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城县30余家劳模工作室 竞相引领创新火花

A-   A+
发表时间:2022-03-09 09:32    来源:湖北文明网

  3月7日,湖北三环锻造有限公司模具车间,负责编程操作的左长兵在电脑上忙活了一会,机器人语言生成。隔壁的5条3D打印焊接生产线接收到“指令”,顿时焊花飞溅。8小时后,一个个30多公斤的锻造产品毛坯成型。

  左长兵是模具车间主任,他还有一个身份——“张运军劳模创新工作室”成员。这个以公司董事长名字命名的工作室,从2017年成立至今,在模具制造、锻造、热处理、机加、油漆涂装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产生了一大批创新成果,产品质量得到提升,能源消耗不断降低。

  在谷城县,截至目前,像这样的市级以上劳模创新工作室已达30余家。

  一个企业8个劳模工作室 

  在三环锻造公司厂区里,就“藏”着8家市级以上劳模创新工作室。张运军、胡洪斌、邓庆文、蔡以右、熊光才、杨杰、邓天敏、黄明伟,这些人获得过全国优秀企业家、各级劳动模范等称号,领衔各工作室运行。

  在张运军劳模创新工作室,一组组数据记录着工作室成立近5年来的“成绩单”:A137转向节锻模采用3D打印技术后,总加工时间比传统工艺节省929小时,效率提高3.18倍,模具使用寿命提高4.63倍;与臂一体化锻造成型的汽车转向节,产品减轻重量10%以上,产品制造效率提升50%,疲劳寿命提升20%……

  在杨杰劳模创新工作室,11人团队参与攻克国内锻造行业长期存在的难点——节臂一体转向节。经过苦心研发,升级改造后的产品成功打入欧美、东南亚市场,产销两旺。

  “全球超过60万辆戴姆勒卡车,装配了我们公司的转向节。技术创新层出不穷,每年有上百种新产品问世,这都离不开8个劳模创新工作室的牵引、发力。”三环锻造党委副书记蒋德超说。

  从“张一毫”到“张一刀” 

  在湖北三环车桥有限公司,张毅摸爬滚打了18年,以他来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已经运行4年。

  2004年,刚进厂的张毅,因为麻痹大意,导致一批产品因为一毫米的误差直接报废,造成经济损失3000多元,并给下道工序带来影响,有人送了他一个外号“张一毫”。

  这个教训对他刺激很大。从那以后,他每天早来晚走,不懂就问,不会就学,不熟就钻,技能水平和专业能力迅速提高,成为湖北省技术能手,获襄阳市五一劳动奖章。

  镂空前桥是最受客户欢迎的新产品之一。最难的技术要求是保证一个异型件的三个通孔在同一轴线上。经过两个多月持续不断的试验改进,张毅成功攻克难题,应用后产品合格率由不足50%达到100%,每年减少报废损失500万元,为公司镂空前桥年增加销售收入达5000万元。

  现在,张毅每个月至少要把25份图纸变成产品。因为长期与机床、刀具打交道,并成功总结出“一刀工作法”,曾经的“张一毫”变成了有名的“张一刀”。

  翻看谷城县30余家市级以上劳模创新工作室名单,全部为技术攻关型。和张毅一样,“干一行钻一行”的精益求精,“偏毫厘不敢安”的一丝不苟,经由这些工作室在一家家企业开枝散叶。

  放大劳模创新品牌效应 

  “我们对劳模始终高看一眼,厚爱一分,创优环境,展其才能。”谷城县委书记黄克立表示,该县拥有国家、省、市级劳模和先进科技工作者230多人,擦亮全国创新百强县底色,建设工业强县,需要用好这支重要力量。

  如果没有机制保障,劳模创新工作室只是“空中楼阁”。

  三环锻造对获得劳模荣誉的科技创新人员,优先拨付5万元启动资金,成立专业团队攻关,成功后再重奖。业绩突出者被优先安排学习深造、提高待遇。

  三环车桥张毅劳模创新工作室,张奎、欧阳沐坤等人去年被公司安排去武汉理工大学学习培训,各个工作室拔尖人才每月发放津贴300元至1000元。

  谷城县出台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管理办法,从基本条件、主要任务、申报评定、组织管理等方面,放大劳模创新品牌效应。管理办法规定:创新团队至少有一名县级以上劳模为带头人,包括获得全国级、省部级等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和各类技术能手、金牌工人等荣誉称号获得者;有工作条件、有经费保障、有创新成果;县级劳模创新工作室每年为一个考评管理周期,考核不达标者,不再保留其称号。

  良好的机制,促进劳模创新工作室立足生产一线传帮带,破解技术难题,研发新产品,引领创新“火花”在谷城这个山区县竞相迸发。(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肖擎 通讯员 阮班明 童光辉)

责任编辑:王炯
  • 湖北省文明网站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鄂ICP备1802521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6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