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项目化治理,让环境“痛点”变“靓点”

A-   A+
发表时间:2020-05-06 09:26    来源:宜昌文明网

 

合益村铺设下水管道 通讯员王陈诚 摄 

  “终于不用再忍受臭气熏天了,这下治好了我们的心病。”4月30日,在宜昌市伍家岗区宝塔河街道合益村四组,村民周运忠道出了320户居民及租户的心声。

  合益村四组位于一处山地,因山上无下水管道及垃圾桶,多年来生活污水全靠一条露天下水沟排放。对此,伍家岗区采取项目化整治方式,在对30多年未清理的明沟进行清淤的基础上,由专业施工单位对下水沟进行改造,铺设近200米的管道,每隔50米修建一座化粪池及挡淤池,让居民生活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随着爱国卫生运动的纵深推进,宜昌市各地各部门从施工改造、到长效管理,纷纷探索以项目为抓手,开展薄弱环节专项整治,让环境卫生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画好“作战图”,推进“改厕”系统化

  厕所革命不仅是对农村厕所老旧模式的一次革命,也意味着要打破村民多年的生活习惯。

  “刚开始,村民不积极,村里党员干部就带头改厕,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对于贫困户或缺少劳动力的,村里组织党员干部上门帮忙‘挖窝子’。”回忆起厕所革命刚开始的阶段,秭归县九畹溪镇槐树坪村书记颜伏锦说,看到效果后,老百姓纷纷主动要求厕改,如今槐树坪村的厕所改造已达95%以上。

  据了解,该县根据村民居住环境与人员居住情况,以项目化机制推进厕所革命:海拔800米以上高山地区推广“水旱双蹲位交替式三格化粪池”无害化卫生厕所;干旱缺水地区推广“三格化粪池”无害化旱厕;“一池三改”项目覆盖地区推广“沼气池联通式”无害化卫生厕所。

  “为确保项目进度和工程建设质量,我们以村为单位,按照‘农民工工匠自建、统一组织工匠建设、居民点联建、项目覆盖’相结合的方式,实施合同制管理,来组织推进改厕工作。”秭归县农村厕所革命工程建设办公室主任龚建平介绍说。

  此外,该县坚持月巡查通报工作制度,把技术培训、指导、纠错、问题整改延伸到田间地头,不漏一村,不漏一户,保证改厕质量。

  打好“组合拳”,综合整治“垃圾山”

 

水井湾隧道山体复绿 通讯员陈瑾 摄 

  城乡接合部一直是环境卫生最薄弱的环节,通过暗访和自查,伍家岗区共发现150个环境问题,包括大件杂物、建筑垃圾、农业垃圾、废旧回收、山体杂乱等五大类。

  “每日一督办、每日一销号。对于一些涉及征收、排水管网等的疑难杂症,则纳入项目化治理程序。”伍家岗区城市管理执法局局长黄勇说,到4月20日,该区城乡接合部存在的环境卫生问题在全市率先销号。

  “问题销号只是第一步,如何立足长远,突破‘整治—反弹—再整治’的怪圈才是关键。”黄勇说,为此,该区以项目为抓手,打出治脏治乱与绿化美化“组合拳”。

  在伍家乡旭光村水井湾隧道口附近山体,占地2668平方米的“垃圾山”正在变成覆盖4000平方米的“小公园”。“等这里全部改造完成后,我要义务对这一片环境进行日常维护管理。”该村五组村民严序秀眼看着荒山变风景,发自内心地说道。

  “是项目化改造为这片土地带来了重生的机会”,伍家乡党委副书记、副乡长沈卫华坦言,以往每年都在整,但过一段时间又“死灰复燃”。而在此处的环境治理中,采取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区乡联动、村社实践、全民参与”的五级联动模式,并分三期进行项目化改造。

  据统计,自去年实施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到今年的爱国卫生运动,伍家岗区、乡、村三级共计投入近3000万元,拆违41933.9平方米,覆绿773.42亩,实施环境整治项目155个。

  建好“监督网”,长效管理水资源

 

远安民间河长日常巡河 通讯员曹敦新 摄 

  4月28日一大早,曹敦新照例来到沮河边,又开始巡河。从2017年担任“民间河长”以来,他已经炼就了“火眼金睛”,大小环境问题,都逃不过他的“法眼”。

  远安县境内除沮河、黄柏河、漳河外,还有其他大小河流43条、中小型水库53座,其中纳入河库长制管理的河流29条、水库34座。河库流域面积大、管护任务重。

  为此,该县组建水资源保护协会,推动聘任民间河长、企业河长、“河小青”等履职监督,建立“党政+民间+企业”三维聚力新机制,在全面履行县、镇、村三级河长职责的同时,依托远安论坛平台邀约公益人士、爱心商家和企业加入到志愿巡河队伍,动员和引导城乡居民投身水资源保护志愿服务,发现问题及时与相关村沟通反馈,共同营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良好水生态环境。

  同时,结合爱国卫生运动,该县水资源保护协会在论坛“生态远安”栏目开辟接受社会广泛监督的《2020 年远安县民间巡河曝光台账》,记录民间巡河发现的问题及整改情况,半年一累计,全年一总计,用数据说话。

  据了解,自疫情封控措施解除以来,该县17名民间河长已巡河27余次,发现河道垃圾13处,完成整改11处,清理河道48公里。(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易玮玮 刘俊 通讯员 陈瑾 韩倩)

责任编辑:乔 奇
  • 湖北省文明网站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鄂ICP备1802521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6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