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调度及时转移 利川市干部群众战洪魔保安澜

A-   A+
发表时间:2020-07-30 16:17    来源:湖北文明网

  上方有泥石流,大量泥沙席卷而来,吞没了房屋;下方有洪水,水位急剧上涨,淹没了公路。

  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也是考验干部群众的时刻。

  科学调度、及时转移、临时安置、有序重建……7月16日,利川市忠路镇回龙村遭遇泥石流后的4个昼夜,当地政府及“尖刀班”带领群众鏖战洪魔,用行动诠释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灾前预警,“尖刀班”成“吹哨人”

  7月16日清晨6点,“尖刀班”成员吴银贵睁开眼,发现屋内的水快漫到床沿。她跑到屋外,眼前一幕让她惊呆了。暴雨如注,山洪从山顶奔涌而来,庄稼泡在水里,许多房屋进了水。

  按照分工,吴银贵负责回龙村一、二组的防汛工作。

  村支书王廷华的电话终于拨通,信号断断续续的,但是“马上转移村民”这几个字,吴银贵听得真真切切。

  此时,河水上涨,路面被淹,道路受阻。山那边的王廷华已是一夜没合眼。他冒雨开车到山里,观测对面山体的情况。雨刮器拼命工作,也难以辨清前方路,越野车的牌照都被水流冲掉了。

  对面的牛头山,似乎与往日不一样,山腰有泥土裸露出来,形成一道黄色的圈,与中间的绿色山林,形成鲜明对比。

  不好,泥石流?这一念头,在王廷华的脑子里迅速闪过。村里停电停水,通信不畅,幸好与驻组的吴银贵取得联系,迅速通知她组织转移村民。

  山这边,吴银贵冒着暴雨,蹚过急流,扯着嗓子挨家挨户通知撤离。很快,有不少村民也加入到了通知撤离的队伍中。

  有的穿着拖鞋,有的牵着两个孩子……不到1个小时,村民均转移到了高处。

  暴雨依旧下个不停,见吴银贵说的泥石流迟迟没来,有的村民要回家去,坚持要抢点东西出来。

  “生命最重要,今天说什么也不让您回去。”她拦住村民去路,扯着嘶哑的嗓子劝阻。

  9点20分左右,一阵巨响,洪水卷杂着泥沙,从山顶奔腾而下,顷刻就吞没了房屋和庄稼。

  看着家园被毁,许多村民现场痛哭起来,但好在转移及时,村民的生命安全得到保障。

  科学预判,连夜第二次转移

  下午2点半,接到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指令,利川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汤明田正带队赶往汪营镇抗洪救灾。

  “迅速掉头。”汤明田接到电话之后,一行人马不停蹄奔赴回龙村泥石流现场。他就是回龙村人,对当地情况比较熟悉。

  下午3点半左右,绕道下坝村等地10余公里后,汤明田等人“会师”回龙村。当时,暴雨持续,水位上涨,前往村委会和一、二组的路都被淹了。

  下午4点左右,根据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统一调度,市信访局和智慧城市建设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赶到回龙村。

  在村民的房子里,一场简短的调度会开始了。

  “暴雨还将持续,泥石流危险依然存在,必须立即转移村民。”调度会上,决定将村民转移到村委会。此时,三、四组已在“尖刀班”成员杨友明指挥下,全部转移并就近安置。

  河水水位稍有下降,灵光庙桥终于露出水面。村民迅速通过桥面,然后步行到一、二组。

  很快,在统一指挥下,村民开始第二次转移。

  道路被冲毁,夜幕已降临。大家打着手电,翻山越岭,冒雨转移。村民出发后,王廷华带着众人挨家挨户叫喊,以免有村民被遗漏。

  村里有3位老人,腿脚不便。有的背、有的扶,大家齐心将老人转移到安全地点。有时得取道庄稼地,地里残留一层齐膝的泥泞,大家深一脚浅一脚,互相帮助,艰难通过。

  有一段被冲毁的公路是转移的必经之路。上方遭遇塌方,大量泥石堆积在路上,只留下外沿一尺多宽的路面,下方被水冲击,形成一面10多米高的悬崖。

  转移队伍缓缓通过,十分小心。此时,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副主任许智亮矗立在公路外沿充当“人肉护栏”,一面叮嘱村民小心,一面用双手护住通过的村民。

