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崖壁上灿烂的荆楚文化

A-   A+
发表时间:2022-07-08 09:53    来源:湖北文明网

多元文化聚集 历代名人打卡

  背靠绝壁,下临深潭,200余米长的红色泥砂岩壁上,16个龛窟、27尊摩崖造像依次排开,宝相庄严、大气巍峨。7月起,恩施州来凤县的仙佛寺石窟寺迎来游客小高峰。

  7月4日,石窟寺省级专项调查组成员吴建刚向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介绍,仙佛寺开凿于唐代,有着迄今为止最早的武陵山区摩崖造像,也是湖北石窟寺艺术成就最高代表。唐宋期间,重庆大足地区将我国佛教造像艺术推向新的高峰,也促进了相邻区域佛教造像艺术的发展。仙佛寺石窟深受川渝文化影响,与该地区同时期石窟及摩崖造像多有相似之处,同时,该石窟因位于少数民族聚集区,又将当地土著文化与中原汉族文化相融合,“可以说,这是多民族、多文化交融的典型文物。”

  此前,我省文物调查人员历经十个月,完成了全省首次石窟寺专项调查工作。调查显示,我省119处石窟寺(含摩崖造像)和268处摩崖石刻,主要集中于武陵山区、秦巴山区、大别山区一带,少数开凿于五世纪,主要开凿于六世纪后。初步发展于隋唐,至宋元明清,历代均有遗存。其内容广泛,涵盖历史事件、文化艺术、庙宇建筑、名人轶事、民间传说等,展示了风格多样、兼收并蓄的灿烂荆楚文化。

  “从数量、规模上对比,湖北石窟寺算不上全国第一方阵。但是由于处于长江中下游这个特殊地理位置,石窟寺既在传承脉络、形态规制、文化内涵等方面与北方佛教文化具有共性,又在造型、内容、风格等方面具有自身的特点,成为荆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吴建刚举例说,利川观音岩卡门摩崖造像,别具土家族风情;罗田大塘塆摩崖造像,观音像面朝石壁,背面朝外,为非常罕见的反背观音形象;黄梅菩萨墩摩崖造像,双肩处刻有螺旋纹图案,这与传统佛教文化中常在妆发上使用螺旋纹迥异。

  不同宗教文化的融合,也在石窟寺上有所体现。武当山老君岩佐证了早期佛道交融,又汇集了宋、元、明、清等不同朝代的文字;丹江口罗汉洞石窟是武当山地区儒、释、道三教同窟的证物。

  长江边的三游洞,是历代名人的“网红打卡地”,其题刻是我省摩崖石刻的代表。江边的峭壁上,留下了白居易、元稹、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黄庭坚、陆游等文人骚客的赋诗纪胜;还有冯玉祥、陈诚等人在宜昌抗日前线时的题刻,时代跨越北宋至民国,成为还原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及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见证。

  吴建刚说:“湖北的石窟寺和摩崖石刻集建筑、雕塑、壁画、书法等艺术于一体,是荆楚辉煌灿烂文明的集中体现,是长江文明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见证。”

  如何让更多人了解这些历史瑰宝,也是目前的课题。

  襄阳今年初举办了“石勒功垂——襄阳市石窟寺和摩崖石刻调查成果展”,备受观众喜爱,获湖北省六大精品陈列展览特别奖。三游洞等适合对外开放的石窟寺和摩崖石刻,也在进一步扩大影响力。“我们将进一步挖掘其文化价值,采取各种现代手段和方式,让文物‘活’起来。”文物调查组相关负责人说。(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熹)

责任编辑:何霄
  • 湖北省文明网站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鄂ICP备1802521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6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