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绿前行起欢歌——宜都市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纪实

A-   A+
发表时间:2021-01-13 09:59    来源:宜都文明网

  青青绿树、幽幽花香,初冬时节,徜徉在风景如画的“三峡门城”宜都市,蔚蓝的天空下,高楼难掩绿意,水岸芳草茵茵。不论是外地游客,还是当地居民,都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宜都已被郁郁葱葱的生命之绿所覆盖。

  近年来,宜都市以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为抓手,坚持把“绿色”作为发展底色,严格履行生态环保政治责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紧扣“水清、河畅、岸绿、景美、宜居、繁荣”的目标,着力优化生态环境,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大踏步走在蓝天白云、绿水青山、产业崛起的绿色发展之路上。该市先后将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60多项国家及省级荣誉揽入囊中。

  呵护碧水蓝天

  环境质量节节高

 

美丽的油榨坪村 

  每天巡河一小时,对于宜都市青林寺村的廖丰来说,早已成为习惯。作为村级河长,只有每天来看看这条河,他才能心里感到踏实。自推行河长制以来,在他们的辛苦付出下,水清、岸绿、景美,已成为寻常景致。

  宜都市水系发达,长江、清江、渔洋河三大水系穿城而过,全市有干支河流共计46条,河道总长415千米。生态环境保护,水是绕不开的一环。近年来,宜都市建立工作体系,全市境内46条重点河流,2个湖泊均推行“河湖长制”。该市严格落实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全程跟踪长江、清江入河排污口核查,成立整治工作专班,对辖区563个入河排污口进行分类整治,建立入河排污口档案及问题清单,健全入河排污口档案管理。同时,该市强化港口码头、船舶污染防治和饮用水源地保护,全市44艘趸船的“两桶一牌”配置完成率100%,26家港口企业环保设施整改完成率100%,完成12个“百吨千人”供水工程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案编制,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实行封闭管理,有效阻止人为活动对水体造成污染,每月开展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一个水清岸绿的宜都逐渐呈现在人们面前。

 

“5·26”绿色生活日启动仪式 

  作为工业强市,如何做到既要GDP,又要好空气?这是摆在宜都市面前的一张考卷。近年来,宜都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既要经济增长、又要碧水蓝天”的科学发展理念,以环保体制改革引领绿色发展,并出台《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工作考核办法》来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截止2020年,曾被纳入宜昌市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名单的东阳光药业、久诚生物、天宜机械已全部完成治理。宜昌都持续开展餐饮油烟、汽车修理4S店、机械加工行业、加油站专项检查,并不断加大秸秆禁烧管控力度。2020年,通过秸秆禁烧预警平台累计查处物质焚烧795起。该市还不断加强大气污染防治信息化能力建设,通过现场巡查发现问题、建立微信群实施综合调度、借助微站布点监测和实时分析数据、开展激光雷达扫描等多种手段,大幅提升了大气污染防治精细化管控能力。2020年,该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14天,占比85.8%,宜都市用实实在在的数据交上了“蓝天保卫战”的满意答卷。

  净土保卫战同步打响。宜都市积极开展土壤污染防治行动,建立污染场地环境监管体系,2020年,督促辖区9家土壤重点监管企业开展隐患排查和土壤自行监测工作,目前全部完成隐患排查和自行监测报告。同时,深入实施化肥农药减量行动,开展生态循环农业建设。通过不懈努力,该市土壤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水土更净,环境更美,以工业立市的宜都正以绿色为底色,描绘出一幅高颜值的生态画卷,生态之城名片日益闪亮。

  发展绿色产业

  生态福利人人享

 

生态柑橘园 

  初冬时节,每到周末,宜都市国家柑橘农业公园就会迎来大批游客,亲子采摘、品农家饭、体验乡村生活……游客乐在其中,周边村民得偿所愿。

  作为“中国柑橘之乡”,宜都以柑橘产业为支撑、休闲旅游为引领,打造宜生产、宜观光的“宜都乡村旅游精品游”线路,大力发展生态绿色产业,三条精品游线路入选农业农村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景点线路。截至目前,宜都已创建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5个,2020年旅游服务企业共接待游客414.8万人次,同比增长18.0%,实现旅游综合性收入38.5亿元,同比增长16.3%。

 

林茶环抱的吕家坳村 

  驰名中外的“宜红茶”从宜都香飘世界。近年来,宜都市围绕茶叶产业,打造原生态旅游区,让广大茶农充分享受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福利,“宜都宜红茶”品牌价值已达9.98亿元,并于2020年入选全国100个中欧互认地理标志农产品,居全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第74位。宜都市连续11年入选“中国茶业百强县”,2019年排名第50位,全福茶叶专业合作社入选“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同年,宜都市通过国家农业科技园创建验收,成为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之一。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宜都市新增市级龙头企业3家,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超六成,农产品加工产值增长19.5%。

