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守护 春来“疫”去——宜昌战“疫”中的心理疏导志愿者

A-   A+
发表时间:2020-04-03 10:11    来源:宜昌文明网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然而至,大量医务工作者奔赴一线,成为人们心目中的“逆行”英雄。然而,在抗“疫”的另一条战线上,还有一支鲜为人知的队伍——由湖北省宜昌市委文明办组建的心理疏导专业志愿服务队。他们在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运用心理专业知识,筑牢抗击疫情的心理防线。

  覃军:组建专业团体 注入“心力量”

  3月18日,这样一个场面在西陵区樵湖岭派出所发生,宜昌市心理学会副会长覃军与大家围坐在一起,随着音乐的节奏完成着手中沙蛋的传递。一民警在活动中与大家分享道,“近两个月的紧张值守让我重度失眠、没有怎么休息,活动中居然意外睡着了,这次辅导既缓解身体的疲劳,又让我很好地放松了心情……今晚我可以好好睡一觉呢。”

  覃军,不仅是一位专业的个体心理咨询师,更是一位心理学专业团体的带领者和坚守者。当天,他正带领他的伙伴一起在为一线公安干警进行音乐减压赋能团体辅导。

  “医护工作者冒着生命危险逆行,我们专业心理工作者也应该贡献一份力量。”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他敏感地察觉,疫情下的人们将会经历一段艰难的心灵逆旅。1月25日,覃军即以宜昌市心理学会名义招募志愿者、组建个案心理专家团队,用微信开展专业服务,并对接相关督导资源,组建了规范化服务的安心行动宜昌市心理服务站。

  “宜昌市公众心理服务热线”6269123开通后,他积极为市委文明办提供心理疏导的专业操作规范及建议,并广泛倡议心理咨询师自觉加入市委文明办组建的专业志愿服务团队。他动员142名心理咨询师,组成27个下沉街道社区的工作小组团队和28名心理专家组成的接线团队,以“5+N”的模式与6个城区27个街道(乡镇)对接开展专业志愿服务。并根据多年积累的团体工作经验,设计并推动组建了安心音乐团体疏导小组、非结构式团体小组、结构式团体小组、巴林特小组、科普讲师团等8个特色心理专业团队,为一线医务人员子女、社区工作人员、一线公安民警等开展团体心理疏导服务。

  “团体一直是我心中的痴迷和梦想,我愿带领团队以团体的形式为更多的人服务,让千万家庭和个人因心理学而受益。”覃军介绍,截止到目前,他带领的团队开展71场线上团体辅导,远程个体及团体辅导达6000多人次,亲自带领完成3场线下团体减压赋能辅导。

  魏东:提供心理援助 化解“心焦虑”

  一台电脑、一部手机……每周二的晚上7点到10点,是心理疏导志愿者魏东的工作时间。

  魏东是我市较早一批关注疫情期间市民心里健康的心理咨询师。从得知宜昌封城信息的那一刻,她的QQ、微信名就改成了“魏东心理工作室志愿服务”。“我就是希望向大家传递一个信息:在他们身边,有一个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愿意为他们提供心理援助服务。”

  接听的热线中,曾有一位“逆行”的志愿者向她诉说内心的委屈、身体的疲惫、遭遇的误解等不容易。这样的电话,魏东经常接到,但求助者在结束通话前的一番话,却带给了魏东很大的触动。

  “他说补充心理能量后,继续为抗击疫情服务的激情又回来了,这也带给我很大的动力。”对方在电话中的满身轻松,通过一根电话线感染着魏东。

  作为疫情下的一名心灵默默守护人,魏东是上千个心理援助团体、上万名心理志愿者中的一员,他们一直值守在一台台电话热线上,静等着疫情下的电话铃声响起,用热线电话的方式让爱传递,温暖一个个生命。

  “亲子关系、家庭矛盾以及复工后的紧张焦虑咨询比较多,每次通话时间都在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之间。”在魏东看来,热线电话就像一个“树洞”,装载了许多人心中的“秘密”,而她要做的,就是用专业的心理知识,为求助者提供专业的帮助。

  秦建新:敞开彼此心扉 倾听“心里话”

  “孩子一直沉溺网络,批评后他竟然和我冷战,我该怎么缓和关系?” “何时才能恢复正常,我被关的快崩溃呢!”“目前停工在家快3个月了,我没有任何收入,不知道接下来的生活怎么办?”……

  这个“加长版”假期,对于56岁的秦建新来说,并不轻松。除了接听热线,还要照顾四世同堂的家庭,“真的是上有老,下有小,而自己也不年轻。”

  每周五晚的7点至22点,是秦建新在宜昌市公众心理服务热线上的值班时间。拿起电话的她就仿佛置身另一个世界——无助绝望、焦躁不安、愤怒压抑……

  3月21日,一对父母打来电话,“孩子不愿意上网课,只想玩手机……”电话刚接通,父母就开始数落孩子的不足。

  “孩子在旁边吗,我们也听听她有什么心里话。”在秦建新的建议下,一旁孩子也加入进来,一场线上的一家三口团体辅导开始了。在她的引导下,孩子和父母敞开了心扉,本来紧张的气氛,一下子缓解了。40分钟后,一家三口在电话中笑着向秦建新道谢,“真没想到通过电话也能有这么好的效果,谢谢秦老师。”

