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让风景更美丽——大洪山风景名胜区城乡环境整治工作纪实

A-   A+
发表时间:2021-02-02 11:55    来源:湖北文明网

打造百里画廊

村景交融

开展文明宣讲活动

精细化环境卫生治理

  干净平坦的乡间小路纵横交错,绿树掩映的农家院落整洁怡人,图文并茂的文化墙增姿添彩……新年伊始,走进随州大洪山风景名胜区,映入眼帘的是一派温馨靓丽的田园美景。

  一幅幅生态宜居画卷的背后,饱含着大洪山立足民生、改善环境的智慧和魄力。2020年以来,大洪山将城乡环境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抓手,重点围绕防疫常态化和“四治一改”工作,创新保洁机制、抓好文明创建、突出文化传承,探索治理长效机制,促进环境整治向纵深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

  创新保洁机制 扮靓乡村颜值

  每天早上四点左右,长岗镇珍珠泉村村民李世洪就开始清扫村内道路,将地面垃圾和居民分类好的垃圾装入三轮车上垃圾桶,然后送到镇上的垃圾中转站处理。

  “我今年61岁了,负责清扫2条镇区街道的清扫和居民门前的分类垃圾收集。”李世洪说,“我们每天早上四点左右就起床(夏天更早,一般两点左右),先把自己分管的街道清扫干净,再收集好每个居民门前分类整理好的垃圾,然后送到长岗镇垃圾中转站。一天要在居民门前来回收集8个来回。”

  据了解,为深入推进城乡环境整治、建设美丽乡村,打造品质景区,大洪山自2020年4月份以来,以熊氏祠村和珍珠泉村为试点,在两个村内全面推行垃圾分类治理工作。通过布置宣传专栏、设置展示架、悬挂横幅标语、发宣传单、开展有奖问答现场活动等形式,深入居民农户家中开展面对面宣传。工作人员每天早晚两次,通过“摇铃、上门、分类、投放”的工作模式,积极引导村民将垃圾进行“源头分类”,做到了“沿路不见桶、垃圾不落地”。为提高群众的垃圾分类意识,景区还设置垃圾分类超市,开展有害垃圾兑换礼品活动。截至目前,共回收农药瓶、农药袋、废电池、废灯泡等有害垃圾6284件,兑换发放洗衣粉、香皂等400余件,使垃圾分类工作在试点村内深入人心,实现了无桶、无箱、无池、无袋、无零散白色垃圾的“五无”目标。

  “村民可以用废旧电池、废农药瓶、废灯管、废油漆、废杀虫剂等兑换垃圾袋、食盐、肥皂、洗衣液、酱油、肥皂、牙刷等生活用品。”垃圾兑换超市员工敖风林介绍。

  为确保垃圾分类工作在大洪山全面推行,景区还与湖北美龙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在前期推行集镇环卫外包的基础上,将全区9个村的垃圾分类治理工作实行整体外包。今年5月下旬,投资200余万元提档升级后的大洪山垃圾中转站正式启用。大洪山城乡全域生活垃圾将汇集于此,经分类压缩或收集后,再统一进行无害化处理。“截至目前,大洪山设有垃圾分类亭12个,配有保洁车及分类收集、清运车26台套,村民垃圾分类知晓率达99%、参与度率达98%,垃圾分类准确率在90%以上,再生资源回收率在99%以上。全区生活垃圾实行定点收集、定时运输,实现了日清、日运、日处理的长效保洁机制,农村垃圾大幅减少,村庄整洁了,带动了村镇观光、休闲农业、民宿经济等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大洪山景区管理局副局长张祖钢说。

  “花样百出”的农村保洁机制,成为大洪山城乡环境整治的新亮点。随着城乡环境整治工作的不断推进,大洪山组建了共有60人的保洁队伍,在此基础上,今年大洪山以力争农村生活垃圾不落地为突破口,从体制机制、资金投入、平台建设、人员配备等方面入手,因地制宜创新保洁模式,全面提升大洪山农村垃圾治理水平,让乡村环境“靓”起来。

  抓好文明创建 提升文明素养

  文明是城镇的灵魂,居民的文明素养是城镇文明的支撑与基石。作为城镇的主人,居民文明素质的高下,关乎着城镇文明程度的高下。近年来,大洪山坚持以人为本,扎实开展创建文明景区的活动,着力于科学管理,提升服务质量,让文明创建助推景区旅游发展。通过创建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把大洪山建成了一个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景区。城镇建设管理,硬件设施和软件环境建设的日益提升,景区旅游形象、旅游品位正在快速提高,通过持续推进生态发展,加强环境治理,使大洪山的绿水长流、青山常在、空气常新。

