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民俗诉说“湖北记忆”

A-   A+
发表时间:2022-08-04 10:50    来源:湖北文明网

 

  

  天门糖塑——老艺人汪培林和他塑制的戏剧人物 吴志坚 摄

  

  1991年农历正月十五潜江草把龙 程崇尚 摄  

 

  

  木背架 佘代科 摄

  

  1990年天门闹元宵 杨镜 摄

  

  湖北黄石西塞神舟会,2000年神舟登江盛况。 吴志坚 摄

  7月10日,“百年民俗 湖北记忆”影像展在湖北省博物馆开展,连日来,展览吸引众多观众前来“打卡”。

  著名历史学家冯天瑜先生高度评价“百年民俗 湖北记忆”影像展及同名画册,认为其汇聚了考古、历史文献、实地调查的成果,将仪态万方的湖北百年来的民风民俗状貌定格于约1200张老照片,通过280个民俗事项展开荆楚人文的起承转合,给历史留下了一幅弥足珍贵的地域文化“长卷”。

  该展览由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联、省档案馆联合主办,展览将持续至10月7日。

  岁时节令,“农耕民俗”的代表

  “数千年的民俗,可用‘农耕民俗’以概之。”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鄢维新介绍称,荆楚大地是我国稻作农业发达地区,传统农耕须遵循岁时节令变化而进行。楚人的远祖祝融便是传说中负责观天象、掌管岁时农事、负责定时放火烧荒和收藏火种的“火正”。1978年出土的曾侯乙墓衣箱,绘有完整的二十八宿图,推测最迟到战国早期,楚地先民已懂得以二十八宿为坐标来观测天象。南朝《荆楚岁时记》是我国较早出现的一部记载地域性岁时习俗的专著。

  展览以图片形式,呈现了荆楚大地诸多节俗。如,元宵灯节,人们盛装彩服,簇拥着龙灯队、狮子队、蚌壳精队、采莲船队、高跷队四乡巡游,尽情狂欢。其中,潜江以草把龙灯闹元宵,稻草扎制成龙身,表演时,舞龙者头扎毛巾,腰系红带走村串户,或围绕场地中间一笼大火翻飞起舞。

  每年正月十三,武汉黄陂有踩高跷庆新年的传统。高跷最高者一丈多,扮演的人物多是戏曲角色,表演者边演边唱,逗笑取乐,如履平地。阳新县富池镇半壁山民众,尊称三国时吴国西陵太守甘宁为吴王,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自发举行庙会,祭扫甘宁墓、踏青游园、唱大戏、普施斋饭、抢彩球祈福等,好不热闹。

  楚地端午节也颇有讲究,有小端阳、大端阳、末端阳之分。五月初五为小端阳、五月十五为大端阳、五月二十五为末端阳。端午节庆,各地广泛开展赛龙舟活动,如洪湖新堤的龙凤舟、黄石西塞山道士洑的神舟会、鄂州沼山的穿花龙舟、鄂州泽林的旱龙舟。端午习俗最初的主题是防疫避瘟、驱邪除毒。民间常为小儿制作鸡心型香袋、用彩线结成的蛋网,便是古代系五色丝、长命缕的遗意。端午的节令食品有芝麻糕、绿豆糕、粽子、盐蛋等,应节的菜肴有“烧(鳝)鱼乔”。

  生产习俗中的“九佬十八匠”

  湖北素有“鱼米之乡”和“千湖之省”美誉,既是粮棉丰产之地,又拥有富饶的动植物资源和经济作物资源。可以说,农林牧副渔,百业繁盛。

  鄢维新称,屈家岭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稻谷类遗存,证明《史记》《汉书》等典籍记载的南人(包括湖北)“饭稻羹鱼”不是妄言,也见证湖北地区农业的发达。众多的文物表明,楚国的建筑、丝织刺绣、髹漆、青铜器制作技艺等,无不冠绝一时。

  曾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九佬十八匠”,是楚地农业、手工业发达的延续。民俗专家研究发现,九和十八都是约数,表示其多。各地的九佬十八匠所指的具体对象也不一样。以湖北地区“九佬”为例,远远超过九种,如吹鼓佬、剃头佬、剔脚佬、阉猪佬、杀猪佬、骟牛佬、补锅佬、打榨佬、打鱼佬、渡船佬、打榨佬……匠人的数量也远远不止十八种,如金银铜铁锡,木雕画弹篾,瓦垒鼓椅伞,漆皮织绒染,铸磨窑石焗,盖丝茅镐箍,砌油瓷泥花……

  楚地商贸文化源远流长

  鄢维新介绍说,出土文物《鄂君启节》充分证明了2000多年前楚国商业贸易的发达,也间接证明了楚国水陆交通的便利。时至今日,武汉仍然是交通便捷、商贸发达之地。尤其是汉口得九省通衢之利,勃兴于明代成化年间,为明代四大名镇之一。汉正街,为汉口正街,亦是汉口的第一条街道。商贾云集,艺匠簇居,百业兴旺,货流九州。改革开放后,汉正街迅疾成为全国知名的小商品市场。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户晓辉称,在参观百年民俗展时想到,汉口之所以成为明代四大名镇之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它富有历史厚重感的“民族范儿”,这是武汉人经济开放和文化包容的姿态“范儿”,是以宽广的胸怀勇于接纳和吸收先进文明并追求好生活的精神“范儿”。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林继富称,在现代化浪潮冲击背景下,多家文化部门关注湖北地域文化变迁,联手举办百年民俗湖北记忆影像展,弘扬与传承民族民间文化,这在抢救、记录和整理民俗文化遗产,探讨民俗文化传承发展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传统节俗承载中国文化精神

  配合展览,7月11日,由中国民协、湖北省文联主办的“我们的节日——2022中国(湖北)节俗座谈会”在汉召开,全国2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民俗文献传播与活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节俗文化与乡村振兴建设、用民俗打造地方核心品牌等多个话题深入研讨,探寻节俗产生、演变、传承和传播的内外因素和有效发展路径。

  湖北省文联二级巡视员、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李建华在座谈会上称,传统节俗文化承载着中国人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审美方式,体现出精忠爱国、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天人合一、贵和尚美等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百年民俗,既是湖北的记忆,也是中国的记忆。“百年民俗 湖北记忆”影像展的开展和同名画册的出版,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守护乡愁、增强文化自信,功莫大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海冰 通讯员 黄超芬 实习生 张宗凯)

责任编辑:王炯
  • 湖北省文明网站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鄂ICP备1802521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6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