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综述:文明创建,擦亮城市靓丽“底色”

A-   A+
发表时间:2020-09-11 11:25    来源:湖北文明网

  全国文明城市是一座城市至高无上的荣誉。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建设幸福和谐家园,是天门市全体市民的美好心愿,也是全市上下共同的奋斗目标。

  近年来,天门市坚持“创建为民、创建靠民、创建惠民”的理念,上下齐心,群策群力,不断擦亮文明城市的靓丽“底色”,迈开了追求城市外在美与内在美有机融合的铿锵步伐。

  如今的天门,经济社会稳步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公交让座、礼让行人、志愿服务蔚然成风,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持续增强,文明创建的成果在方方面面得以展现。

  全民动员举全市之力扎实推进

  全国文明城市是对城市整体实力、内在魅力和发展活力的科学评价,是反映一座城市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全能指标”。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比拼的是构建高品质城市的追求,更考验着干群砥砺奋进的担当。

  天门市将创建工作作为市委“一号工程”,成立了由书记、市长担任指挥长,市“四大家”领导担任副指挥长的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指挥部,制定书记、市长单双月调研创建工作制度,及时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实施市领导“包乡镇、包单位、包社区”制度,搭建各地各单位“一把手”指挥网络,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创建工作网络。同时,编制《天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规划(2018-2020年)》,按照“一年夯实基础、两年巩固提升、三年决战决胜”的工作目标,开展各项创建工作。

  文明,积累于一点一滴;文明,体现在一举一动。市民是城市的主体,只有市民积极支持、广泛参与、形成合力,才能增强我市文明创建的原动力和生命力。

  天门市坚持思想、宣传、典型、党建“四个引领”,坚持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大力开展市民教育,不断引导市民养成文明习惯、遵守文明礼仪,提升城市整体文明形象。

  “创文明城市,建美好家园”“弘扬雷锋精神,开展志愿服务”“尊老爱幼,文明礼让”……无论是行走在城区的大街小巷,还是乡野村落,随处可见这样的公益广告,它们图文并茂、色彩鲜艳,传递着文明理念,让我们生活的地方更显温馨和谐。

  在新城社区,一条长500余米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文化长廊美观大气,全面展现社区深入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内容,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5分钟生活圈、天门市民公约、善行义举好人榜、志愿服务等,因内容丰富、贴近生活,深受居民喜爱。

  文明人创文明城,文明城养文明人。天门市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大力选树先进典型,广泛开展“道德模范”“天门楷模”“天门好人”最美人物系列评选活动,运用基层宣讲、公益广告、专题展览、故事汇巡演等方式开展学习宣传,发挥先进典型的榜样力量和示范作用,营造全社会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加强精神文明教育,深入开展“全民阅读”“中华经典诵读”和“竟陵读书会”活动,加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努力建设书香型城市。

  目之所及感受文明,潜移默化传递文明。目前,全市累计设置公益广告1.5万处,印发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基础知识问答40万余份,制作发放“文明礼仪知识”宣传折页和市民文明手册50万余份,开展道德讲堂活动1200余次、《天门文明20条》专题宣讲150余场,每年举办陆羽广场文化月活动,惠及群众20万人次,让“文明城市人人讲文明”成为广泛共识和行动自觉,营造了“创建无处不在,文明无时不有”的浓厚氛围。

  此外,天门市以“党建+志愿服务”为核心,越来越多的志愿者投身精准扶贫、疫情防控、环境保护等志愿服务活动。全市建设志愿服务站点150个,登记注册志愿者19万余人。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1.4万多名志愿者坚守一线,充分展现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创建惠民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这段时间,竟陵街道庆云社区居民有一个共同的感受:社区的背街小巷实现了大变身,交通、绿化和环境卫生面貌等都有了大幅改善。

  庆云社区现有居民1643户、5082人,老房子多、路口多、巷子狭窄是该社区显著的特点,给创文工作带来较大困难。

  “过去车辆随意摆放,道路坑洼不平,居民出行十分不便,墙上还贴着各种小广告。”在竟陵东街住了28年的社区居民杜金平告诉记者,“现在各方面环境都好多了,居民的文明素质也跟着提升了,大家都不好意思乱丢垃圾了。”背街小巷的改变,杜金平一直看在眼里。

