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87名救助对象“零感染”的疫考答卷

A-   A+
发表时间:2020-06-05 10:24    来源:湖北文明网

  疫情防控开展以来,孝感汉川市救助站13名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行动,“逆行”战疫,把服务对象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为受救助的流浪人员和滞留人员设置三个临时安置点,为他们打造一个“安全的家”。

  据统计,疫情发生以来,孝感汉川市救助站安置滞留人员和生活无着人员47人,临时救助对象40人次,所有救助对象体温正常,健康状况良好,实现了“零感染”。

  人性化救助有温度

  “要不是你们收留我,精心照顾我,一个多月我真不知道该怎么过呀,这2000元钱是我在开发区打工赚的,你们一定要收下。”日前,一名男子来到汉川市救助站表达谢意,站长张蓉婉言谢绝,鼓励他安心务工。男子邹某(30多岁,江西人),因为疫情无法返乡,于2月11日至3月18日在汉川市救助站接受救助35天后,到汉川开发区一家食品厂打工。

  疫情期间,像这样被救助的不止邹某一人。汉川救助站大力提供人性化救助,落实“点对点”服务,让救助工作更有温度。

  2月10日,该救助站接收了四川籍刑满释放人员梁某,在站内隔离期满后,站长张蓉通过聊天得知,梁某28岁,父亲去世后母亲改嫁了,他一直在新河镇务工为父还债,因一时贪念盗电瓶车入刑。张蓉与他多次交谈,进行心理疏导。3月20日,复工复产后,救助站为他找到了一份工作。临走前,救助站为他购置了生活用品及衣物。梁某感激说“亲人也没有你对我这样好啊!”

  2月27日,家住湖南祁东县的张某琴致电求助,称年前到 汉川会网友,后因疫情被隔离在汉川,网友杳无音讯,自己一人短租于汉川一家小宾馆,身无分文。接到电话后,工作人员立即送来救助物资,给予生活帮助。

  在人员可以流动后,救助站提前摸排滞留人员去向,根据离站方式分 类别、分批次组织滞留人员离站。对于因疫情导致资金困难的,救助站给予短期生活资金补助,确保其在复工复产期间的基本生活保障。

  “逆行”防疫担使命

  1月23日农历腊月二十九,汉川救助站工作人员全部取消休假,研究制定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应急预案,严格落实值班制度,延长街面流动救助服务时间,确保人员24小时在岗在位,电话24小时保持畅通,救助车辆24小时备勤。

  站长张蓉一直坚守在岗,既是站内“管理人”,又是受助人员的“贴心人”。副站长彭洪山腿部做完手术后,一直行动不便,但仍坚持每日带队街头巡查。

  “流浪乞讨人员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较低,在疫情期间,他们面临更高的感染风险。”救助站工作人员组成防控救助队一起对街道辖区内车站、主干道、广场、桥梁涵洞、废弃厂房、银行自动取款室等流浪乞讨人员露宿的重点区域进行巡查,劝导、护送流浪乞讨人员入站救助,实行集中救助管理服务。

  “说不怕是假的,但工作就得有人来做,关键时刻,我们应该冲在一线。”彭洪山说。

  分类管理零感染

  针对流浪乞讨人员区域流动性大、身体状况复杂、潜在风险系数高等特点,汉川救助站严把入站“第一关”,落实站内体温监测制度,一经发现有体温异常者,及时上报并送医检查;对求助人员实行“一人一册”登记管理,坚持每日消毒、清扫、排查、报告,如遇到特殊情况第一时间上报,确保疫情防控高效响应、无缝衔接。

  随着管控升级,人员禁止流动,很多外地人员滞留汉川。由于人员众多,救助站在宾馆设置临时安置点,每个宾馆派3名工作人员负责,和服务对象一样,他们吃住在宾馆。为了让临时安置人员住得放心、吃得安心,救助站加大消毒频次,对安置点、接待大 厅、隔离房间、餐厅等人员活动频繁场所进行消毒。每天定时测量安置对象、工作人员体温。

  除了物质上的保障,救助站还主动安排专人和受助人员交流沟通,在站内和安置点广泛开展心理疏导工作,安抚救助对象长期滞留带来的负面情绪,建立良好的防疫心态。

  家住天门市小板镇的颜某今年30岁,长期服用抗抑郁症药物,2月18日她入住汉川一家旅社,疫情爆发后滞留汉川,由当地派出所送入救助站。在隔离期间,她情绪十分不稳定,经常乱摔物品。管理人员刘萍耐心开导她,让她与其父亲和2岁的儿子视频聊天,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并配以药物治疗,使其慢慢地恢复正常。3月17日,汉川救助站驱车将颜某送回天门老家。(看汉川)

责任编辑:王炯
  • 湖北省文明网站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鄂ICP备1802521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6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