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州博物馆:文博进校园,恩施历史“能说话”

A-   A+
发表时间:2022-05-31 14:17    来源:湖北文明网

学生观看博物馆的展板,了解相关文博知识。曾维明 摄

  博物馆的徽章、施州古城图的书签、唐崖土司护卫的手办、西兰卡普背包……形式多样的恩施文创,让孩子们对恩施历史饶有兴致。

  5月以来,恩施州博物馆开展进校园、进乡镇、进社区系列活动,围绕今年博物馆日的主题——“博物馆的力量”,让文物“说话”,讲述恩施历史故事。

  博物馆从室内“搬”到了室外,从线上到线下,让历史从过去穿越到现在,让更多的人了解恩施文化,读懂恩施。

  文博进校园,恩施历史“能说话”

  “你们知道咸丰和长征有什么关系吗?”5月18日,宣恩县民族中学七年级学生田新俊参加了文博知识问答活动,收获了独特的唐崖土司护卫手办,急忙和同学分享他知道的长征故事。

  田新俊知道的答案来源于咸丰县博物馆的展板,这块展板讲述了红十八师咸丰突围的故事。“红十八师于1935年12月25日从来凤进入咸丰,1936年1月1日强渡唐崖河罾沟渡口,浴血奋战,历时9天,400余名指战员壮烈牺牲。”田新俊说。

  更多的孩子涌向展板,他们寻找答案,探索恩施历史。

  这些展板通过文物讲述故事。“每一件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都是真实发生的事情,我感觉特别有意思。”七年级学生王锦文说。

  一堂虎钮錞于的文博课,州博物馆研究员朱世学讲得有滋有味,许多孩子听得津津有味。“这节文博课让我了解到虎钮錞于的演变历史、形态特征,更让我感受到了古代巴人的智慧,内心受到极大震撼。身为巴人后裔,我感到非常自豪。”宣恩县民族中学七年级学生高雅婧自豪地说。

  对于特殊学校的孩子来说,这些文物怎么讲?5月13日,州博物馆讲解员带领学生观看特展——《虎跃龙祥——中国虎文化百馆联展》。讲解员配合手语老师,特地放慢语速,耐心为这一群特殊的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历史。

  古人是如何建造房屋的?特校孩子在老师的帮助下,仔细完成了古建筑3D模型拼搭。孩子们在边玩边学中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热爱,增强了文物保护意识。

  在恩施市江城希望小学,州博物馆“博学雅识”小课堂讲述精彩的《人类起源》。

  “让文博走进学校,让孩子们在实践中触摸历史,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历史的意蕴,让历史成为他们生命的滋养,也成为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州文化和旅游局负责人说。

  沉浸式体验,恩施文物“讲故事”

  一场“跟我去恩施吧 老城寻宝”活动,看恩施历史文化、听恩施天籁之音、做恩施非遗手工、尝恩施特色美食……五一假期,恩施老城重焕生机,2万多人沉浸式体验老城文博场馆,了解历史和文化。

  施州城址(南城门城楼)、武圣宫、文昌祠、饶应祺故居、恩施抗战历史陈列馆等场馆对外开放。引人入胜的是,主办方按照游戏的方式让游客游玩,从中获取知识。

  沉寂的古迹怎么玩?每到一地,游客通过游览获取知识,回答NPC(非玩家角色)的问题获得线索,逐步开启“寻宝”之门。

  在老城巷子里穿行,光滑的青石板、老旧的木房子、逼仄的老街道,仿佛置身另一个世界。在不断转换的场景中,游客了解恩施历史文化。“这些历史人物穿越时空,李白能喝酒,关公三结义,饶应祺讲新疆故事,他们好可爱。”孩子们说。

  景域驴妈妈集团副总裁、旅游百人会发起人任国才说,文化创意和遗产旅游有机融合,让“厚重的老城变得好看又好玩”,对历史文化进行了创新表达。

  100公里外,是一派屋舍俨然、阡陌纵横、鸡犬相闻的古寨遗风。宣恩县彭家寨依托原有土家建筑元素、盐商古道印记和农耕水利文化,打造活化、动态、再生的中国土家泛博物馆。

  始建于200多年前的彭家寨土家族吊脚楼群,因其年代久远且保存完好,被誉为“土家建筑的活化石”。彭家寨吊脚楼不用一钉一铆,全凭榫卯、穿斗等方式连接,小青瓦、花格窗、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尽显精致……为了让彭家寨这一传统建筑“活化石”重生,宣恩县系统挖掘彭家寨的建筑文化和历史人文,打造土家泛博物馆,让彭家寨的土家民俗“活”起来、土家建筑“活”起来。

  走进咸丰唐崖土司城址,唐崖河畔的衙署二十一步阶梯上,阵阵葫芦丝声引人驻足。在一声“来客咯”的吆喝声中,土家幺妹儿站在东城门入口处,唱起了迎客歌,歌声缥缈环绕,来往游客的思绪一下就被拉回到600年前。

  你是否想过,600年前的你是怎样的模样?是否也踏上过脚下的土地,支枕河畔,听淙淙唐崖河水讲述过往?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如山涧泉鸣,似环佩铃响。”古筝在指间演绎着千百年的土司故事,听起来如缠绵悲切,如泉水叮咚,如走马摇铃。

  恩施老城、宣恩彭家寨、咸丰唐崖土司城址,沉浸式体验让这些文博场所“讲故事”,让更多人了解恩施历史。

  专家论文物,恩施文化“有价值”

  博物馆的力量来自哪里?如何更持久地释放博物馆的力量?我州文博专家探索博物馆展览、研究、教育、传播、文创等工作,更好展现博物馆的力量,影响人们的生活。

  恩施市文物事业管理局局长柳洪涛表示,通过文旅的“融”与“合”,我们看到了文博的“活”与“火”。我们不断创新推出更多更好的文博体验,让广大市民和游客丈量恩施老城,持续深度领略这片土地上宝贵的历史文化遗存。

  利川市文物事业管理局局长孙孺认为,利川市对大水井古建筑群和鱼木寨等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修缮,对几处重要革命遗址进行了整理,使之成为展示地方珍贵文化遗产和传统民族文化的窗口。

  宣恩县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荀杰表示,博物馆在文物陈列、故事讲述,声光电技术的运用、数字化和文创产品的研发推广等方面,都让博物馆以崭新面貌进入大众视野。

  咸丰县民族博物馆负责人姚慧表示,博物馆利用新媒体和数字技术,将文物知识搬进云空间,观众足不出户可以访问博物馆,推动了社会发展。

  鹤峰县文化遗产局局长田学江认为,鹤峰先后开展“红色鹤峰”“红色经典”“万里茶道茶源地”等巡回展,探索展览的新手段和新途径,发挥讲解员优势,讲好了文物背后的故事。

  恩施州博物馆副馆长陈利平认为,州博物馆应着力于恩施地区历史和民族文化遗产的征集工作,要在文物保管方面下功夫,强化对文物内涵和价值的研究,在文物研究方面出实招、求实效,力争以文物为媒介,传播优秀文化价值。 (恩施日报 全媒体记者曾维明 通讯员孙晓玲)  

责任编辑:李欢
  • 湖北省文明网站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鄂ICP备1802521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6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