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街巷里分“小人物”展现城市文明风貌

A-   A+
发表时间:2021-11-02 10:19    来源:湖北文明网

  “这位居民的文章写得很生动,可以放在‘居民茶座’版面。”10月31日上午,在江汉区常青街道扬子社区,74岁的老党员李植才正在与社区副书记胡婧商讨《街坊》编辑事宜。

  《街坊》是扬子社区的一份内部宣传册,通过文字和图片记录反映社区居民风貌。从第一期到如今的第194期,李植才一直坚守在编辑岗位上。

  ■ 为记录社区风貌  他坚持编辑《街坊》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想力所能及地为社区作出一些实际的贡献。”2002年,在扬子社区居住多年的李植才退休后,想以文字的形式将社区的变迁记录下来,便向社区提议大家一起办一份社区内部宣传册。

  2002年11月,扬子社区党委在筹备过程中,确定了《街坊》这个名称。“我们就是希望这份宣传册能够贴近居民生活,接地气。”李植才介绍,编辑团队最初由社区党委和3名退休居民组成。

  在今年6月份的《街坊》上,居民黄友元当年在甘肃酒泉与钱学森共事的事迹被展示后,让不少居民都感叹:“我们社区真是卧虎藏龙啊。”

  胡婧介绍,因不太会电脑操作,李植才就在纸质版的稿件上修改,并根据内容选择合适的版面。“前些年,李老师每个月都会去印刷公司,坐在电脑边上,与操作员沟通排版。”如今,他年纪渐长不再去印刷公司,内容复杂时,他就通过在纸上画图、画格子的方式来排版。

  李植才告诉记者,常有居民来社区询问最新一期《街坊》,能得到居民的认可,他觉得很值得。目前,《街坊》每期印刷1000份发放给居民。

  ■ 聚焦展示街坊风采 投稿人、编辑都是邻里居民

  “我们自己社区办的宣传册,看着有种亲切感,我平时爱好写诗词、摄影,《街坊》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今年72岁的居民王栋是《街坊》的热心供稿人,从2012年开始,他已陆续投稿50余次,投稿内容以诗词、摄影作品为主。王栋的妻子计树珍也常向《街坊》投稿剪纸照片、国画作品。

  王栋向记者介绍,《街坊》已成为扬子社区的标志性读物。“社区活动、健康、科普……内容越来越丰富,很贴近我们的生活,十分对胃口!”

  “茶余饭后邻里之间常常会讨论《街坊》上的内容,大家的联系更密切了。”王晓玲不仅是《街坊》的忠实读者,也是供稿人。通过投稿摄影作品,王晓玲结识了很多爱好摄影的朋友。

  “扬子街坊们精彩生活的背后,有一群功不可没的人,他们为创建平安、和谐社区作出了贡献,本期‘生活就是舞台’聚焦这些活跃在街巷里分的‘小人物’,为他们点赞。”在《街坊》第138期上,记者看到了社区保安、快递员、送奶工的面孔和事迹。“我们《街坊》就是一个展示居民风貌的平台,大家通过《街坊》了解社区、融入社区。”扬子社区书记郭丹丽介绍。

  “我们希望能有更多的‘新鲜血液’加入我们。”谈起社区宣传册未来的发展,郭丹丽表示。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除了居民自发投稿,《街坊》编辑团队还会定期向常青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振兴路小学等共建单位约稿,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长江日报 见习记者 汪丽婷)

责任编辑:王炯
  • 湖北省文明网站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鄂ICP备1802521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6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