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一碗“热干面”唤起学生家国情怀

A-   A+
发表时间:2020-08-20 09:29    来源:湖北文明网

   疫情期间,小区采取封控管理,一碗香喷喷的热干面成了宅家的武汉伢最为想念的食物。近日,洪山区第三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魏敏毅将“热干面”话题引入“空中课堂”。

  她执教的《走进武汉——热干面》带领学生探究热干面的起源、传统制作步骤与家庭版制作方法,转移了疫情带给孩子们的恐惧感,增进了亲子关系,让隔离在家的他们对武汉多一份了解,唤起学生的个人担当与家国情怀。

 

洪山区“空中课堂”《走进武汉——热干面》。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探索武汉热干面的“前世今生” 

  “热干面是咱们大多数武汉人过早的首选,你对它了解多少呢?”这节特别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一开始,魏敏毅就抛出了一个疑问。

  课前,魏敏毅请洪山三小的同学们通过网络搜索、请教长辈、查找书籍等方式,了解武汉热干面的“前世”。

  孩子们通过查询,了解到热干面的出处:原来,武汉热干面最早出现在清朝叶调元的诗集《汉口竹枝词》中,当时它叫“切面”,而且这部诗集还出现了“过早”一词。学生向家里长辈询问,老人们说,人们为了早点去汉口赶集,早餐总在路上买着吃,时间一长就把吃早饭叫作“过早”了。

  四(1)班学生吕昭乐在视频中自豪地向同学们介绍,她查找资料后得知,武汉热干面、山西刀削面、四川担担面、北京炸酱面、兰州拉面合称“中国五大面条”,热干面排在首位,还入选了中国非遗美食。

  课上,魏敏毅又通过一段视频动画,给学生讲述了热干面的由来:30年代初,汉口长堤街一名叫李包的人在关帝庙一带卖凉粉和汤面,夏天天气炎热,面没卖完,他怕变馊,就煮熟后摊在案板上,不小心碰倒了麻油壶……

  空中课堂上,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让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在魏敏毅的引导下,孩子们纷纷为劳动人民的创造力和智慧点赞。

  教孩子新手制作美食 

  课堂上,一个特别爱吃热干面的孩子写的一篇作文引起了小伙伴们的围观。

  “热干面不仅吃起来香,看上去还挺好看。金黄色的面条上点缀着绿油油的葱花、红通通的辣椒酱、白色的蒜末和橘红色的辣萝卜丁,看了就让人垂涎三尺!”“我吃热干面的时候喜欢挑一大筷子,一下子全吸进嘴里。吃一口热干面,喝一口香甜的米酒,那感觉真是妙不可言呀!”

  魏敏毅用这样一篇妙趣横生的作文,揭开了热干面的制作奥秘:制作热干面要用到筷子、漏勺等工具;工序分为掸面、烫面、配料三个步骤。掸面要“七八成熟,拌香油,面凉透”;烫面要“水烧开,浸六下,抖三下”;配料要加上“椒盐精、油醋萝、葱酱麻”……

  魏敏毅还跟同学们分享了缺少食材和配料的疫情时期,家庭版热干面的做法。她告诉孩子们,武汉人想念的不仅仅是热干面的味道,更是一种情怀。

  一幅漫画体现“武汉精神” 

  课程的结尾,魏敏毅用网上一幅“热干面,加油”的漫画引发了孩子们的思考。

  有孩子动情地说:“这幅漫画看得我既心酸又感动。武汉生病了,来自四面八方的爱却比病毒蔓延得更快,给我们带来无尽勇气和希望,热干面体现的就是武汉精神。武汉,我们一起加油!”

  魏敏毅告诉孩子们,这幅漫画充满治愈的正能量,疫情发生后,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人都给予武汉支持和帮助,拥有全国人民这一坚强后盾,让我们坚信家乡武汉一定会很快好起来。热干面承载着兼容并蓄的文化,值得我们传承。她还与孩子们约定:摘下口罩后,一起去过早吃美味的热干面,去武大看樱花,去东湖绿道散步,去黄鹤楼上远眺……

  魏敏毅告诉记者,《走进武汉》是洪山三小疫情期间开发的特色课程。“热干面”这节课是通过体验制作一碗热干面的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制作的能力,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合作求知的积极态度,自觉传承热干面所代表的武汉饮食文化,让学生加强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领悟“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

  专家说 

  这节道德与法治课,以热干面手绘动画和市井气息浓厚的武汉热干面介绍引入,以探究热干面的起源、制作方法为课堂的切入点,像制作热干面过程一样,条理清晰、“手法地道”地将一堂课端到了学生面前,让学生对武汉多一份了解,唤起学生的个人担当与家国情怀,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领悟“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

  ——武汉市洪山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研员黄莹

  家长说 

  疫情期间,在家隔离的我们,是多么想念热干面的味道啊。老师带领孩子们学习掸面、烫面、配料,让孩子和家长合作自制热干面,既转移了疫情带给我们的恐惧感,又增进了亲子关系。那幅“热干面”的漫画让孩子们深刻感受到虽然武汉“生病”了,但是我们得到了全国各地人民的支持和帮助,作为一个武汉人,我们要感谢从四面八方来支援武汉的叔叔阿姨。

  ——武汉市洪山区第三小学一(1)班黄汉硕家长(长江日报)

责任编辑:王炯
  • 湖北省文明网站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鄂ICP备1802521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6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