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玉米爷爷”的扁担记着一串好人的名字

A-   A+
发表时间:2022-08-30 10:49    来源:湖北文明网

  为帮老人,他高价买走玉米;为表谢意,老人连续多天苦寻好心人。连日来,发生在黄石港区武汉路的这段温情故事,感动了无数市民。

  老人名叫李曦,网友亲切称他“玉米爷爷”。他挑菜的扁担上,记着一串好人的名字,都是卖菜路上,给予他温暖的人。

  “记得名和姓的,我写在扁担上。记不得的,就记在心里。”李曦说。

  夏日里,这根扁担的故事,如一泓清冽甘泉,沁人心脾。

  一位挑担卖菜的老人

  勤劳中有颗感恩的心

  李曦1936年出生,在开发区·铁山区圣水泉村长大,后来因为拆迁搬进商品房。自打记事起,家里就以种菜为生。从圣水泉村到黄石城区,中间隔着座黄荆山。十几岁起,李曦和哥哥一起挑着菜翻山越岭,到山的另一侧卖菜,凌晨4点多出发,早上7点多才能到达。2004年,李家坊隧道贯通,他坐着公交车几分钟就能穿过黄荆山,心里那个高兴难以言说。

  按理说,过了60岁就可安享晚年了,可李曦闲不下来。他告诉记者,自己每个月有2400元的养老金,还有医疗保障、老年补贴,生活不愁,但和田地打了一辈子交道,无论如何也割舍不下老宅附近的两亩地。

  地里的作物,主要是玉米。李曦每天坐两站公交车去地里忙乎一阵,一季下来,能收获5000多根玉米,给家里增加近万元收入。每年五月至九月,玉米陆续成熟,李曦到黄石城区的次数随之变得频繁。繁华的武汉路上,许多市民都是李曦的老顾客。

  “你这么大年纪了,为什么要出来卖菜?”这是卖菜路上,李曦面对最多的问题。

  采访时,记者也问。他回答:“我从穷苦时代走来,知道饿肚子的苦。粮食来之不易,现在生活过好了,更要珍惜。让土地撂在那荒着,我不愿意。”

  还有一个原因。“生命在于运动,我现在身体挺好,每天出去忙一会儿农活,心情很舒畅。少给子女添负担。”李曦说。

  这十几年,李曦头上的白发越来越多,卖菜路上遇到的好人也越来越多。他有个习惯,把好心人的名或姓写在扁担内侧。扁担是竹子做的,好写字,也不容易掉。只可惜,之前那根扁担在一次卖菜时断成了两截,没保存下来。现在这根扁担上只记下来一部分人,上面写着:建行陈行长、小李、小袁、黄石港程老师、武商门卫。还有一行小字,因为岁月洗礼已经辨认不清。

  “还有很多的好人,既没留名,也没留姓。人家帮我,永志不忘。记得名和姓的,我写在扁担上。记不得的,就记在心里。”李曦说。

  一根写满名字的扁担

  凝聚着一个又一个暖心故事

  扁担上的好人,都是真人。

  “建行陈行长”名叫陈俊。2014年,陈俊在武汉路上的建行环球支行工作,一次在银行门口遇到李曦,把李曦挑的玉米全买走了。八年来,陈俊先调到建行亚光支行,后调到天津路上的建行营业厅,但无论到哪,都把李曦当亲人看待。

  “刮风了下雨了,或者累了,我就到建行里面去坐会儿。工作人员不但不会拦我,还会倒水给我喝。我有时候生意不好,卖不完的玉米,都是被陈俊和他的同事买走的。”李曦说,“对了,这家银行还有一个姓袁的女伢,每次见到我都会笑着打招呼,让我在营业厅的椅子休息,给我倒水,很贴心。”

  一次在华新水泥厂旧址门口,一位中年女子给李曦送来西瓜。李曦问她名字,得知姓程,是个老师。回家后,就在扁担上记了一笔:黄石港程老师。

  “还有武汉路上一个女志愿者,头一天给我送吃的,第二天又送。”志愿者没有说名字,李曦只记得她穿着红马甲,见人一脸笑容,很暖心。

  扁担上的“小李”,是位女城管队员。李曦说,她个子高高的,脾气好着咧。有时卖菜违规了,小李会微笑着提醒,引导他去指定的地方售卖。这几年,城市在创文,李曦非常支持,对小李的工作十分配合。