  背街小巷看似不起眼,却和文明创建息息相关。社区工作人员每天在辖区各条巷道开展清理“牛皮癣”、清扫垃圾、维修破损路面、粉刷外墙、拆除乱搭乱建等一系列行动,使背街小巷换上“新装”,坑洼的路面变平整了,墙壁变白净了,车辆停放变有序了,环境卫生变干净了。

  庆云社区的“蝶变”,是我市不少老旧小区居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的一个缩影。以创文为契机,全市各社区成立创文工作专班,在辖区范围内全面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创文知识宣传等,全面夯实硬件基础、筑牢文明根基。

  在竟陵街道东湖社区,谈及“15分钟生活圈”,社区居民连连称赞。

  近年来,我市深入推进创文工作,着力打造便民利民“15分钟生活圈”。东湖社区先后建设了学校1所、幼儿园1所、医院1所、晨晚锻炼点场地2处、文化活动中心1处及商超、酒店等,为居民提供衣食住行、教育、医疗、锻炼等公共服务。社区居民步行15分钟,就可以享受到高质量便民服务,生活更便捷。

  “以前我从不去那个旧市场,要买菜宁愿绕远路去超市,现在新市场又大又好又干净,购物很舒心。”在新东方农贸市场,正在买菜的东方社区居民徐荟告诉记者。

  农贸市场是文明创建的切入口,小市场关系着大民生。6年前,原东方农贸市场仅600平方米,服务居民1500户,因条件限制,市场功能日益弱化,“脏乱差”一度是它的代名词,是社区群众反映问题的聚焦点。创建工作中,东方社区党支部把改善民生作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实践,积极争取项目支持,一个投资1600万元、面积达3500平方米、符合国家规范化菜市场标准的新市场应运而生。市场内分布整齐划一,地面干净整洁,摊位结构布局合理,照明设施完善,还设置了下水道、公厕、停车场、消防通道等设施。

  文明创建,便民惠民是目的,群众的需求就是创建工作的方向。天门市坚持突出问题、需求、品质、效果“四大导向”,始终将改善民生作为创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力争实现由解困民生到普惠民生,从和谐民生到幸福民生的叠加提升。

  突出问题导向,畅通表达渠道。围绕创建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依托新媒体,走好网络群众路线,定期开展网络问政、电视问政活动。同时,在1863个与群众和市场主体息息相关的机关中层科室和基层站所开展“双评议”活动,评选各行业“十优”“十差”,90%以上的群众留言得到了圆满解决。放眼全市,“窗口文明”不断为市民生活疏“堵”,在市政务服务中心,爱心轮椅、便民雨伞等便民服务设施完备齐全,免费复印、免费邮寄等服务措施温馨周到,一个个会心的微笑、一条条耐心的解释,为办事市民提供最好的服务。

  突出需求导向,破解民生难题。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着力解决出行难、如厕难、买菜难。近年来,实施了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对城区主干道实施刷黑,人行道铺装大理石,全程绿化、夜景亮化、管线入地;加快便民设施建设,新增停车场58处、泊车位5100多个,增设路灯970套,实现了主城区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全覆盖;先后投入980万元,对城区主次干道、公园、车站公共场所的公共厕所实施改造,全部升级为二类标准公厕或三类标准公厕;对城区农贸市场全部进行改造升级,达到了“划行归市、布局合理、设施齐全、整洁美观、食品安全、管理规范”的目标,一个个宽敞、舒适、卫生的农贸市场得到了广大市民的充分肯定和赞誉,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大幅提升。

  突出品质导向,完善城市功能。突出陆羽文化和民俗文化,投入巨资建成陆羽故园、东湖公园、陆羽广场,新建东湖公园二期、小南湖公园、北湖公园、江家河公园、杨家新沟带状公园,共建成综合公园、社区公园80个。此外,体育中心、城市规划馆、工人文化宫、革命历史纪念馆、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青少年宫等一批功能场馆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品位显著提升。

