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抱团”,共推长江文明考古研究

A-   A+
发表时间:2021-04-27 08:53    来源:湖北文明网

  万里长江绵长宽广,孕育出灿若星河、千姿百态的长江文化。

  2020年1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讲道:“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

  近年来,以武汉、长沙、南昌等为代表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合作、深入研究、创新发展,博大精深的长江文化揭开神秘面纱,亘古未变的长江山水焕发新姿,沿江地区优秀传统文化升级转化。

黄鹤楼华灯初上。《夜上黄鹤楼》以园内建筑为画布,以光影为画笔,讲述着这座千古名楼的前世今生。长江日报记者金思柳 摄

  学界共识,盘龙城是夏商时期长江流域最大城市

  “早在远古时代,长江流域就是中国境内最早出现人类活动遗迹的地区。到了信史时代,长江上中下游分别形成了巴蜀文明、荆楚文明、吴越文明,它们与黄河流域各文明互动交融,最终百川入海,共同塑造了恢宏浩荡的中华文明。”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院长刘礼堂这样说道。

  2020年12月29日,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挂牌,它由武汉大学与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湖北省文物局)共建,成立以来,已对湖北襄阳凤凰咀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并开始着手《中国大百科全书·长江卷》的编写。“研究院将全力推进长江文明考古研究,并力争实现产学研结合,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而就在3天前,由湖北大学中国长江文化研究院牵头组建的长江文化研究科研协作体成立。该协作体集合了湖北、江苏、云南、贵州、陕西、重庆等省市的科研力量,将侧重于长江流域水文化、森林文化和流域社会发展的研究工作,深入研究长江水文化的内涵、特征以及水文化的传承、运用和建设,丰富长江文化研究内涵。

  对长江文化的深入发掘研究,其实由来已久。2020年5月,国家文物局就将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夏商周课题)正式纳入“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由湖北省牵头。结合早年的考古发掘与近年的深入研究,武汉在长江中游城市群乃至长江流域中的历史地位也更为明晰。

  盘龙城遗址考古发掘领队、武汉大学教授张昌平表示:“目前学界基本形成一个共识,盘龙城是夏商时期中原文化向南扩张、在长江流域形成的目前所见最大的中心城市,也是长江流域早期青铜文明最具代表的聚落,反映了以夏商王朝为核心的中华文明进程在长江流域的进展。”

  

市民在盘龙城遗址博物院参观。长江日报记者许魏巍 摄

  长江山水“上新”,科技赋予浪漫美感

  对任何一座长江边的城市而言,滔滔江水都是最生动的风景线。武汉,这座漂在水上的城市,更是让长江焕发出别样风采。

  从千百年来“龟蛇锁大江”的豪迈,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诗性,直至如今“船在江中行,人在画中游,灯在楼上秀”的长江新玩法。长江,从山水的壮阔,到诗意的文化,又被科技赋予了全新的美感。

  “到武汉,坐轮渡,1.5元看长江上最美日落。”在各大社交媒体上,这样的攻略与分享总能成为热门,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据同程旅行数据显示,在即将到来的“五一”假期,武汉的酒店预订量增幅位居全国第三。其中,黄鹤楼、晴川阁、两江游览、知音号等长江沿线景区都稳居预约榜前十。

  随着长江文旅项目的不断上新,单单长江一线,已令人眼花缭乱。3年来,长江灯光秀已成为全国体量最大的天然景观灯光秀,多次登上央视直播。2020年“十一”期间,黄鹤楼首次开放夜间体验。《夜上黄鹤楼》以园内建筑为画布,以光影为画笔,讲述着这座千古名楼的前世今生,游客们则身着旗袍、汉服等游走其中。2021年4月,两江游览恢复餐饮航班,游客们品着汉味小吃,赏着两岸灯光秀,体验毛泽东诗中“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意境,还能一窥武汉最美大桥——鹦鹉洲大桥全貌。知音号游船上演长江首部漂移式多维体验剧,更是常常一票难求。

  2021年4月1日,武汉捧回了“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的奖牌,成为首批15个城市之一。长江,因其天生的波澜壮阔与创新的文化赋能,成为武汉旅游名片之一。

长沙市“超级文和友”店内,客人在网红店“茶颜悦色”排队买奶茶。长江日报记者何晓刚 摄

  百年建筑“蝶变”,延续长江文化脉络

  “100多年了,这么有意义的巴公房子年久失修,太可惜了。”2020年11月28日,110岁的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巴公房子正式开始保护性改造。曾令市民们惋惜的百年老建筑,将迎来蝶变新生。而这也成为汉口历史风貌区旧城改造的首个开工项目。

  巴公房子位于江岸区黎黄陂路到兰陵路间的三角地带。1910年,俄国茶商巴诺夫兄弟建造了这栋红色砖墙、穹形塔顶的高级公寓。百余年来,它不仅成为武汉市“万里茶道”遗产点之一,更与这一片街区里的老宅、大树一道,让时间的脚步都慢了下来。虽然历史上几经整修,但它亟需一次“绣花”式的修复升级。

  为了最大程度地还原建筑原貌,武汉旅游体育集团工作专班集结专家团队,前后做了3版修复方案。以外立面的特色红砖为例,不仅采集原有砖样,送至检测中心进行成分配比分析,还请来上海的专业师傅进行修复施工。该集团负责人介绍,“在修缮过程中,我们将严格遵循‘统一规划、整体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不擅自改变建筑的外部造型、饰面材料和色彩。最大可能地尊重原有建筑的结构和元素,并对立面上留存的必要元素进行保护和保留”。据悉,巴公房子保护性改造将于2021年内完成并投入使用。后期,以它为核心,结合周边大量的历史文物建筑,整个巴公房子片区将被打造为历史文化展示、文创客厅街区。

  据介绍,汉口历史文化风貌区是武汉打造“长江文明之心”的重要展示区,“希望通过对风貌区的保护与修复,延伸大武汉的文化脉络。把汉口历史风貌区打造成为凝聚城市精神的世界级滨水空间、对话世界的文旅地标片区、未来健康生活的全球样板”。(长江日报记者万旭明)

责任编辑:何霄
  • 湖北省文明网站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鄂ICP备1802521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6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