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澜”新风拂深山 宣恩文化志愿服务为乡村振兴铸魂

A-   A+
发表时间:2020-07-24 09:01    来源:湖北文明网

  近日,在宣恩县长潭河侗族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里,文化志愿者龙星光唱着侗语歌曲,为该乡数十个村的村民开展侗族文化培训。

  长潭河侗族乡是全州三个少数民族乡镇之一,也是宣恩县着力打造的旅游景区之一。为将侗族文化融入群众生活,该乡邀请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为当地文艺爱好者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侗族文化培训,教唱侗族大歌以及芦笙、侗族琵琶等乐器的使用。

文化传承志愿者讲授芦笙吹奏技巧(刘亚丽 摄)

  “从来没接触过芦笙,没想到,我们侗族乐器奏出的音乐这么好听。”甘露村村民覃银月是该村的文艺骨干,每天都准时“打卡”听课,一次不落。

 

侗族歌舞排练(黄迪 摄)

  宣恩县聚居着土家、苗、侗等13个民族。长期以来,各民族文化、习俗互存互融,民族民间文化呈现多样化、地域化和个性化特点,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立足宣恩民族文化优势,宣恩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成立“文澜”志愿服务总队,突出对土苗文化、文体活动等进行展演和传承,让深山荡漾“文澜”新风。

  “‘文澜’取自宣恩八景之一的‘贡水文澜’,意为凝聚起每一朵有文化、讲文明的浪花。”县委文明办负责人介绍,“文澜”志愿服务总队由县委书记担任队长,总队配置“9+N”专业志愿服务分队,即文化旅游、文明创建、农技服务、环境保护等9支专业分队、多支特色志愿服务队,向全县实践所、实践站提供专业指导、队伍培育和活动孵化等服务。

 

“两馆”志愿者在宣恩博物馆进行实地拉练(刘亚丽摄)

  2019年底,宣恩县博物馆、图书馆建成开放,成了当地市民追捧的精神文化生活“打卡地”。随着疫情防控形势逐渐好转,宣恩“两馆”开放在即。4月,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面向全县招募讲解员、秩序维护员志愿者,近500名志愿者主动报名参加。

  “博物馆是宣恩历史文化最厚重的地方,能够向游客介绍家乡,我很自豪。”志愿者讲解员喻艳玲是一名小学教师,她通过报名、培训、实地演练,如今已可以熟练地讲解。

文化旅游志愿服务分队为大河坝安置小区送去“文化礼包”(刘亚丽摄)

  “我孙子最喜欢看故事书,这下他每天都有地方看书了!”说起如今的生活,家住万寨乡大河坝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的孙玉梅十分满足。不仅居所稳定,搬迁后丰富的文体生活也让她有了归属感。

  大河坝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居住群众558户1757人,随着基础设施配套逐步完善,群众对文体生活的追求也随之提高。通过走访对接,县文化旅游志愿服务分队带着“文体礼包”走进安置小区,为搬迁居民送来300册图书和两张乒乓球桌。

  在宣恩县的村村寨寨,志愿者就是一道文明风景线,让群众满意,让文化芬芳。

  高罗中心小学教师冯大文出生于湖北省唯一保留完整的苗语地区——小茅坡营村。秉持志愿传承苗语初心,冯大文用多年心血编写中小学苗语教材,解决了高罗镇苗族居住地长期以来文字使用不规范、不统一的问题。

  2016年9月,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由全省唯一的苗语教师冯大文牵头开展“苗语传承”志愿服务工作。他教孩子们说苗语、诵苗诗、唱苗歌,受到省级以上多家媒体关注。2019年,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由他翻译并教学生演唱的苗语歌曲《我和我的祖国》短视频登上“学习强国”平台。

冯大文教学生苗语单词(刘亚丽 摄) 

  “初心不能忘,使命记心上,四个意识要增强,开拓把新创;两个一百年,牢记在心田,奋斗目标要实现,追梦永向前。”宣恩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罗义杰常常带着团队在县城、村寨进行义务表演。在节奏轻快的锣鼓声中,总能收获阵阵掌声。

  沙道沟镇彭家寨是鄂西山区保存最完好的土家族民居群落之一,被列入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称为“建筑活化石”。为传承土苗生态文化,当地村民彭武顺、刘贵生、彭继成志愿组成一支演出队,义务为游客、村民表演省级非遗名录“草把龙”。

“草根”舞蹈队舞起“草把龙”(黄海 摄)

  学侗族大歌、跳八宝铜铃、舞起“草把龙”……在宣恩,这是志愿服务最有“宣恩味道”的打开方式。在宣传党的政策的同时,充满泥土清香的文艺表演,丰富了乡村文化生活,为乡村振兴铸魂。(恩施日报 全媒体记者刘亚丽)

责任编辑:李欢
  • 湖北省文明网站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鄂ICP备1802521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6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