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市钟祥市鱼池村:“四个三”推进“一约四会” 穷乱村实现美丽蝶变|“一约四会”优秀典型案例推介

A-   A+
发表时间:2022-06-21 11:55    来源:湖北文明网

  一、基本情况

  湖北省钟祥市柴湖镇是全国最大的移民集中安置区,上世纪六十年代,4.94万河南移民为支援国家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从淅川县丹江口水库淹没区集中搬迁到湖北省钟祥市,形成了柴湖镇。鱼池村是1968年从淅川县整建制搬迁到柴湖镇的移民村,是柴湖镇的38个移民村之一,现有4个村民小组327户1235人,耕地面积1657亩,人均1.3亩,除此之外无山林、水库、矿产等资源。受制于资源禀赋的匮乏、自然环境的恶劣等诸多不利因素,鱼池村曾经一度是钟祥市基层软弱涣散组织整顿的重点村,也是柴湖镇唯一的深度贫困村。2018年以前,鱼池之乱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一是恶势力盛行猖獗。原来有部分村民法律意识淡薄,讲狠斗硬谋私利。曾有村支部书记、村民在村里被杀害。村痞恶霸等恶势力渗透基层政权,强占村集体资产资源,强揽村内工程,群众敢怒而不敢言。

  二是村干部目无法纪。原来的村干部不讲纪律、不守规矩,沉迷喝酒赌博,肆意侵占村民、集体资产,套取冒领国家项目资金,拖欠村民用工款等近300万元。

  三是村民等靠要思想严重。全村人均只有一亩三分地,因穷生乱,曾经有村民为争当低保户、贫困户打架斗殴,为争取危房改造指标撒泼打滚,并出现赴省进京非法上访现象。

  二、主要做法

  针对鱼池乡风民风之乱,2018年以来,钟祥市委、柴湖镇党委把鱼池村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试点村开展了整顿与创建,在完成扫黑除恶、三资清理以及班子整建等基础工作的前提下,探索建立并不断健全“一约四会”,并采取“四个三”的具体办法来引导教育群众,推进移风易俗,提升精神风貌。

  (一)服务群众有“三台”。一是建设网格平台。实行网格管理,一名网管员、四名网格员,明确分工,各负其责,扎实履行好信息通报、调解争吵、特群关照、保洁清扫等服务职能。二是建设群众舞台。在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旁边建设一座多功能运动场,常态化开展群众文艺体育活动,丰富群众业余生活。三是建设公共灶台。针对以前群众办红白喜事讲排场、铺张浪费、高价礼金等突出问题,建设了一座室内公共灶台,为群众提供操办红白事的场地。村集体免费提供炊具灶具、水电设备、桌椅板凳,但是要求一件事情,即只吃一餐饭,中午上酒菜,每桌花销控制在两百块,并由红白理事会监督落实情况,倡导移风易俗、新事新办,减少铺张浪费。

  (二)引导群众有“三进”。利用农闲或者晚上时间,以组或者自然湾为单位,和群众讲感情、讲政策、讲道理,拉近距离,增进感情。一是专班进村。公安、司法等部门采取以案普法、法制讲座等形式,进村常态化开展宪法法律、土地管理等普法教育。二是文化进场。建设法治文化广场、德治文化广场、自治文化广场,融入法治德治故事、法律法规条文,引导村民学法用法,促进遵法守法。三是律师进室。建设法律公共服务工作室,聘请律师开展“法律进乡村,普法零距离”活动。依法治村增强了干部群众学法守法意识,现在只要涉及矛盾纠纷,村干部首先想到的是依法办事,村民第一时间想的是靠法维权。

  (三)村民自治有“三交”。成立由民主理财小组、项目监管小组、矛盾纠纷调解小组等构成的村民议事会,实行村民自治。一是财务交给群众管。聘请20余名党员群众代表,每个月至少召开一次党员群众代表大会讨论近期村务开支,并将“民主理财小组”六字合章交给六个老党员掌管,村里能不能报账,都是他们说了算。二是项目交给群众管。成立项目监管小组,村里每个施工建设项目都有一个监督员每天两次到场记工记料,规范工程管理,花小钱办成事、办大事。三是矛盾交给群众管。成立矛盾纠纷调解小组,凡是涉及村干部难处理的问题,都通过调解专班、党员群众代表会,甚至村民大会现场调解。通过发动群众管群众,不仅阻断了基层信访源头,还改善了乡风民风。

  

  (四)管理群众有“三挂钩”。制定《村规民约》《村民十戒》《干部五戒》等制度,村民表现与积分制管理、合作社用工、年终分红等三个方面进行挂钩。道德评议会每年评比公布学子榜、好人榜、幸福家庭榜,由村委会进行精神及物资奖励,引导群众向善向上。通过以德治村,干部群众都见贤思齐、崇德向善、诚信友善。

  三、经验启示

  通过“一约四会”的建立完善和“四个三”具体办法的扎实推进,为鱼池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强了组织保障,净化了环境,夯实了基础,归拢了民心。鱼池村趁热打铁,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统领,统筹推进美丽乡村、产业发展、乡风民风、村民自治、民生保障等工作。目前,鱼池村已荣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湖北省美丽乡村示范村以及湖北省绿色乡村等荣誉称号。概括来说,鱼池健全“一约四会”,推进移风易俗的经验可以总结为“三个着力”。

  一是在治理体系上着力。打破了“农村是熟人社会,靠人情关系管理村民、化解矛盾”的思维定势,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中央文明办、民政部等单位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的指导意见》,重点在基层社会治理上,构建法治、德治、自治等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通过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实现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尤其在法治保障上,通过农民夜校、群众大会,利用“村村响”广播、村民微信群等,向群众广泛宣传涉农法律法规,让干部群众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在德治教化上,通过幸福家庭、优秀学子、寿星老人评比奖励等活动,进行积分制管理,教育引导广大群众向善向上。

  

  村民大会

  二是在组织群众上着力。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要振兴,群众是主体。通过成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和禁毒禁赌会等村民自治组织,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把村级事务交给群众议,财务交给群众管,矛盾交给群众管,工程项目交给群众管。用全程、全域的群众参与、透明公开,体现党员干部的公平正义,赢得群众充分信任和全员参与。

  

  村民议事会举手表决

  三是在引导群众上着力。群众的素质都是引导和管理出来的。提升群众素质,要制定村规民约进行引导;要开办农民夜校,同他们讲法治、讲政策、讲道理,还要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来规范村民的行为。比如,群众表现与积分制管理挂钩,每季度对农户进行考核打分。积分高的,在群众大会上领奖;积分低的,就没有奖品。村民表现还与合作社用工挂钩,表现好的合作社就多用工,农户就能多挣钱;表现差的合作社就少用或者不用工。群众表现还与年终分红挂钩,损公肥私、偷盗集体资产的,发现一次,年终分红减一半;发现两次,年终家庭不能参加分红。这些行之有效、很接地气的办法,对群众有很好的引导和约束作用。(湖北省农业农村厅

责任编辑:王炯
  • 湖北省文明网站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鄂ICP备1802521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6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