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文明家庭”蒋琦家庭传承好家风 小家传大爱

A-   A+
发表时间:2021-07-22 10:19    来源:湖北文明网
 
蒋琦全家签订器官捐献协议。 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兴会 摄  

  7月19日上午9时30分许,在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西院区手术室,7台手术同时紧张地进行着。其间,偶有穿着手术服的医护人员小跑着进出,连说话都像打机关枪。“个个心头憋着一股气儿,浑身充满了干劲儿。”刚从手术室出来的麻醉医生王丛慧说,“这都是主任言传身教带来的变化。”

  王丛慧所说的“主任”,是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西院区麻醉科(手术室)副主任蒋琦。

  作为“湖北省文明家庭”中的主要成员,蒋琦坚持少说多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而这种润物无声的风格缘于优秀的家风。

  “人死了,还能做点有用的事情,多好啊!”

  蒋琦家庭是一个会聚了满、汉、苗、土家四个民族的大家庭。蒋琦的奶奶是一位苗族老太太,也是大家庭中的第一代医务工作者;蒋琦的姥爷参加过辽沈战役,是原襄阳三七O医院创伤外科和烧伤外科的创始人;蒋琦的父亲蒋克昌是一名军医,1995年参与创建了琼结县人民医院手术室和心电图室,1999年又主动申请援助非洲,帮助阿尔及利亚提高医疗水平。

  蒋琦和妻子宋秀玲是家族中的第三代医务工作者。在家风的影响下,2018年7月1日,他们全家11人一起签订了器官捐献协议。其中就有蒋琦的独生子蒋世桐。

  因长期耳濡目染,时年13岁的蒋世桐对器官捐献有了一些了解。当他得知长辈们准备集体签订器官捐献协议时,坚定地在器官捐献协议书上按下了红手印。“人死了,还能做点有用的事情,多好啊!”蒋琦家庭中的人这样说。

  同签器官捐献协议经媒体报道后,蒋琦一家人成了“网红”。在他们的影响下,身边的同事、朋友纷纷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

  蒋琦家庭曾先后获得“襄阳楷模年度人物”“荆楚楷模”“湖北省文明家庭”“全国最美家庭”“中国好人”等荣誉称号。

  “我就是干这个的,我不上谁上?”

  相较于祖辈、父辈们的轰轰烈烈,蒋琦原以为处在和平时期的自己,工作上应该比较平淡,没想到遇上了“非典”和新冠疫情。

  作为麻醉科骨干成员,他两次加入了气管插管急救组,是离病毒和危险最近的人。

  2020年1月28日,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组建急救插管专家团队,承担确诊危重症病人急救插管工作。经验丰富的蒋琦主动报名,成为专家团队的重要成员,24小时待命。

  宋秀玲是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护士长。2020年2月3日下午4时,她接到紧急通知,内分泌科病房被紧急征用,组建隔离病房。隔离病房要求高,从普通病房改建难度很大。然而,疫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

  一连串电话打出去后,科室所有人员立即到岗。2个小时后,患者正式入住。

  进入隔离病房后,跟患者一样,宋秀玲开始与家人隔离。

  两天后,蒋琦接到抢救首位确诊危重症病人的电话,工作是插管。

  插管听起来简单,其实刺激性非常大,患者都会发生剧烈呛咳,口鼻附近会形成病毒浓度最高(数十倍于隔离病房空气)的气溶胶,麻醉医生被感染的风险极高,这就要求麻醉医生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在操作时轻、快、准。

  进入病房前需要穿戴厚重的防护设备,面罩即便涂布洗手液,仍然会起雾,如果遇到连续多例患者,插管完全要在“朦胧”状态下完成,这对靠眼睛完成操作的麻醉医生来说是个巨大的考验。

  因此,穿防护服时,蒋琦就在思考如何应对,他不停地将操作程序在脑子里进行演练,确保成功。

  每次成功插管,蒋琦都长吁一口气,但他没时间歇息,因为,还有下一个病人等着他。

  疫情期间,蒋琦带领他的插管应急小组,先后为20多名患者完成了插管工作,把一个个生命垂危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同时,宋秀玲也跟同事一起,每天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出入隔离病房,与患者近距离接触。

  为了工作,蒋琦和宋秀玲将还有三个多月就要中考的儿子留在了父母家。他们一个人早出晚归,一个人随时待命。

  疫情过后,很多人问蒋琦:“你害怕吗?”“你没有必要亲自上吧?”

