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义波志愿队”接力帮扶山里娃

A-   A+
发表时间:2022-08-03 08:26    来源:宜昌文明网

“11年前我是受助的孩子,11年后我成为志愿者老师”

学长张义波(左)经常激励郑红艳(右)要奋发向上。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8月1日,从宜昌秭归水田坝乡马营红色研学教育基地,传出动听的童声吟诵。以“中国好人”张义波命名的“张义波志愿服务队”志愿者、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大一学生郑红艳,正在教当地的64名留守儿童们唱《橘颂》。

  但孩子们不知道的是,11年前,他们的这位“小老师”也是在这个村口,迎来了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张义波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当时的一节“励志教育课”,让她至今难忘。

  据统计,11年来,“张义波志愿服务队”累计组织200多名志愿者,帮助了秭归留守儿童1500余人次。

  一口柴火锅几张木板床

  11年前的夏天至今难忘

  郑红艳的学长、“中国好人”张义波,出生于偏远的秭归山村马营村,因为家里穷,他从小立志,要走出大山。15年前,张义波只身到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求学,创立“阳光家教社”,义务为农民工子女辅导学习。12年前,张义波辞去记者工作,重返家乡,扎根基层,投入到扶贫工作中。虽然,张义波毕业离开了学校,但母校“阳光家教社”的学弟学妹们,每年坚持走进秭归大山,关爱留守儿童,至今已经坚持了11个年头。

  记者昨日联系上张义波。“2011年,我们的志愿服务队首次来到马营村,开展了为期20天的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国学欣赏、数学、手工制作、励志教育、安全教育等课程”,张义波说,那时条件非常艰苦,志愿者们睡板床、轮流做饭,由于只有一口烧柴火的大锅,很多时候柴火点不燃,菜炒不熟,志愿者们也将就着吃下,但志愿者克服炎热、蚊虫叮咬等种种困难,以饱满的热情,带着孩子们学习、做游戏。

  回忆起当时只有9岁的郑红艳,张义波说,“当时这个小丫头很内向,为了鼓励她,志愿者总是点她回答问题,没想到,在暑期班结束的汇报演出上,她居然作为领唱,向大家表演展示了歌曲《明天会更好》。”

  在郑红艳的回忆里,11年前的夏天,美好、难忘。“我记得当时教室的环境不太好,只有几张掉漆的木头桌子,陈旧的黑板、漏风的窗户,由于马营距集镇20公里,买菜不方便,当时志愿者老师们吃的菜,大部分都是张义波无偿提供的,因为我的家离学校有4公里远,中午我就跟着老师们吃饭,感受到了很多的关爱。”郑红艳说,最打动她的,是张义波学长给上的一堂“励志教育课”,他背着奶奶上学和从武汉回到秭归、反哺家乡的故事,深深感动了她,她也暗下决心,要和学长一样,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学习改变山村女孩命运

  考上大学接力传递爱心

  “我现在最爱听的歌,就是志愿者老师教我唱的《明天会更好》”,昨日,郑红艳告诉记者,张义波学长的经历,一直激励着她,要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走出大山。

  2021年,19岁的郑红艳也考上了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并且主动加入了“张义波志愿服务队”,兑现了儿时的承诺。

  今年7月9日,通过层层选拔的郑红艳,和其余11名同学们乘坐大巴车,抵达秭归县水田坝乡马营村,代表学校开展“走进乡村点亮青春”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刚一下车,等待多时的孩子们,用期盼的目光,迎接他们的“小老师”。在那一刹那,郑红艳仿佛看到了11年前稚嫩的自己。记者了解到,暑期实践活动第一期结束后,郑红艳选择了继续进行第二期的支教活动,总共为期一个月,到8月9日结束。

  郑红艳说,今年留守孩子们参加的夏令营,是学校联合湖北三峡橙谷公司举办的,上课有电子白板,吃饭也是公司专门请的厨师做的,老师和同学们都住在翻新的学生宿舍。郑红艳说,家乡这些年巨大的变化,也让她在同学们面前非常自豪。

  素质拓展、影视表演……

  山村孩子也能享受丰富课程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不仅生活条件好了,孩子们享受的课程也越来越丰富,和城里孩子的暑期生活,相差无几。“张义波志愿服务团队”的12名志愿者经过认真备课研讨,为秭归县水田坝乡马营村留守儿童安排了国学、数学、英语、美工、音乐、生物、历史、地理、创新创业启蒙、专题调研体验、素质拓展训练、红色印记寻访等12门课程。

  此外,志愿者在课余时间组织小朋友开展剥玉米、削土豆、打扫卫生、厨艺比拼活动。“今年新增的手工剪纸课、创新创业启蒙课、影视表演课,都受到了小朋友们的欢迎。”郑红艳说,她和同学们还在实践课上教孩子们心肺复苏和海姆立克两种急救方法,很多孩子通过学习都掌握了这些新知识。

  “这些孩子比起我小时候,都活泼开朗了。”谈到给小朋友们上课,郑红艳笑着说,“刚开始上课,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但随着彼此间的熟悉,我们相处得越来越好。”

  郑红艳说,以后争取每年的夏天,她都要回到马营村,陪留守孩子们过暑假,当好一名“爱心接力员”。(三峡晚报 记者汪蕾 实习生陈唐柈 通讯员刘国萍)

责任编辑:乔 奇 王炯
  • 湖北省文明网站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鄂ICP备1802521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6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