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市巩固创城成果综述(上):文明荆门,道不尽的常态之美

A-   A+
发表时间:2021-12-15 11:07    来源:湖北文明网

  阅读提示:文明创建没有终点,文明创建永远在路上。荆门市自摘得全国文明城市的奖牌后,坚持推动创城常态化、制度化,确保创城工作不松、力度不减、步子不停,让创建成果持续惠民利民,不断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和文明气质。

  2020年11月10日,是300万荆门人梦想成真的日子。拿到“全国文明城市”的奖牌,荆门人视之如珠似宝。

  攻城难,守城更难。也是从那一天起,荆门人民以重新出发的勇气,横下一条心,铆足一股劲,开始了一场“守护金牌”“擦亮金牌”的新赛跑——

  聚焦“常、长”,打造“机制美”

  全国文明城市,是全体市民的共同荣誉,全民参与共建共享,是这个城市最美的风景。为了保卫荣誉,风景常在,荆门市建立长效机制常态化推进创城,让文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荆门市锚定“常态”创城这个总目标,从组织保证、制度保证、人员保证上求“长效”。在原有创建机构基础上,调整了内设机构,组建了一办(综合协调办公室)三组(督办组、工作组、宣传联络组),实现了创城办主导、市区联动、以区为主、部门主抓、市区同责、城乡一体的工作机制。3个区、84个市直部门、70个社区也都相应建立了创建工作专班或专门机构,配备专人从事创建工作,加强对创建工作的联络协调督促检查。

  文明创建常态化、管理精细化离不开制度的支撑。该市出台了《荆门市关于常态长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实施意见》,制定了26项具体措施推动创城常态长效。持续开展交通秩序、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公益广告、空中线缆等16项专项整治,创建水平不断提升。

  三分创建,七分包保。荆门市制订包保工作方案,按照定人、定岗、定责的总规划,以区为主、街道为片区、社区为网格,明确了各责任点位带队领导、包保成员及包保职责,做到了分工明确,责任链条清晰。市、区部门的包联人员主动下沉社区一线,积极参与创城工作。在“社区吹哨、部门报到”活动中,各部门结合党史学习教育,针对包联社区实际,帮助社区解决实际问题,获得居民点赞。

  创城队伍的专业化是关键,针对《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2021版)》新增项目,荆门市分层分类开展培训,今年以来,共开展各类培训120余场次,培训人员4000余人,做到了新增项目学精准、原有项目学精细。

  聚焦督办,构建“考核美”

  每天早上八点,在短暂的晨会碰头之后,市创城办督办员们就兵分十路,开展了风雨无阻、节假无休的日常“巡街”,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农贸市场、社区小区……荆门城区处处留下了他们的脚印,他们如同一只只啄木鸟,用敏锐的眼睛捕捉着身边的文明创建“漏洞”,他们汇聚成城市管理的一股推力,为荆门的城市环境和文明指数加分。

  督查督办,一直是荆门市巩固创建成果的“法宝”之一,在落实各项创建工作取得实效的过程中,市创城办充分发挥模拟测评“指挥部”,专项督查“助推器”,责任包保“压舱石”的作用,进一步夯基础、压实责任,构建常态长效创城格局。

  荆门市始终坚持“一天一安排、一周一小结、一月一调度、一季度一测评”的指挥调度机制,分节点推进创城工作。据不完全统计,今年4月以来,召开调度会12次,专项工作会议36次。按照一季度一测评的工作计划,市创城办组织了四次模拟测评,其中第四次模拟测评均分达到93.36分,得满分的单位达到17个;开展了交通路口、农贸市场、背街小巷、小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16个专项整治及测评,反馈问题清单4000余个;模拟测评和专项考核结果及问题清单在媒体公示,对排名靠后的区、市直单位进行通报,有效遏制了部分单位“重突击、轻常态”的不良倾向。

  荆门市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为提升创建质效的着眼点、着力点,坚持双督双考,采取市级督办和市直部门督办,专项考核和模拟测评相结合的方式,督考合一,集中整治与常态化管理相结合,市、区两级组织督办员每天对三区进行常态化检查,严格按照测评标准对各点位进行打分,对排名最后一名的部门进行约谈,进一步强化各区各部门创建执行力,助推创城水平提升。

  共建文明城市,共享文明成果。2021年是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周期的起始年,是全国文明典范城市首提年。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是全国文明城市的升级版,也是文明城市的标杆,是全国文明城市的“文明高地”中更具影响力、辐射力、引领力的“文明高峰”。

  荆门市将围绕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排出“时间表”,画出“路线图”,打出“组合拳”,瞄准新目标,铺展新蓝图,奋力奔跑、永不停步,打造更具影响力、辐射力、引领力的“文明高地”。(荆门日报 记者胡晓莉 通讯员 张龙 熊飞)

责任编辑:李欢
  • 湖北省文明网站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鄂ICP备1802521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6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