  前些日子,李曦卖玉米回家,差点中暑,就在武商门口打转,不敢进去。“门卫主动和我打招呼,让我进去乘凉。缓了半个小时后感觉好多了,才回家。那天很危险,差点就出问题。”这个好人,就是李曦扁担上写的“武商门卫”。

  一位帮人不留名的顾客

  用凡人善举带来无数感动

  今年5月,地里的玉米成熟了,李曦到黄石城区的次数变得密起来。看外表,他一点都不像是一个86岁的老人,一担还能挑起80斤。每天早晨,他乘坐24路公交车到市中心医院附近下车,拐到武汉路上的集市售卖。顺利的话,中午1点左右就能卖完,然后原路返回。

  李曦记得是8月16日,那天闷热,稠乎乎的空气好像凝住了。临近中午时,难得下了一阵大雨。李曦坐在武汉路富豪农贸市场外的一处屋檐下避雨,面前的箩筐里还剩10根玉米,都是前面的顾客挑剩下的,品质一般。

  一名中年男子从李曦面前走过去,又折转回来。“他问我玉米的价格。”李曦回忆,玉米售价2元一根,天气实在太热,又下着雨,他准备便宜卖了早点回家。没想到的是,这名男子不仅不同意他降价,还表示要将剩下的玉米全部买走。

  10根玉米20元钱。结账时,男子身上只有15元零钱。李曦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没法提供扫码支付服务。

  “结果他又掏出一张100元,连那15元钱一起塞到我手里。20块钱的玉米,他给了115元,这哪行?我就不让他走,让他给15块钱就行,把100元拿回去。哪知道他提起玉米就走,说天热,您老早点回家。”李曦说。

  找钱的过程中,李曦曾问过中年男子贵姓,在哪上班。对方没告诉姓名,只用手朝华新路方向指了下,说单位就在那边。

  第二天,李曦特意选了十几个大玉米棒子,在武汉路、华新路上寻找好心男子。根据他的推断,好心男子应该是在华新路上的黄石港区市民之家上班。为此,他先后去了两回。头一回没有找到;隔天又去,还是没有找到。

  后来,大厅里走来一名女士,耐心听完他的讲述后,说市民之家的工作者里没有这样的人,我帮你联系报社的记者,或许他们能够帮你。李曦说,他当时心头一热,心里想:又是一个好人!

  一段接力寻找的历程

  彰显一座城市的文明底蕴

  在寻找好心人的过程中,李曦用孙女的马克笔在扁担内侧新添了一行字:谢谢好心人。旁边有一节是空的,他说是留给好心男子的,“等找到他,我把他的名字和电话号码都写在上面。”

  多日苦寻未果,老人多少有些伤感。他说,对方一定是故意躲着他,不然不可能见不着面。

  李曦寻人的故事经媒体报道后,感动了众多网友和市民。“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许多网友留言评论,为执着寻找好心人的“玉米爷爷”点赞,向做好事不留名的好心人致敬。

  爱心仍在涌动,有市民想一次性买光老人地里的玉米;还有许多市民表示愿意继续帮助李曦。但这些爱心和善意,都被他一一拒绝:“我年纪大了,不能欠人情债。”

  市社科联专职副主席、市创文办宣教组组长柯荷林认为,“玉米爷爷”的这根扁担不简单,扁担上面记录的每一个名字都有一个感人故事,让人看到了黄石这座城市的温度和文明的底蕴。

  一个真心帮人不留名,一个受人之恩思回报。市文联干部胡海清说,夏日里,这段温情故事为黄石这座爱心之城增添了一份生动的注脚——爱与被爱,就在举手投足间,就在凡人义举中。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湖北城市职业学校高级讲师、国家高级礼仪培训师周静说,“这位好心人不挑好坏,不计价格,多付几倍的钱,买下全部玉米,这善举如夏日甘泉,沁人心脾。”

  至今,李曦还在寻找那位好心男子。他说,无论如何,他还是想见这名好心人一面:“我心里清楚,他不会收这笔钱,但我就是想见见他,说声谢谢。”

  记者采访时,李曦的孙女李雨桐一直静静地坐在旁边。

  即将上六年级的她告诉记者,爷爷经常向她讲述卖菜过程中遇到的好心人,叮嘱她将来也要做个好人,多帮助别人。(黄石日报 石教灯 陈子才 黄醒尘)

责任编辑:王炯
  • 湖北省文明网站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鄂ICP备1802521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6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