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救援队湍急江流中守望生命

A-   A+
发表时间:2022-08-12 10:08    来源:湖北文明网

头顶烈日身冒酷暑 义务巡视不求回报

  

极目新闻记者(左一)跟着救援队员体验江边巡查

在江中巡查的董庆桥(右一)和老熟人打招呼

救援队员喊话提醒市民、游客注意安全

  每年盛夏,是长江救援志愿队最忙碌的时候。每天,他们都会头顶烈日、冒着酷暑,义务巡视在长江、汉江武汉段,一次次苦口婆心的宣传劝阻,一次次毫不犹豫地下水救援,不求回报,守护市民、游客安全。

  11日傍晚,极目新闻记者跟随长江救援志愿队的队员们,在汉口三阳广场江滩参与巡查和宣传,体验救援队员们的坚守和付出。

  晚6时许

  一桶水泼上平台,热浪瞬间蒸腾而起

  11日傍晚6时许,烈日依旧高悬。极目新闻记者停好车后,穿过汉口三阳路广场,来到江滩边。短短两三百米距离,记者的衣衫已被汗湿。

  记者看到,一个月前还漫过亲水平台的江水,已经退到平台下方约10米处。平台与江水间形成一条窄窄的沙滩,五六个孩子在家长的带领下玩耍着。离岸四五米的江水中,10多名成年人扑腾着,大多数人身上带着救生圈等救生设备。

  此时,几名长江救援队志愿者,已将救生圈、抛绳、“跟屁虫”(一种救生浮球)等搬到亲水平台上。长江救援队小红帽支队队长汤麟提着一桶水,往平台上泼去。记者接过水桶,来到江边打水,一只脚刚踏入水中,一股热流便从脚底袭来。“怎么这么热?”记者边缩回脚边问。岸上的队员笑着说:“江水温度估计有30℃左右,不算凉快。”

  记者提起一桶水,也泼到平台上。一股热浪蒸腾而起,罩在身上久久不散。“我们每天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往平台上泼水降温,否则上面根本站不住人。”汤麟说。亲水平台视野较好,他们一般会安排一名队员守在这里,观察游向江中心以及趸船方向的游泳者。

  顺着汤麟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一名男子背着红色的“跟屁虫”正向江中心游去。“他是老熟人了,游泳经验丰富,还背着救生设备,应该不会有什么事。但我们还是会时刻盯着他。”汤麟说。

  晚6时30分许

  下水者越来越多,记者提醒注意安全

  傍晚6时30分许,江边的人越来越多。救援队员们分成数个小队,一名队员划着桨板在江中巡查,几名队员手持喇叭沿着江边巡查。

  “家长们,莫低头看手机了,盯紧自己的孩子,不能脱离视线范围。”“没带救生设备的小伙子,往岸边来点,你那边的脚下很滑……”每当看到可能存在的隐患,巡查的队员们都会大声提醒对方。

  记者也加入了巡查的队伍。岸边江水中,一名十四五岁的男孩大半个身体泡在水中,双手不时击打着水花,玩得不亦乐乎,完全没有发觉自己正往江中漂去。“小朋友,赶紧往岸上走,别后退了,危险!”记者对他喊道。男孩听到后,起身回到岸上。走近时,他礼貌地对记者说:“谢谢。”

  在众多人群中,一名年轻妈妈站在水里,三四岁的儿子在她身边开心地戏水。孩子身上套着游泳圈,上面系着长长的绳子,绳子一端握在妈妈手中。“您把绳子攥紧点,最好系在手腕,视线也不要离开孩子,以免他从游泳圈里滑下去了没发现。”汤麟叮嘱道。年轻妈妈连连点头。

  “看情况,她还挺有安全意识的。但我怕她突然‘失手’,那就麻烦了。”汤麟边走边对记者说。

  晚6时50分许

  守护660米江滩,巡视一趟浑身湿透

  从三阳广场江滩,记者和救援队员们一路逆江而上。沿途的游泳者不多,而且大多有救生装备“护体”。遇上个别没带救生装备的,听到记者提醒后,他们也会游到岸边的安全水域。

  “汤队,又来了,您家辛苦了。”“这辛苦个么事,只要你们安全,我们就不觉得辛苦。”巡视过程中,记者发现,很多市民和救援队员们十分熟悉,相遇的时候会打招呼问好。

  “他们都是‘老武汉’,从小就在江水里摸爬滚打。”一位救援队员说。尽管如此,每天遇到时,他们还是会提醒对方:“注意安全。”

  从三阳广场江滩到江滩博物馆,汤麟和队员们守护的这段江滩长约660米。其中,三阳路广场江滩作为网红打卡点,一直是众多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的心头好。人多了,水情也复杂,救援队将大部分力量放在了这里,队员们每天要来来回回巡查好几趟。660米看似不长,但沿途江滩坑洼不平,记者深一脚、浅一脚地走下来,早就浑身湿透。

  猛地灌下一瓶水,记者才稍稍缓过劲来。

  汤麟说,防范溺水,防字在先。队员们分工协作,分别在平台上观察、划桨板水中防控、小喇叭在岸边巡查提醒,在这种“海陆空”立体式防范下,他们值守的这段江滩,很少发生溺水情况。

  记者了解到,今年,长江救援志愿队在武汉设置了22个值守点,43支救援队、近2000名队员,在长江、汉江武汉段守护市民、游客安全。

  “希望通过我们每一位队员的辛苦值守,劝导市民远离危险,避免溺水悲剧的发生。”汤麟说。(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王峻 摄影: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邹斌 殷悦 实习生 胡月星)

责任编辑:何霄
  • 湖北省文明网站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鄂ICP备1802521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6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