  宜都市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扶持贫困村、贫困户建设光伏扶贫发电项目。目前,该市已建成光伏扶贫发电项目58个,总装机容量4681.7千瓦,其中,3049.7千瓦分布在26个分布在贫困村,1632千瓦建设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该项目还为18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争取到宜昌市光伏扶贫财政补助资金350万元。该市还通过清理、处置、盘活闲置和低效土地近1000亩,鼓励推动矿山等未利用土地开发、整理、复垦,以生态经济的蓬勃发展助力脱贫、致富、奔小康。

  在做好绿色产业加法的同时,宜都着力做好落后产能的减法。近年来,宜昌市生态环境局宜都市分局狠抓重点企业节能减排,对全市“百千万”重点用能单位开展年度节能双控目标考核,联合省、宜昌市节能监察中心对宜昌东阳光火力发电有限公司、宜都兴发化工有限公司、湖北楚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宜昌鄂中生态工程有限公司、宜昌长江陶瓷有限责任公司、宜都市惠宜陶瓷有限公司开展年度电力、磷化工、陶瓷行业能耗和淘汰落后机电设备核查,对宜昌华新水泥有限公司、宜都宜兰水泥有限公司开展阶梯电价执行情况监察,通过严格考核,严格督查,企业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一加一减释放出强劲动力,这股绿色发展浪潮正成为拉动宜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强化保护修复

  绿色生态处处新

 

长江复绿沿线 

  每年春天,宜都市枝城镇都会迎来一批“稀客”:野生白鹭。“烟囱少了,生态好了,白鹭就飞过来了。”当地村民这样描述家乡发生的新变化。

  这一美好的变化得益于宜都市对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力度的加大。近年来,宜都市全面推进生态保护红线的勘界定标工作,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完成香溪化工、欧莱化工、斯帕尔化工、科泰生物等4家企业关闭拆除。全力开展清江库区湿地公园范围内水生态植被修复,突出水质的净化与保护功能,打造集湿地生态、经济、景观于一体的绿色循环模式。通过人工种植菖蒲、睡莲等50多种不同类型的湿生植物,营造树池洼地,设置生物沟和雨水花园等措施,增加生物多样性,建成湿地生态护坡、湿地多塘、树池洼地和独特的奇石林系统,使其在为湿地动植物提供丰富的栖息环境的同时,也为游人提供怡人的湿地景观,成为宜都首创、全国仅有的“湿地石林”品牌。

  同时,宜都市不断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积极组织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全面完成宜昌全域复绿规划任务。对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场所开展专项检查17次,明确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整改。对农贸市场、超市、生鲜市场、餐饮场所等进行监督检查,全市共清查32处场所。对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经营户圈养的野生动物一律进行封存处理,共封存17家。严厉打击非法猎捕、贩卖、食用野生动物行为,对涉嫌违法犯罪行为依法从严从快进行查处。

  宜都市坚持开展自然保护地监督检查及“绿盾”行动,为生态的良性循环奠基铺路。目前,宜都各类受保护地面积47948.61公顷,占该市国土总面积35.33%。空气好、满眼绿,成为广大群众对生态宜都最直观的感受。

  引导全民参与

  生态文化代代传

 

清水环绕的“大树” 

  绿色是宜都最靓的底色,生态是宜都最大的特色。如何守牢底色、保住特色,最关键还要靠全民参与。

  近年来,宜都市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不断完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坚持将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列入党校主体班课程,确保党校主体班学员参加生态文明培训比例达到100%。运用多媒体平台,通过新闻、广播、微信平台传递生态正能量,抓好生态教育,在中小学课堂开展生态文明知识讲座,共同守护宜都文明生态。“绿江南”志愿服务队为长江植物护绿、广大青年志愿者积极投身生态宜都创建、环保小卫士对绿色宜都保驾护航……全民参与生态建设的良好氛围正逐步形成。近几年,宜都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在全市范围内以发放调查问卷或电话调查的形式对生态文明知识知晓度和满意度进行了调查,超过9成的市民表示满意。

  目前,宜都共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2个,省级生态乡镇6个,宜昌市级生态乡镇2个;国家级生态村1个、省级生态村62个、宜昌市级生态村60个;国家级绿色社区1个、省级绿色社区4个、宜昌市级绿色社区11个;国家级绿色学校1个、省级绿色学校3个、宜昌市级绿色学校13个。

  生态文明织锦秀,美丽宜都诗情扬。从城市到乡村,从平原到山间,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敢拼敢闯的宜都人正紧握生态文明的“接力棒”,以满腔的热情、创新的理念、扎实的作风、坚定的信念,奋力谱写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乔 奇
  • 湖北省文明网站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鄂ICP备1802521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6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