  景区以创建文明景区为引领,巩固文明单位创建成果,大力推进居民文明素质、城镇环境面貌和文明程度指数“三大提升工程”建设。充分利用小区、单位内部的宣传窗、墙报以及各主要街道旁的电子显示屏等平台,广泛宣传卫生、环保、文明礼仪等知识,增强教育功能。大洪山宣传文化局牵头制作“讲文明、树新风”“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公益广告,传递社会正能量。长岗镇先后获评全国生态镇、全国卫生镇、荆楚最美乡镇、省级旅游名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大洪山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为载体,充分利用综合文化服务站(中心)、党员活动室、道德讲堂等现有资源进行整合,打造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与科普服务、健康促进与体育服务等五大平台,在全区积极开展“四德”、文明素养、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教育,全面开展“十星级”系列文明创建活动,提升居民文明素质,大力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向基层、企业、农村、家庭延伸,让文化、文明、思想建设渗透到乡村建设的方方面面,营造与景区发展相匹配的浓郁的乡村文化氛围。利用“随州楷模”“文明家庭”“洁美家庭”等评选活动,推选宣传一批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先进典型。深入开展文明旅游、文明餐桌、文明网络、勤俭节约等主题实践活动。

  “群众不仅是环境整治的受益者,更是重要的参与者。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一开始,我们就充分动员,发动党员群众,鼓励引导村民讲文明、改陋习、树新风。”大洪山城乡环境整治工作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当下,各村庄均制定了相应的村规民约,“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已在全区和各村全面铺开。

  突出文化传承 塑造乡村灵魂

  大洪山作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素有“鄂中绿宝石”的美誉。置身大洪山风景名胜区,既可领略大洪山风景名胜、地标建筑以及特色物产,也可回味香菇、葛粉、神农根茶、黄牛肉的独特风味。

  聚焦大洪山文化,打造有乡愁的美丽乡村。在城乡环境整治工作中,大洪山深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和生态文化,先后实施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的农村“五改工程”,打造“百里画廊”、农房改造、集镇提档升级等一批特色民生工程,着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面貌,广泛开展“生态细胞”创建活动,景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所辖1镇9村中已有1个国家级生态镇、4个省级生态村、5个市级生态村。

  “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是珍珠泉村的真实写照,行走在村中,平整洁净的条条村道,串起幸福的乡愁味道;随处可见的“小四园”,美丽庭院更增添了几分乡风乡韵。

  据正在村文化广场上锻炼身体的五组村民叶道芝介绍,自从村里建了文化广场,每到闲暇之余,村民们都会在这里活动锻炼,晚上还在这里跳广场舞,原来村里人一没事就聚在一起打麻将、打牌的现象就没有了;家庭也因打牌吵架争嘴的事情也很少发生了。如今,大洪山各具特色的文化广场已成为村民享受文化大餐的聚集地。

  近年来,大洪山充分发挥其旅游文化优势,结合各村实际,丰富乡土文化,展现村庄个性,打造了一批历史文化、农耕文化、产业文化村,推动了多元化美丽乡村建设,探索出一条特色文化富民兴村之路。珍珠泉村先后投入300多万元,致力打造“生态美、村容美、庭院美、生活美、乡风美”的五美村庄。截至目前,已形成郑家台示范点、胡家湾示范点、百里画廊示范点、熊氏祠民俗村示范点、珍珠泉美丽乡村示范点等。一个个乡村环境整治工作示范点,将“一村一韵”的精品村串成线、连成片,将一颗颗散落的明珠串成一条璀璨的珠链,整合生态、旅游和文化优势,为灵秀大洪山添彩。

  乡村美景入画来,幸福生活踏歌至。声势浩大的城乡环境整治行动,让大洪山风景区的人居环境“旧貌”换“新颜”,村头巷口绿树环绕,悠长村道清新整洁,“眼见为实”的变化得到群众的一致点赞和支持。如今,从环境改善中尝到甜头的大洪山人,前进的步伐更加坚定,建设美丽乡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景正逐渐变为现实。(随州日报 徐世广 贺晓利)

责任编辑:
  • 湖北省文明网站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鄂ICP备1802521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6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