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非遗特色村镇街区蝶变 推动旅游升级

A-   A+
发表时间:2022-05-30 12:17    来源:湖北文明网
 

  图片由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

  屈原故里非遗小巷  

  怎样传承和弘扬非遗?如何实现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在荆楚大地上,“非遗特色村镇、街区”实践与探索正在进行。5月26日,湖北省首批非遗特色村镇、街区名单出炉,武汉市江岸区吉庆民俗街、襄阳市枣阳市琚湾非遗小镇、宜昌市秭归县屈原故里非遗小巷、荆州市荆州开发区幸福村(荆楚非遗技能传承院)、鄂州市梁子湖区沼山镇、咸宁市赤壁市羊楼洞明清石板街、黄冈市黄梅县五祖镇、黄冈市红安县七里坪镇长胜街、恩施州恩施市土家女儿城非遗特色街区、潜江市浩口镇等10个村镇街区上榜。

  近年来,一批批非遗特色乡镇、街区利用好非遗资源,打造“一乡一品”,在推动旅游升级、促进乡村振兴等方面展现出新面貌。

  非遗小巷让屈原故里焕发新魅力

  宜昌市秭归县是屈原故里,秭归县文化馆主体大楼的一条小巷内暗藏玄机。夜幕降临,一百多米的小巷淹没在灯笼的海洋中,一间间古色古香的展馆排列整齐,漫步其间,一步一景,一亭一画。由演员王群海扮演的屈原大夫身着楚服手执竹简,激情澎湃地吟诵着经典诗篇《离骚》《橘颂》,现场游客纷纷应和,争先恐后与“屈原”合影。

  几年前,这里还只是一条普通的居民住宅小巷。2020年10月,秭归县文化馆投资170多万元,对这里进行风格改造,邀请县内端午制艾技艺、峡江草编技艺、峡江微雕技艺、石柱制墨技艺等22项非遗传统技艺类项目免费入驻,打造“非遗文旅小巷”。几年努力,小巷声名鹊起,吸引不少专家学者、文化爱好者和周边市民前来参观。

  谈及改造初衷,秭归县文化馆馆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梅俊明说:“我们就是想开辟一个保护非遗项目的场所,让非遗传承人能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体面地生活。”

  如何在全国一众特色小巷中“杀出”一条自己的路?“这里的项目大多是秭归独有,游客在外地其他街区很难看到更不可能体验到,很多项目如铸铜技艺、砚刻技艺、传统端午制艾技艺等都是濒临消亡技艺,有它们坐镇,小巷便有核心吸引力。而且,它们更是秭归市民儿时的记忆。”梅俊明说道。

  这些年,非遗小巷通过文创研发销售、沉浸式体验等多种形式,推动非遗项目活态传承。小巷开市后,迅速成为宜昌、秭归市民和网红打卡地。2021年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期间,4天累计接待游客3.5万人次, 2022年元宵节当天,小巷接待游客16480人次。

  通过邀请专家团队顾问指导,组织成立传承人协会,邀请主播带货等一系列组合拳,小巷的产业活了起来。截至2022年2月底,小巷直接销售总额326.15万元,传承人线下线上销售总额达384.45万元。2022年五一黄金周,小巷综合收入13.54万元。

  峡江草编技艺传承人罗光林入驻小镇后,告别了单打独斗模式,通过与不同艺术形式传承人的交流开阔了眼界,“通过交流,我深感峡江草编要开创符合时代潮流的产品,才能有更强生命力。”他在元宵节编灯笼、情人节编玫瑰、端午节编龙舟粽子,他的峡江草编手工制品供不应求,整个展馆年收入超过30万元,是入驻小巷前的5倍以上。

  令人欣喜的是,去年9月30日,位于秭归县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的“非遗小院”开业,这是屈原故里非遗小巷的升级版,标志着秭归又一个非遗活态传承展演基地建成。展望未来,梅俊明充满信心:“我们将高质量推动全县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非遗项目有生存空间,让传承人有传承平台,让非遗制品有市场效益,让传承队伍有新人加入。”

  非遗小镇从活起来到火起来

  浩口镇位于潜江市西部,数千年前,这里处于云梦泽湖水之下。如今这座小镇正焕发出新的生机。

  浩口镇秉承楚风楚俗遗风,有浩口年货制作技艺、潜江麦秆画、高台舞狮、潜江民歌、江汉平原皮影戏等一批非遗项目,但许多非遗项目散落民间,生存状况堪忧。“老祖宗传承下来的非遗手工艺,如果不想办法保留和延续,太可惜。”当年把散落在民间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聚集在一起的过程,潜江市文旅局局长程伦嵩记忆犹新。

  近年来,浩口镇积极推动非遗文化在传承中“活起来”,每年组织非遗传承人以及民间文化活动骨干艺人开展各类传统节俗节庆非遗展示展演活动。截至目前,连续举办4届潜江民歌传承保护展演、5届非遗文化拜大年春晚、2届“传统体育健康行”太极拳推广暨传统武术展演活动。每年开展舞龙舞狮展演、“非遗传承人闹元宵”等活动,惠及群众10万余人次。

  每次的乡村大舞台和乡村村晚,成为村民们一展歌喉的时刻。“油菜花开黄又黄,爹爹接我回娘家,只因村里忙生产,我哪有时间走人家……”龚关香和林文英都是浩口村村民,农闲时喜欢聚在一起玩音乐。“原来我们没什么娱乐活动,现在大家忙完一天后就喜欢聚在一起唱歌跳舞,挺开心的。”龚关香说。

  潜江市文化和旅游局以及潜江市非遗保护中心在浩口镇积极开展“一村一品”创建,在浩口村建立“潜江民歌”传习所,在宋场村建立“高台舞狮”传习所、在永兴村建立“江汉平原皮影戏”传习所,在柳洲村建立“荆州花鼓戏”传习所……通过打造“一村一品”非遗品牌,组织开展各类传承传习活动,培训文艺工作者、志愿者、爱好者3000余人。在浩口镇,传统民俗文化传承传习热热闹闹,正在从“活起来”到“火起来”。

  此外,无论是承载了无数武汉人美味记忆的武汉市吉庆街、拥有18家荆楚非遗工作坊的荆州市荆州开发区幸福村(荆楚非遗技能传承院),还是具有红色文化基因和丰富非遗资源的黄冈市红安县七里坪镇长胜街、构建“开放街区+新兴业态+全民共享”新模式的恩施市土家女儿城非遗特色街区,又或者是万里茶道重要源头之一的赤壁市羊楼洞明清石板街、依托非遗禅文化全国十佳生态文化旅游乡镇的黄冈市黄梅县五祖镇、靠着“一碗琚湾酸浆面”带动经济社会和文化旅游事业的枣阳市琚湾非遗小镇,以及凭借“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打造非遗+旅游的鄂州市梁子湖区沼山镇,都在“非遗”这块璞玉的带动下,以特色小镇、街区为载体,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路上光速前进……(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林楚晗 通讯员 袁娟)

责任编辑:王炯
  • 湖北省文明网站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鄂ICP备1802521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6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