  “危险,别待在那里。”汤明田喊了五六遍,许智亮却依然站立在那里。

  晚上11点,村民被转移到村委会院子。由于忙于转移村民,吴银贵居然遗忘了9岁的女儿,后来在人群中才找到。

  “34户83人,一个不少!”通过清点人数,得知村民全部转移,大家绷紧的弦才松了下来。

  熬更守夜,安置点里忙而不乱

  回龙村村委会是由原来的小学改造的,一下子涌入百余人,如何合理安置?生活如何解决?

  忠路镇政府及时调配,送来了行军床、被子、方便面、米油盐等生活物资;当地供电所送来汽油和发电机发电供临时照明;忠路镇政府组织洒水车,及时送来自来水,还调来挖掘机,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及时清除泥沙,抢通道路。

  现场,工作人员按照男女性别,将83位村民分别安置在4间教室里,每个房间选出一名村民任室长,并登记村民名字,将名单粘贴在门上以便统一管理。每间教室的窗户上,悬挂着感应灯,以应对不时之需。

  当村民全部安顿好后,已是凌晨4点。工作人员轮流值班,负责守护村民。到了后半夜,有的工作人员只能坐在椅子上打个盹。

  人员相对集中,疫情防控可不能忽视。工作人员搭起帐篷,设置留观点,严格室内通风、消毒、测体温,实行分餐制。村委会附近村民谢胜红贡献出自家厨房,供安置点做饭。当地市场监督部门全程监测食品卫生,对厨房等公共场所进行消杀。

  临时安置点的村民不等不靠,帮忙搬物资、抢修路面、照顾老人、打扫卫生。

  17日晚8点,70多岁的王怀礼老人再也坐不住了,虽然行动不便,但挂念家中,想回去看看。

  “老人家,这里条件虽差,但雨还在下,泥石流危险还未消除,生命第一,我们是绝对不会让您回家的。”王廷华等人立马上前,一边宽慰老人,一边给老人讲道理。在众人劝说下,王怀礼老人终于答应不回家了。

  确保安全,生产自救有序开展

  7月20日,天气放晴,山体稳定,一栋栋房屋栽在泥沙里,家具浸泡在泥浆中。

  据初步统计,此次泥石流造成当地八成以上农作物绝收,部分村民房屋受损需搬迁。

  为了将损失将至最低,当地干部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组织村民清除淤泥,转移财产。

  刚开始,“尖刀班”号召村里党员和受灾村民集中清除淤泥,到后来,许多人加入生产自救的队伍。志愿者来了,附近村民来了,一时间,现场出现四五十人同时劳动的场面。

  村民张菊英家里进了水,受灾不是很严重,她收拾完家里后,便步行一公里路来帮忙清除淤泥;王欢和王坤是附近村民,一大早就来帮忙,一直到下午3点,才用一桶泡面充饥。

  “家园虽然被毁,但是看到政府来帮忙,大家齐动手,心里很温暖。”受灾户吴玉萍说。

  如何妥善安置受灾村民,是现场救灾人员一直在思考的事。工作人员建议村民投亲靠友,并给予一定补助,等核灾工作完成后再按政策进行搬迁。截至7月19日上午,除一户未能安置外,受灾村民全部安置到位。这位未能投亲靠友的村民,王廷华将其安置在了自己家中。

  “只要人还在,重建家园指日可待!”看到政府措施得力,受灾户被妥善安置,村民严天友感慨地说。(恩施日报 全媒体记者 张宝训)

责任编辑:李欢
  • 湖北省文明网站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鄂ICP备1802521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6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