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位列全国第一方阵

A-   A+
发表时间:2022-06-01 11:06    来源:湖北文明网

 

壮丽神农顶。

 

美丽湖北,万物并秀。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湖北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持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坚决深入打赢污染防治攻坚阶段性战役,美丽湖北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省建设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省生态环境厅负责人介绍,到2025年,湖北将基本建成生态制度健全、空间格局合理、经济生态高效、城乡环境宜居、绿色生活普及、生态文化先进的生态强省,提前5年实现国家生态省创建目标。

  保持全国第一方阵

  2013年8月,湖北成为党的十八大后全国第一个生态省建设试点省份。2014年,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湖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2014-2030年)》,湖北生态省建设全面启动。

  据介绍,湖北扎实推进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创”,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保持全国第一方阵。截至目前,湖北省已累计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9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5个,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区)67个、省级生态乡镇787个、省级生态村6059个。

  同时,湖北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全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较2015年下降18%,万元GDP用水量较2015年下降30.3%;生态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长江经济带珍稀濒危动植物保护长效机制初步建立,医疗废物、医疗废水监管与处置“两个100%”全面落实;建成联网的水质自动站167座、城市空气自动站161座,土壤监测点位6000余个,建设完成10座大气超级站、4座区域站、4座工业园区站和4座港口站,形成覆盖全省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

  EI值连续16年良好

  致力于2025年建成生态省的湖北,正一步一个脚印朝着目标奋进。最新消息显示,自2006年我国首次开展生态环境状况监测与评价以来,湖北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值)已连续16年保持良好水平。

  EI值是综合评价行政区域内生态环境质量、生物多样性状况、生态环境保护水平的一项重要参数。EI值的评定标准中,共有5项分指数参与评价计算。其中,植被覆盖指数、生物多样性指数、水网密度指数的评价数据来自卫星遥感、降水量、水资源量等统计数据;土地胁迫指数则采自水利部门的土壤侵蚀数据;污染负荷指数主要评价区域单位面积所受纳的污染负荷,能反映被评价区域内所受纳的环境污染压力。

  据悉,以污染负荷指数为例,湖北“十二五”期间均值为1.27,“十三五”期间均值下降为0.63,说明全省的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得到了进一步的控制和降低,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明显。

  擦亮“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品牌

  下一步,湖北将推进“五级联创”提档升级,进一步擦亮“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品牌,巩固提升示范创建成果。

  湖北将推动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创”全覆盖,确保2025年底前,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数量达到30个,有更多的市县进入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行列,形成全省全面创建、整体奋进的强大态势,为生态省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支撑。

  以生态文明示范创建规程和指标要求为基准,以切实解决突出问题和补齐短板为出发点,湖北将积极探索形成具有示范价值的先进模式和典型经验,增强比较优势,打造特色鲜明的“湖北样板”,不断彰显品牌的引领效应和带动能力,全方位提升创建水平。

  以“五级联创”为抓手,湖北将把生态示范创建与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长江大保护等重要战略任务结合起来,协调推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形成生态示范创建的强大合力。

  生态湖北 多样美

  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

  “在宜昌市点军区、恩施州巴东县和神农架林区发现薄鳅属、盘鮈属和荷马条鳅属鱼类3个未被描述的新物种,为全球首次发现。”5月20日,在湖北省国际多样性宣传日活动上,省生态环境厅公布了历时8个月完成的湖北生物多样性调查报告。

  首次启动本底调查

  去年,为了尽快摸清底数、找出更多濒危物种,湖北首次启动了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首批试点聚焦长江干流湖北段,选取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的神农架林区、丹江口市、恩施(巴东县)、宜昌市(点军区)、荆州(石首市)、蔡甸区、黄梅县七地,基本涵盖高山、丘陵、平原、湿地等典型生态系统。

  省生态环境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陈再达介绍,去年8月至今年4月,该厅在上述位置开展全省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观测评估试点,包括生态系统类型、陆生高等植物、陆生脊椎动物、淡水水生生物等7个方面,涵盖12项调查内容。

  试点共调查样线1425条,样方19个,样点132个,共记录维管束植物1300余种、鸟类近300种、鱼类82种、昆虫220种、大型真菌156种。除首次发现3个鱼类新物种外,在神农架林区发现中国新记录昆虫2种——奇特方瓢虫、中华细腰长朽木甲,发现湖北省新记录鸟类——白背啄木鸟,以及湖北省新记录昆虫19种。

  “这说明湖北的生态环境加速好转,生物栖息地得到了改善,物种丰富度和种群数量进一步提高。”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所所长黄峰认为。

  预计到2023年4月,湖北将完成上述地区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评估工作,基本摸清湖北省长江流域重要区域生物多样性本底情况,发布湖北省第一批生物物种名录和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建立湖北生物多样性数据库。

  消失的麋鹿又回来了

  “曾经野外消失的麋鹿在北京南海子、江苏大丰、湖北石首分别建立了三大保护种群,总数已突破8000只……”最新发布的《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对湖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果赞赏有加。

