘好人’,植根峡江,沐浴峡水。有如雨后春笋,又如寒梅悬冰,无穷层出,傲雪芬芳。”宜昌好人馆里,《宜昌好人赋》荡气回肠,这是对宜昌好人效应最好的注解。

  聚心!一座丰碑厚植城市底蕴

 

志愿者辅导学生绘画。 记者何宝喜 摄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启人心智。作为屈原故里,对宜昌而言,屈原精神就是文化根脉,它和其它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先进文化一起,构成宜昌精神的源头活水。

  行走宜昌,从课堂教学到论坛讲座,从节庆活动到城市建设,屈原文化已浸润到城市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

  在这里,与屈原的相逢,不再只有书本上的白纸黑字。校园里,修远廊、橘颂坊、天问角等校园小景,为育人赋能,让屈原文化自然流淌在孩子心间;校园外,随处可见的屈原文化公益广告,让市民在街头巷尾即可跨越时空“对话”屈原。

  在这里,讲好屈原故事,从过好传统节日开始。屈子祠前祭先贤,三峡大坝赛龙舟,每逢端午宜昌都会举行盛大祭祀活动。截至目前,文化和旅游部、湖北省政府已在秭归联合举办了六届“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传承千年的屈原文化,成为宜昌厚重的人文“家底”。

  在这里,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屈原”。屈原文化进机关、学校、医院、企业、村居、家庭系列活动,激发了宜昌人的政治自豪和文化自觉,锻造了独特的精神样板。

  新时代,屈原文化被赋予更多内涵。“让屈原成为宜昌永恒的文化地标,把宜昌打造成屈原文化的权威阐释地、标准制定地、活动聚集推广地”,这是屈原故里的担当。

  2021年12月,宜昌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合作,共建屈原文化研究院,以屈原文化学术研究、学术交流和学术传播为主攻方向,坚持大视野策划、大格局塑造、大事件营销、大流量推介,突破性传承发展屈原文化,提升宜昌城市美誉度和影响力。

  8月1日,首届“屈原文化研究国际论坛”在宜昌开幕。来自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百余名专家学者以“线上+线下”的方式相聚屈原故里,共论屈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开幕式上,宜昌被确定为屈原文化研究国际论坛永久举办地。

  同日,屈原文化主题公园项目正式开工。项目总投资18.8亿元,建设用地面积约236公顷,集合了屈原文化研究、传播、教育、展示、论坛等多项功能,将通过树立屈原文化形象,打造出城市最鲜活的、最具吸引力的文化功能板块、休闲旅游节点。

  以文化人,以文润城。屈原,这座永恒的文化丰碑,正构筑起宜昌人民的精神高地,汇聚成宜昌高质量发展磅礴的精神力量,引领宜昌走向新的文明高峰。

  热心!一城“雷锋”传递城市温度

 

伍家岗区大公桥街道北山坡社区青年志愿者走进城昌怡园小区,听民意访民生。 记者吴延陵 摄 

  “我行动不方便,家里好久没打扫卫生了。”10月17日下午,家住胜利四路12号的市民李月华发出“求助”。

  “我们已收到你的愿望,马上安排!”次日8时,全国最美志愿者陈实和4名志愿者,准时来到了李月华家。

  收拾厨房、冲洗厕所、擦洗玻璃,志愿者们忙活了一上午,把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

  和李月华一样,有困难找志愿者,已经成为多数宜昌市民的共识。市民信任的背后,则是一城“雷锋”的热心守护。

  “我一个人的力量有限,要想办法带动志愿者加入到队伍中来。”2012年,陈实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志愿服务队。10年来,累计带动3000多名志愿者常态化开展公益活动,平均每年开展志愿服务200多场次。

 

王华君志愿服务队走进宜昌高新区白洋工业园为农民工发放物资。 记者吴延陵 摄 

  “一年四季在城里打拼,要让农民工真正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劳动者的尊严。”2015年,王华君牵头建立“五帮”志愿服务队。7年来,先后帮助4000多名农民工实现就业,为农民工维权讨薪达1890万元。

  “蚂蚁虽小,但抱团起来却有无穷力量,我们要像蚂蚁一样一点点清理母亲河。”2016年,李年邦以“更好地服务绿色宜昌”为初心,成立了“三峡蚁工”生态环保志愿者协会。6年来,“三峡蚁工”在长江边开展拾捡垃圾活动近千次,吸引7万多市民参与,累计拾捡垃圾1100余吨。

  从一队到一城,满城“小红帽”成为文明宜昌最美的风景。“宜昌志愿”平台数据显示,城区注册志愿者已超过31万人,注册志愿服务队伍2000余支,平均每5个宜昌市民,就有1名志愿者。

  细化“菜单”方便居民,志愿服务像“点外卖”一样随叫随到。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平台,宜昌探索“四单”工作模式,群众“点单”,中心“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精准对接群众诉求,志愿者活跃度逾55%。

  服务走出峡江,宜昌的点点星光开始在他乡点燃。2019年5月,宜昌人、“三峡蚁工”志愿者之一的崔可冬,成立了“三峡蚁工”成都小分队,每周在成都开展公益活动。如今,小分队在成都已颇具名气,不少居民自愿参与其中。

  品牌叫响全国,宜昌先后有11个志愿服务先进典型获全国表彰。其中,刘发英、王华君、陈实被评为全国最美志愿者,三峡蚁工、市九中“久之韵”志愿服务队被评为全国最佳志愿服务组织,英雄山社区、锦绣社区、果园路社区等被评为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

 

杨帆志愿服务中心志愿者巡江。 记者时刚 摄 

  十年来,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全市累计设立志愿服务站1679个、志愿服务岗13000余个,“15分钟志愿服务圈”基本形成。

  一城人动了,一座城美了。7月21日,《宜昌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机制建设实施办法》出台,将规范积分管理、做实褒奖嘉许等措施列入常态化机制,居民参加志愿服务、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越来越高,志愿服务渐成文明新风。

  一点一滴的悄然改变,已化作全民共奏的文明乐章。十年非凡历程,文明已成为宜昌不懈追求的城市梦想,全民共创共享的精神力量。

  幸福的接力仍在持续。乘势而上,宜昌发出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动员令”,以翻过一山、再攀一峰的雄心壮志,重整行装再出发,誓要夺取“桂冠”上的“明珠”。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宜昌,正朝着文明高峰奋勇前行!(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刘晶晶)

责任编辑:乔奇 何霄
  • 湖北省文明网站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鄂ICP备1802521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6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