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筷公勺走上恩施人餐桌

A-   A+
发表时间:2020-04-20 15:04    来源:湖北文明网

 

州城某餐饮中心餐桌上配备的公筷公勺。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给大家的生活按下“暂停键”,当重启“播放键”时,餐饮行业的烟火气息也逐渐回归,餐桌上,从互相夹菜到使用公筷公勺,这样的改变正在发生。

  眼下,越来越多的城市,正在以官方名义倡导推行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4月13日,恩施州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向全州发出倡议,提倡市民使用公筷公勺,采取分餐制。

  近日,记者采访了部分市民、餐饮企业负责人及餐饮酒店行业协会负责人等。

  市民

  大部分赞成,少数已开始使用公筷公勺

  4月12日,州城市民蒋涛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了一条全家使用公筷的视频,获得很多网友点赞。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蒋涛一家人开始尝试用餐时使用公筷。

  蒋涛回忆,在家里推广使用公筷也不顺利,其间也闹了不少笑话。第一次使用公筷时,公筷与私筷相同,夹了几次菜就把公筷和私筷搞混了。为了更好地区分公筷,蒋涛专门去超市买了颜色不同的公筷。虽然提高了筷子的辨识度,但一家人就餐时还是频频出错,用公筷夹菜时,一不小心就把公筷送到了自己嘴里。

  “刚开始使用公筷时,全家人都不习惯,家里平时5人用餐。有一次饭后,妻子洗了20多双筷子,都是使用公筷不习惯经常出错导致的。”蒋涛打趣地说,为了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为了全家人的健康,多洗些筷子不算什么,要坚持才能养成好习惯。

  “母亲提出吃饭用公筷,这让我非常惊讶。”市民孙耀斌告诉记者,没想到一场疫情改变了老人的传统观念。“母亲看到使用公筷的倡议后,她认为,为了全家人的健康,应该使用公筷。”

  “以前家人朋友聚餐时,我提出使用公筷,被当成‘异类’,最后只有我一个人多要一双筷子。其实,这是公共卫生的基本要求,也是对自己和他人负责的基本态度,应广泛推行。”市民李佳欣平时聚餐时,一直坚持使用公筷公勺。

  记者在走访过程中了解到,少数市民家中已经开始使用公筷公勺,大部分市民赞成使用公筷。但有些市民认为,亲朋好友聚餐使用公筷太见外。有的市民嫌麻烦,不愿使用公筷。

  医生

  不用公筷增加疾病传播风险

  你给我夹块肉,我帮你盛碗汤,否则感觉不够热情。这样就餐是否卫生?

  “别人给我夹菜,本是好意,但总感觉吃的别人的‘口水菜’。有时看到好几双筷子在一锅汤里搅来搅去,觉得不卫生。”州城市民杨哲表示,“别人给我夹菜会让我感到不适”,这也是不少年轻人的观点。

  使用公筷公勺并不是“瞎讲究”。州中心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副主任王祖军介绍,围桌共食不用公筷,增加了疾病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风险。就餐者中的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可随筷子将疾病传播给其他人。在吃火锅时,人们习惯用同一双筷子将生肉夹入火锅,再夹菜送入口中,这样也极易把生食中的细菌带入口中,甚至污染整盘食品。使用公筷公勺的最大好处,就是降低“病从口入”的风险。

  王祖军说,不使用公筷会增加经消化道传播的疾病的传播风险,幽门螺杆菌的主要传播方式就是唾液传染。幽门螺杆菌是多种胃病的罪魁祸首,家中有一人感染,其他人的感染率就提高了。像霍乱、细菌性痢疾、伤寒、手足口病、甲肝、戊肝等肠道传染病,都可以通过餐桌上共同用餐而传染。而在就餐时使用公筷公勺,就能很好地预防这些传染疾病的传播。

  协会

  使用公筷公勺不应成为一阵风,应成为一种习惯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向好,大小饭店陆续开门营业,餐桌上摆放公筷公勺已成不少饭店的标配。

  4月13日上午,记者来到州城华龙城一酒店餐饮中心,该餐饮中心的餐桌上整齐地摆放着白色的公筷、银色的公勺,与个人餐具区分开来。餐桌上还摆放着“公筷用餐 文明健康”的提示牌。

  该餐饮中心经理刘芳说,现在不少消费者使用公筷公勺意识很强,只是消费者反映,时常将公筷与私筷弄错。为此,该店除为每人准备一副公筷、一把公勺外,餐桌上另外还放有两副公筷、两把公勺。

  当日下午,记者在硒都茶城的一家饭店内看到,服务员在每张餐桌上摆放着公筷,颜色与客人的私筷区分开来。服务员介绍,白色的筷子就是公筷。

  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不少商家推出了不同颜色、图案、长短的筷子,将公筷和私筷区分开来。

  摆放在餐桌上的公筷公勺,市民用了没?

  恩施州餐饮酒店行业协会会长廖华了解了消费者的接受度。“部分市民就餐取菜时,能使用公筷公勺。”廖华坦言,也有一些市民对饭店提供的公筷公勺不“买账”,很多人一开始是用的公筷,用着用着就忘了。

  “3月15日,恩施州餐饮酒店行业协会发出倡议书,倡议餐饮行业为消费者提供公筷公勺。” 廖华说,使用公筷已提倡多年,有的品牌餐饮企业将此作为规范化服务的内容。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再次倡导使用公筷很有必要,使用公筷公勺不应成为一阵风,应该成为一种习惯。(恩施晚报 全媒体记者谢建新)

责任编辑:李欢
  • 湖北省文明网站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鄂ICP备1802521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6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