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兴山县一家三代接力72年为烈士扫墓

A-   A+
发表时间:2021-04-01 08:42    来源:宜昌文明网

婉拒国家补贴 自费修葺立碑

徐忠继为烈士潘兆麟打扫陵墓 通讯员袁裕树 摄

  3月29日上午,阳光明媚,在兴山县昭君镇白衣庵革命烈士陵园烈士墓前,一对年过六旬的夫妻,正在细心培土、清扫墓周围的落叶。他们一大早专程从宜昌赶过来的,这已是他们一家人接力第72年为烈士潘兆麟烈士扫墓了。

  据了解,老人名叫徐忠继,今年62岁,并非潘兆麟烈士的后人,而是巴兴归革命根据地共青团创始人徐大孝唯一的孙子,现为宜昌市公安局退休干警。徐忠继和奶奶陈立贞、父亲徐先佑三代人接力为潘兆麟烈士扫墓72年。他们婉拒国家补贴,自费为烈士墓修葺,立碑,以实际行动表达对潘兆麟烈士的敬仰和崇敬。

  亲密战友

  同为革命牺牲

  徐忠继从小就听父亲讲爷爷徐大孝与烈士潘兆麟的故事,他们二人一起参加过兴山的早期革命队伍,是一对亲密的战友。

  1907年,徐大孝出身在兴山县城一个手工业家庭。他从小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后以优异成绩考上武汉中学。在读书期间,徐大孝积极参加进步人士活动和各项爱国运动,于1926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学业有成后,他回到兴山,担任共青团兴山县委书记,组织地方力量积极开展革命斗争,随后被任命为共青团巴兴归县委书记。

  1930年6月21日深夜,由于叛徒告密,国民党巴兴归联防大队剿共团派保卫团秘密包围了孙家大院,将徐大孝抓捕,在押往昭君镇城西二里半时英勇就义。

  烈士潘兆麟于1904年出身在兴山县城一个贫民家庭,13岁参加了儿童团,经徐大孝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9月中共兴山县委成立,他担任县委宣传委员,并负责平邑口一带的地方武装工作。第二年七月,他带领榛子一带的农民发动了兴山第一场革命起义,打响了兴山农民武装暴动的第一枪,建立了兴山红色根据地。

  1931年4月,红四十九师改编为红三军教导第二师,潘兆麟担任师政治部主任。潘兆麟根据组织安排,冒着生命危险只身由巴东经过秭归返回兴山,秘密组织开展党的地下工作。同年5月8日,潜伏下来的潘兆麟在平邑口一农户楼上研制土炸弹,因叛徒告密被抓住。第二天,年仅28岁的潘兆麟高喊“共产党万岁”,慷慨赴死。当天夜晚,昭君镇的地下党组织冒着生命危险,秘密将潘兆麟的尸体运走,掩埋在徐大孝烈士坟旁。

  父亲守诺

  为烈士修墓迁墓

  1949年8月,徐忠继的父亲徐先佑高中毕业,成为兴山一中的一名优秀教师。母亲陈立贞,专门把儿子徐先佑叫到跟前,对他说:“你父亲的好战友潘兆麟为革命牺牲,而他又无后人,我希望你也能把他当作自己亲人一样尊敬。”从此,每年春节前、清明节,徐先佑和母亲陈立贞在祭奠徐大孝时,也给烈士潘兆麟扫墓。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徐先佑得知烈士坟墓可以迁入昭君镇烈士陵园时,心里首先想到的是没有后代的烈士潘兆麟。受母亲影响,他已把自己当作了潘兆麟烈士的后代,为他迁墓是自己应该做的。于是,徐先佑把烈士潘兆麟和父亲徐大孝的坟墓一起迁移到昭君镇烈士陵园。

  1979年11月,徐先佑的母亲陈立贞病倒,临终前她拉着儿子徐先佑的手说:“儿啊,我走之后,你千万不能忘记逢年过节时给你潘伯伯上坟扫墓啊!”徐先佑紧紧地握住母亲的手,郑重地承诺道:“我一定会给潘兆麟烈士上坟扫墓,而且这个习惯我也会代代相传下去。”

  儿子接力

  传承守护烈士陵墓

  2010年4月,因长时间风化,烈士潘兆麟和父亲徐大孝的陵墓有些垮塌,徐先佑自费将两座墓一起进行维修。为了让后人了解烈士潘兆麟的事迹,徐先佑不顾年岁已高,不惧艰辛,通过找当事人回忆和到县有关部门查阅资料,亲自为潘兆麟烈士撰写了碑文,将他的英勇事迹镌刻在大理石碑上。如今,整修一新的烈士墓已成为兴山县广大青少年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

  这些年,徐先佑多次修葺烈士墓,共花去3万余元,县民政局提出给予经济补偿,每次他都婉言谢绝。

  随着年岁的增加,徐先佑的身体一年不如一年。十年前,他将为烈士潘兆麟护墓的重任交到了儿子徐忠继手中。“到百年归逝之后,我会放心有儿孙们替我继续做下去。”91岁高龄的徐先佑在潘兆麟烈士坟前默默诉说着。

  如今,62岁的徐忠继和妻子、女儿,已坚持10年为烈士潘兆麟扫墓、护墓。他说:“没有革命烈士当初的抛头颅洒热血,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和我的子女会一直坚持下去。”(三峡商报全媒记者罗娜 通讯员袁裕树 陈昭)

责任编辑:王炯 乔奇
  • 湖北省文明网站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鄂ICP备1802521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6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