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遗文化绽放时代风采——宜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纪实

A-   A+
发表时间:2020-11-05 08:36    来源:宜昌文明网

非遗传承人表演土家打溜子。 记者付蓓蓓 摄

  健全机制,让非遗工作有目标

  “宜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非遗资源丰富。宜昌市现有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名录1项、国家级19项、省级52项、市级109项、县(市、区)级41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17人、省级110人、市级543人、县(市、区)级1973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基地省级2个、市级28个。”11月初,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罗春烺向记者介绍。

  这看似简单枯燥的数据,却是对宜昌市非遗工作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最直观的体现。

  近年来,宜昌市出台了《宜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宜昌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认定及管理办法》《宜昌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及管理办法》等文件,使非遗工作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完善;成立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确保非遗工作落地落实落细;印发《武陵山(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长阳五峰片区建设工作方案》,统筹推进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

  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健全的工作组织架构,明确的工作目标任务,为非遗保护传承与融合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与氛围。全市非遗保护工作已从“抢救保护、巩固成果”的基础工作阶段进入到“活态传承、促进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阶段。

  搭建平台,让非遗传承有新人

  家住兴山县古夫镇深渡河村一组的村民李作权,是“王昭君传说”和“兴山围鼓”两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传承人,也是该县非遗传习所代表人之一。今年9月,他专门把自家的院子重新改造,目的是要让非遗文化有一个更好的传承环境。

  像李作权一样,宜昌市建立的非遗传习所共有97个。

  “除了传习所,宜昌市还有各级非遗传承示范基地96个、非遗展馆10个、民俗博物馆18个。这些,都是宜昌市非遗传承的重要场所和阵地。”罗春烺说。

  宜昌市以非遗传承基地、非遗传习所等为阵地,通过日常训练、带徒传艺、展示交流等方式,组织开展“非遗知识培训”“非遗进学校、进景区、进社区、进商圈”“非遗项目展演”“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我们的节日”等主题活动,广泛普及非遗知识,传播非遗文化,展示非遗魅力,培训、辅导了一大批非遗代表性项目新传人。

  据统计,近两年来,宜昌市共组织非遗进景区45次、进校园83次、进社区67次、进企业17次、进机关16次、进军营4次;组织参加国家、省、市、县培训班百余次,培训传承人及从业者2000余人;建立了有63位专家学者组成的市级非遗专家库。非遗传承人才队伍的建设加强,非遗传承新人辈出。

  深度融合,让非遗品牌有活力

  10月18日,在贵州丹寨召开的“全国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征集宣传活动”评选结果发布会上,宜昌市“屈原昭君故里”非遗之旅,在全国申报的163条非遗旅游线路中脱颖而出,名列12条线路榜单,成为湖北唯一入选全国非遗之旅线路。这是对宜昌市推动非遗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一个充分肯定。

  近年来,宜昌市不断打造非遗文化品牌,采取旅游+非遗、节庆+非遗形式,实现文旅深度融合、文旅扶贫精准对接,让非遗文化在更大的舞台得到推广和展示,并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举办系列节庆活动,打造非遗文化品牌,提升非遗文化影响力。秭归县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兴山县昭君文化旅游节、远安县嫘祖文化节、当阳市关陵庙会等等,不仅让非遗文化焕发新活力,而且已经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非遗文化品牌。

  推进传统工艺振兴,提升非遗产品附加值,带动贫困农户增收脱贫。五峰印象竹艺、宜红茶、远安鹿苑茶、秭归山均艾草、秭归三闾刺绣非遗手工坊等近百家传统工艺作坊,已成为了宜昌市部分贫困农户增收脱贫的重要渠道。

  创新开发拓展思维,推动非遗与旅游联姻,助力文旅高质量发展。评选宜昌十条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十优”非遗旅游商品、“十佳”非遗传承示范基地,助力以三峡人家、屈原故里等为代表的10多个景区,通过“非遗+旅游”模式,促进文旅深度融合,让老文化“活”起来,让新市场“火”起来。(三峡日报全媒记者阮仲谋 通讯员王训兵)

  

责任编辑:乔 奇
  • 湖北省文明网站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鄂ICP备1802521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6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