  突出效果导向,实施精细管理。推行网格化管理,划分10大网格,将城市30多万“部件”纳入天门数字城管指挥平台监控体系中,每年办理数字化案件1万余件,办结率98%以上。对“地摊经济”,坚持“放管结合、以疏为主”原则,做到了管而不死、放而不乱。引入市场机制,成立保洁公司,承包城区主次干道的清扫保洁,城区大街小巷实现全天候保洁;将“牛皮癣”清理工作承包给一家专业公司,主次干道“牛皮癣”得到有效治理;对小区物业实行分类管理,失管小区由政府聘请专业公司负责服务,实现367个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全覆盖。推行环卫机械一体化协同作业模式,机械化清扫面积达到80%,实现由粗放式向标准化作业转变、由扫干净向洗干净转变。

  全域覆盖实现城乡一体化共建共享

  近日,经过一轮强有力的拆违行动后,彭市镇交通大道两旁显得格外清爽敞亮。

  交通大道是彭市镇的主干道,全长约3公里的道路两旁聚集着大大小小300多家门面,沿街商户为扩大经营面积私自搭建棚亭160多处,长期“霸占”人行道甚至是消防通道,不仅影响镇容镇貌,还存在安全隐患。

  从7月底开始,该镇以交通大道整治为切入点,开展宣传发动工作,除了动员商户自行拆除外,组织人力机械、切割机等对沿街门店私搭的近300处钢构棚、遮阳棚等进行集中拆除,并安排车辆将拆除垃圾、杂物运走,令群众拍手称快。

  这是乡镇积极开展文明创建的一个侧面。乡镇是文明创建的薄弱环节,我市坚持城乡共创共建共享,突出以城带乡,整体推进文明创建活动,实现由城区创建到全域创建的转变。

  “硬件”配套,加强乡镇基础设施建设。每年投入数以亿计的资金用于小城镇建设,每季度组织一次小城镇建设现场观摩、拉练检查活动,促进小城镇建设提档升级。先后投入3200多万元改扩建26个乡镇文化站(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新建乡镇图书馆分馆10个、群艺馆分馆12个、改扩建文体小广场31个,新建乡镇公共厕所126座,改造升级8个乡镇农贸市场,建成乡镇垃圾压缩中转站23个,乡镇面貌全面改善。

  “组件”重塑,全力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突出抓重点、强弱项,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争当江汉平原乡村振兴示范区。持续开展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工作,选优配强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和“两委”班子,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全面提升。探索开展行政村区划调整改革,推进行政村合并调整,村(居)数量由原来的844个减少到621个,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阵地提升、服务增效。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推进“厕所革命”、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村庄环境整治等工作,建设农村无害化户厕19.2万座、农村公共厕所478座;实施农村生活垃圾统筹治理,探索建立“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模式,形成垃圾收集转运和环卫保洁长效机制,大大改善了乡村环境。

  “软件”升级,深入开展乡风文明建设。出台《天门市十星级文明示范户奖励办法》,激励广大农户积极参与十星级文明户评选,十星创建实现全覆盖。全面推行移风易俗,发挥红白理事会作用,坚决抵制婚丧大操大办、高额彩礼等不良习俗。加强农村文化引领,建成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等一批文化阵地,每年开展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和送戏曲进校园等文化下乡活动,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大力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以“讲、评、化、帮、乐”五种形式,广泛开展理论政策宣讲、先进典型选树、推进移风易俗以及“我们的节日”等系列活动,进一步涵育了淳朴民风、良好家风、文明新风。

  文明城市创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当前,全市上下正围绕着同一个目标,全民参与、全情投入,传递着城市的温暖,凝聚着发展的磅礴力量,吹拂着文明的新风,点亮着核心价值观的明灯,努力创造属于167万天门儿女的幸福生活。(天门日报 全媒体记者王帅)

责任编辑:李欢
  • 湖北省文明网站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鄂ICP备1802521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6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