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三治融合”筑牢“基层之治”

A-   A+
发表时间:2022-05-05 11:08    来源:湖北文明网

  十堰市第六次党代会提出建设“三中心三城市”的奋斗目标,将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市域治理样板城市放在同一纬度统筹推进建设。

  十堰市探索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基层治理创新实践,推动建设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和市域治理样板城市深度融合,形成了以文明城市创建赋能基层社会治理、以基层社会治理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的“十堰模式”。

  自治强基,让群众唱主角

  茅箭区二堰街办二堰桥社区天兴居居民用水常年得不到保障,社区“第一书记”徐风朝走访了解情况后,将问题上报,争取专项资金13万元,水网改造第一时间得到解决。

  走进十堰市各个社区,常常能看到“第一书记”、党建专员、健康顾问、法律顾问忙碌的身影。全市全覆盖为社区选优配强“1+2+N”书记和骨干队伍,1”指社区党组织书记;“2”指党建专员和第一书记;N指公共卫生健康顾问、法治顾问等。探索形成了第一书记“争”第一、党建专员“挑大梁”、骨干队伍“解难题”、各方力量共参与的社区基层治理模式。

  今年3月,茅箭区东城经济开发区东风大道社区东方一品小区邻里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居民在这里休闲娱乐、谈心议事、学习充电,一片邻里和睦的景象。

  十堰市发挥“党建+”红色引擎作用,全面加强 “党建+邻里中心”建设,延伸党组织服务民生的触角,提升群众“家门口”的幸福。目前,全市已建成182个“党建+邻里中心”,成立“邻里恳谈室”“居民议事会”“红色驿站”110余个,组建楼栋微信交流群1.57万余个,常态化举办邻里茶话会、座谈会收集办理民情需求。

  全面推行“双报到”“双报告” “三认”“足印社区 户户走到”活动,全市7.8万下沉党员主动靠前,结对认亲,认领民生实事,解决了用电用气、环境卫生、物业管理等一批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成立1200多个乡贤理事会,吸引支持退休干部、技能人才等回乡参与治理,房县 “三官” “五长”上门服务、竹溪县“村人议村事、村事村人定”做法在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宣传推介。

  广泛开展“小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创建活动,激发村居群众主人翁意识,引导群众从“小家庭”走出来,共享“大家庭”的温暖与和谐。为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建设1243个“日间照料中心”,全覆盖建成“社区15分钟生活圈”,建成5790个社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健身广场等活动阵地。

  法治固本,以良法促善治

  让责任边界“明”起来。支持社区(村)做好“加、减、乘、除”法:在人员资金力量配备上做“加法”,在工作负担上做“减法”,在优化管理服务上做“乘法”,在化解矛盾上做“除法”。

  让法治保障“硬”起来。出台《十堰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开启了依法惩戒不文明行为的新模式。行走在大街小巷,路口秩序井然,候车上车自觉排队、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礼让斑马线”成为自觉行为。1763个行政村和149个社区完成了村(居)民公约修订,探索完善了法规、村规、家规“三规协同”的基层治理模式。融合诉、访、调各类资源力量,构建“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最多跑一次”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新机制,做到“家庭琐事不出户,邻里纠纷不出楼,小事不出社区(村),大事不出街办乡镇,矛盾不上交、事态不扩大”。开展法治“五进”和巡展、巡演、巡讲等活动,为149个社区(村)选派了452名法律顾问,开设四级法治大讲堂,促进公民对规则之治的广泛认同。

  让基层末梢“活”起来。构建以“社区—网格—小格区(楼栋)—居民”为最小功能单元和治理单元的微治理体系。落实一村(社区、企业)一警制,将规模以上企业治保人员全部纳入辅警管理。组织党员干部、政法干警、社区(村)干部认领社会治理服务岗位,开展“户户走、家家访、人人评”,有效帮助解决各类纠纷及民生问题,使基层治理吹糠见米、立竿见影。

  让治理效能“高”起来。开展“智慧社区”建设,搭建区域化社会治理大数据中心融合平台,形成天上有“云”、中间有“网”、地上有“格”的大联动、大治理、大服务基层治理新格局。以数字化技术赋能政务服务供给侧改革,推动党建引领、社区自治、居民服务深度融合,完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等治理新机制,推动更多事项向“网上办、掌上办、自助办、智能办”延伸,实现“零跑腿”“一门办、一网办、一次办”的目标。

  德治塑魂,用道德润人心

  基层社会治理的过程,也是崇德尚善、成风化人的过程。

  十堰市坚持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基层治理过程始终,在构建物质家园的同时筑起精神家园,提升了基层治理的温度。

  以公益活动温润基层治理。以社区(村)为主阵地,构建了“1+N”公益活动传播矩阵,设计推出了600多个公益项目。线上线下常态实施“希望工程圆梦”“点亮微心愿”等扶贫帮困、支教助学、无偿献血、义演义诊、植绿护绿等公益项目。

  以文明创建赋能基层治理。1262支乡村振兴工作队、653个文明单位、600多家爱心企业,开展驻村帮扶,结对共建美丽乡村。全市文明村镇、社区参创率100%,一大批乡镇(街道)、村(社区)、家庭跨入国家、省级表彰行列。

  全国道德模范刘学举、全国自强模范成江、中国好人魏登殿等先进楷模标注了十堰的道德高度,好妯娌、好邻居等2000多名身边好人照亮了十堰的道德星空。

  竹山县“十星创建·精神脱贫”、竹溪“家规家训进万家”、房县“人情新风”等一批特色创建为基层治理赋予了新的动能与活力,8个县市区在全省文明指数测评中稳居第一方阵。

  以志愿服务助力基层治理创新。建设志愿之城,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志愿服务联合会,实现志愿服务信息“全市一张网”,组建了8支志愿服务总队、3761个网点、1万多个志愿服务网格,推行“群众点单、中心(所、站)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服务模式,打造“一公里志愿服务圈”,实现每周五下午文明劝导志愿服务常态化、每月网格化志愿服务常态化。

  全市3896个志愿服务组织、70万多志愿者穿行在大街小巷、街头村尾,签到活动4.4万多个,活跃度位居全省第一。培育形成了“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啄木鸟”“俏大姐”“红卫红”等特色志愿服务项目30多个。一大批全国、省级志愿服务先进典型,托举了城市文明,成为温暖城乡、助力基层治理的一道亮丽人文风景。

  文明创建破题社会治理“顽疾”,社会治理引带文明城市创建提质升级。“三治融合”创新实践,推动“基层之治”迈向“文明之治”新高度。(十堰日报记者 闵波 实习生 董思棋)

责任编辑:王炯
  • 湖北省文明网站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鄂ICP备1802521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6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