  麋鹿俗称“四不象”,本为中国独有,19世纪末彻底消失,在消失前,曾被引入欧洲。1985年,中英签署《麋鹿重引进中国协议》,22头麋鹿乘专机从英国乌邦寺抵京,开启了麋鹿回归中国的历史。

  重建麋鹿自然种群的第一步,便是寻找合适的栖息地。

  在长江“九曲回肠”的荆江北岸石首段,有一个形如鹅蛋的地方,叫天鹅洲,由于长江裁弯取直,形成大片湿地。专家判断,作为长江故道,这里洲滩纵横、林草丰茂,适合麋鹿生活。

  1993年和1994年,石首麋鹿自然保护区分两批从北京引进麋鹿64头。彼时,麋鹿已在中国消失100多年,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如何恢复麋鹿的野性?

  1993年,李鹏飞刚从大学毕业,就来到了保护区。解放鞋、迷彩服、望远镜,夏天再加顶草帽,每天巡视保护区两趟、往返十几公里,为了做野生放养实验,李鹏飞几乎天天泡在保护区里。

  夏天,为了掌握麋鹿在怀孕期间的生活习性,他对母鹿进行跟踪观察,风餐露宿是家常便饭;冬天,李鹏飞与他的伙伴们顶着风雪,为麋鹿打草备食,观察记录麋鹿的点点滴滴……在保护区里,保存最完整的档案,就是李鹏飞的200多本巡查记录。

  几十年的经验,让他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远远看一眼,就能根据皮毛、肚子的大小、精神状态,乃至粪便的形状,来判断麋鹿健康与否。

  如今,石首麋鹿自然保护区副主任、高级工程师李鹏飞已退休。功勋章上这样书写着李鹏飞们的功绩:从人工圈养到野外放养,石首麋鹿家族繁衍至2300余头,从当初的1个麋鹿种群发展成为现在的4个自然野生麋鹿种群,且全部实现自然放养,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麋鹿野生种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赞为“全球濒危物种保护的成功范例”。

  江豚重现武汉进入汉江嬉戏

  “在长江沿线,我们欣喜地看到,江豚在多个江段嬉戏畅游,分布范围更广了。”据介绍,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期间,在省内长江沿线,调查人员目击江豚64头次。

  中科院水生所副研究员梅志刚认为,江豚活动区域已明显扩大。“上世纪90年代以前,长江全线都有江豚分布,此后长江武汉段极少发现江豚,2020年后,不断有江豚出现。”梅志刚说,在去年考察期间,武汉段共发现江豚4次、14头次,最大的一群约8头江豚,曾出现于天兴洲夹江中;去年12月,汉江东西湖区江段,曾监测到4头江豚的身影。

  部分江段生活的江豚,数量呈增加趋势。2017年科考数据显示,宜昌葛洲坝下,稳定生活着一群8头至10头的江豚群体;去年监测发现,群体扩大。

  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秘书长王克雄,致力于长江江豚的研究与保护长达30余年。他认为,长江十年禁渔、入河排污口治理、岸线生态修复、小散乱码头整治等保护措施,是江豚分布变广的主要原因。

  “特别是长江禁捕后,渔业干扰变小,鱼类资源丰富,江豚觅食、嬉戏的通道被打通,分布区域变大,因此逐渐出现在武汉段,如白沙洲、天兴洲水域,甚至进入支流汉江。”王克雄说,江豚皮肤细嫩,对水质要求较高,浑浊水域下难以生存,这也证明了禁捕等保护措施,对长江水质改善效果明显。

  数读湖北生态建设成绩单

  污染防治攻坚战

  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湖北省在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中获评优秀等次。2021年,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取得新的成效。17个重点城市中10个达到空气质量二级标准,PM2.5浓度累计均值为34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6.7%。全省190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3.7%。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受污染耕地、受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在90%以上。

  自然保护地建设

  湖北省共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527个,包括81个自然保护区、180个自然保护小区、96个森林公园、104个湿地公园、36个风景名胜区、27个地质公园和3个矿山公园,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1.61%。

  濒危物种保护

  据初步统计,神农架金丝猴由上世纪80年代的500余只,扩大到目前的1400余只,分3个大种群、9个小种群。麋鹿种群数量由当初引入的1个种群64头,增加到现在的4个自然野生麋鹿种群2300多头。

  同时,全省抢救性开展了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近地保护,对水杉、黄梅秤锤树、大别山五针松、小勾儿茶、长果安息香、庙台槭实行专项就地保护。武汉植物园保存暖温带和亚热带植物1.2万种,已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植物资源保育与储备基地。

  自“十二五”起,湖北省每年对洪湖、梁子湖、三峡水库和丹江口水库四个重要水域开展水生生物监测,基本掌握了这些重要水域的水生生物多样性状况。统计显示,“两湖两库”流域共监测到浮游植物142种、浮游动物112种、底栖动物29种,说明“两湖两库”生物物种丰富度较高、多样性总体良好。(湖北日报)

责任编辑:王炯
  • 湖北省文明网站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鄂ICP备1802521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6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