  “听见他们在电话中的笑声,我就觉得我做的事情很有意义。”拥有16年心理咨询室工作经验的秦建新,疫情期间,帮助要离婚的夫妻和好如初、安抚好了被困外地的宜昌人的焦躁情绪、让赌气20天没开口说话的女儿与妈妈冰释前嫌……

  “处理的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困惑,但对方豁然开朗时的那一声谢谢,让我很有成就感。”秦建新笑着说。

  龚司鸾:坚持耐心解答 做好“心陪伴”

  “您好!我是宜昌公众心理服务热线00*号接线员,请问您有什么困惑?”每周一晚上7点到22点,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龚司鸾都会准时在线,接听不同人群的求助电话。

  有着28年校外协教和家庭教育工作经验的龚司鸾,是全国多个平台的特约心理咨询师和危机干预师。得知宜昌公众心理服务热线要开通的消息时,她第一时间申请报名。

  “长时间的封闭管理下,难免产生心理问题,我们应该为抗疫贡献自己的力量。”自成为心理疏导志愿者后, 龚司鸾手机一刻也没有消停过,求助者们通过语音、短信等方式,把自己的心里话说给她听。面对求助者焦虑、恐惧、压抑、愤怒等情绪,她总是认真倾听,耐心解答,用专业知识为大家驱散“情绪雾霾”。

  除了接听热线,她还牵头负责“5+N”猇亭区心理疏导队培训和督导工作,承担着与中省督导外联的任务……而在家中,还有90岁高龄的父亲需要照顾。

  “天不亮起床,忙到1点多睡觉是常事。” 龚司鸾介绍,为了有更多时间参加线上心理疏导,自己每天6点就会起床做好一日三餐。“这段时间,我们家只有早餐是最丰盛、最新鲜的,其他时候都只是简单加热了吃。”

  在她接到的求助对象中,有在疫情一线的工作人员,也有处在极度焦虑、恐惧、压抑、愤怒的被隔离人员,还有危机事件的干预……面对每一通的来电,她都是用心倾听,用爱陪伴,在润物细无声中化解了100多人的心理困惑。回忆这段时光,她说,“虽然累,但是我很快乐。”

  曾亚兰:做到感同身受 鼓励“心自信”

  “心理援助能做的事很有限,无法亲临求助者身边,但仅仅就是言语的陪伴,就能让一些人不再孤单。”这是心理疏导志愿者曾亚兰在疫情期间的感受。

  年前,曾亚兰途经武汉回宜,在家隔离期间,每天铺天盖地的消息让她产生了恐慌,从而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也开始有所怀疑,担心成为传染源。

  “具有心理学知识的我都有这样的心理反应,那些从武汉回来的人又在经历怎样的心灵摧残?” 带着这样的疑问,曾亚兰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自2009年接触心理咨询工作,曾亚兰和心理咨询已经打了十多年的交道。在这些年的咨询生涯中,她深深感受到了陪伴的重要性。基于自己的经历,曾亚兰报名成为了一名心理疏导志愿者,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从武汉归来的人产生共鸣,让他们在互动和理解中感受到被陪伴,从而走出心理困惑、树立战胜疫情的信心。

  在曾亚兰接听的热线中,有不同的人群。面对一线人员的压力,她鼓励大家以图画的形式来缓解;当留置人员出现焦躁、无助的情绪时候,她又通过音乐来互动安抚……她用言语让彼此之间有了更多的链接,获得更多的支持,也放下了心中的压力。

  “我能做的只是陪伴,只要你需要,我就在。”曾亚兰坦言,每个心理工作者都是以心换心,让那些需要的人感觉自己不是孤独的个体。

  皮琼芳:坚守心理疏导 传递“心温暖”

  “闺女,你今天ACM晚上没有比赛了吧,手提可否借妈妈用用?”这是每天晚上10点前,宜昌市第二十六中学的皮琼芳老师和自己女儿的对话。

  “今天不比赛,电脑给您,我去看书。”只要没有比赛,女儿总是把电脑让给妈妈,为她当好线上心理疏导志愿者提供支持。

  “家里只有一台电脑,每天都要和女儿协商,但她非常支持我,总是主动把电脑让给我先用。”作为宜昌市心理疏导志愿团队秘书处的一员,皮琼芳每晚十点都会静静守候在电脑旁,等待参与热线值班的伙伴们在群里报个案、说情况。然后逐一核对数据、一字一句整理个案,书写每日简述。

  自2004年取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以来,皮琼芳已有16年的心理咨询经验,曾作为志愿者远赴荆州、兴山给班主任老师作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也曾多次到社区给居民做心理疏导……

  这个假期,除了忙线上志愿者的事情,学校的事情也需要她。各种情况统计、表格收集、师生报平安……疫情期间的上传下达全由她负责。从大年三十开始,她就开始了连轴转的生活状态,工作到深夜对她已经是常态。

  家中75岁的婆婆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主动承担了家中4口人的一日三餐。老人说:“你又是学校又是志愿者,也让妈给你当回志愿者吧!”

  在家人的支持下,皮琼芳成功处理了很多亲子关系、家庭矛盾方面的案例。(三峡日报全媒记者熊东华 通讯员王婷婷)

责任编辑:乔 奇
  • 湖北省文明网站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鄂ICP备1802521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6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