  他说:“我就是干这个的,害怕也得上。这个时候我不上谁上?”

  后来,媒体在采访蒋琦的时候,提到了“伟大”和“天使”两个词,他说:“我们不是天使,只是大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敢站出来、能顶上去的普普通通的职业人。”“有些东西无需多说,这可能就是军人或医生家庭传承下来的精神,虽然不会直观地显现,但深入骨髓、伴随终生。”蒋琦说。

  “不要求你伟大,只求对得起自己的职业!”

  2014年,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筹建西院区,院领导找蒋琦谈话,希望他牵头组建麻醉科(手术室)。他没有犹豫就答应了。“不是傻,也不是冲动,只是本能地觉得这个年纪应该承担一些事情。”蒋琦说,他很清楚新的工作环境:只能做一些基础性手术,连续几天没有一台手术,不少人拿着一两千元的月工资,士气低落、人心浮动。

  即便如此,蒋琦想的不是困难,而是如何改变现状。

  到任后,为了聚人心、振士气,在先期各种条件都不具备的前提下,蒋琦开始着手做科室同事的思想工作。

  为避免空洞的说教,他先解决了科室同事饮水和吃饭等方面“看似小事”的困难;然后跟大家谈心,让大家畅所欲言,不提要求只谈困难,并让大家真切地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接着,着手提升科室人员的业务能力。

  他自筹资金购买了一套投影设备,开展多种形式的带教学习活动。科室人员基础知识和技能水平薄弱,他耐心细致地带领大家苦练基本功,从基础和细节方面稳扎稳打,言传身教,把他的临床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大家。

  没有新设备,他带领团队充分利用现有仪器,针对科室短板填补技术空白,通过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展,有效保障各种急危重症和复杂手术顺利完成。

  在工作中,他自己做不到的从不要求科室同事做;布置任务时,他从不说“你该怎么做”,而说“你有什么困难需要我来解决”。

  难题解决了,业务能力提高了,科室同事的心气就顺了,士气上来了,凝聚力强了,工作便有激情了。

  当新冠疫情来袭的时候,科室同事纷纷要求参战。考虑到科室女同志居多,蒋琦定下了规矩:“我先上、当爹的先上,结过婚的再上,怀孕的躲开……”对此,他说:“她们不仅是职业人,还是妻子、女儿、母亲等不同角色,她们可以义无反顾,但我不能不替她们考虑周全。”

  后来,蒋琦所在的麻醉科成了全市两个“新冠患者定点手术室”的其中之一,很多被“排斥在外”的女同事说:“我上不了一线,你就让我干点‘二线’的事情吧!”

  疫情暴发初期,由于各种消毒防护应对方案不完善,麻醉科的护士们就按照院感特殊感染的原则一点点制定各种防疫措施,在没有任何工勤辅助人员的前提下,有的挺着大肚子爬上爬下,一点点地封闭通风口,有的做消杀、擦拭工作,有的负责手术中传递物品……“我常对她们说,我不要求你伟大,只求你对得起自己的职业!”蒋琦说,科室同事用行动证明了她们都是优秀职业人。

  说到蒋琦,科室同事们不约而同地表示:“他总是默默无闻地帮我们解决各种困难,从心理上关心、从精神上影响我们,从不指手画脚地说教。”

  人心齐了,技术水平提高了,前来看病的患者自然就多了。据了解,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西院区麻醉科近年来业务发展迅速,7个标准化手术室几乎每天都满负荷使用,能够满足众多疑难复杂手术的需要。(襄阳日报 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兴会)

责任编辑:王炯
  • 湖北省文明网站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鄂ICP备1802521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6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