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身边的雷锋”为城市发展注入硬核力量

A-   A+
发表时间:2022-03-07 10:37    来源:湖北文明网

  第59个学雷锋纪念日当天,武汉市发布《关于公布武汉市2021年度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一批”先进典型名单的通知》,一批先进个人和团队获表彰。极目新闻记者获悉,截至目前,武汉实名注册志愿者人数达287万人,占常住人口比例超过23%,相当于平均每5个人当中就有一个“红马甲”。

  数据显示,注册志愿团体10841个,发布志愿服务项目111295个,累计志愿服务时间2261万小时。武汉市文明办有关负责人介绍,在先进典型的感召下,更多年轻人纷纷成为志愿者。

  近年来,武汉市扎实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志愿服务蔚然成风,涌现出一大批精神高尚、事迹突出、群众公认、影响广泛的先进典型,对提升市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发挥了鲜明的导向作用。

  经过宣传发动、择优推荐、综合考核等环节,武汉市当天发布60名“武汉市最美志愿者”、55个“武汉市最佳志愿服务组织”、49个“武汉市最佳志愿服务项目”、30个“武汉市最美志愿服务社区”榜单。

  去年同期,武汉市在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实名注册志愿者人数为198万,随着志愿服务力量不断壮大,今年,武汉市将持续深入开展系列志愿活动,发布一批志愿服务重点项目,引导更多市民积极投身学雷锋志愿服务,为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贡献志愿力量。

  据介绍,武汉将持续广泛发动社会公众成为志愿者,组织行业系统组建志愿服务团队,充分吸纳专业人才进驻志愿服务组织,全面壮大志愿服务队伍,筑牢“志愿者之城”根基,不断擦亮武汉“志愿者之城”的金字招牌。

  把家搬到山区,带着家人去支教

  为了支教,武昌水果湖一小教师郑三雄和妻子张琳,带着5岁的孩子和70多岁的母亲,举家搬到麻城支教。

  “我心里一直有个支教梦。”郑三雄说,他的老家在革命老区洪湖的一个小村落,“作为一名从山村里成长起来的教师,我应该做点事情。”同为教师的妻子张琳也非常支持爱人的想法,两人一直在寻求支教的机会。

  自湖北省教育厅部署教师支教工作以来,郑三雄和张琳两次向学校递交申请,志愿到革命老区的贫困小学支教。

  2018年,郑三雄夫妻俩递交了支教申请,但是学校考虑工作的需要,把他们留下来带毕业班。2019年5月,新的一轮支教老师选拔开始后,夫妻俩再次提交申请。2020年8月,他们被安排到麻城三小支教。

  夫妻两人一同离开武汉,孩子和老人怎么办?夫妻俩考虑后,决定带着老人和孩子一起,暂时举家搬迁至支教小学——麻城第三小学。

  郑三雄教一年级,当地教师教学方式还比较传统,使用多媒体教学比较少。他上课巧用方法,在低年段的教学中,收集并制作了很多多媒体课件,将学生们喜欢的卡通人物、歌曲和丰富的视频教学资源,穿插在教学中,让课堂教学更加生动。

  支教一年期满,但郑三雄与麻城三小的联系没断,隔三差五就会联系那里的老师们,给他们发送最新的教学课件和信息,交流教学心得,在教书育人的路上书写大爱情怀。

  坚持献血12年,献血量可救活290人

  3月5日是学雷锋纪念日,一大早胡勇便带着4位好友赶到武汉血液中心献血。3天前,胡勇刚刚献血400毫升,今年他已经献血3次。

  无偿献血成了胡勇生活中一项常规内容,他坚持献血12年,一年至少献20次成分血,截至目前献血量达58300毫升,连续4次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

  今年42岁的胡勇就职于武汉平煤武钢联合焦化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他在逛街时看到路边采血车,上面写着“捐献热血、挽救生命”,这句话触动了这位退役军人。他当即挽起袖子献了400毫升血。后来,工作人员又向他介绍了捐献骨髓的事,有许多白血病人等待配型救命。胡勇二话不说,申请加入中华骨髓库。

  从此以后,到血液中心献成分血成了胡勇生活中雷打不动的事。根据规定,献成分血一年最多只能献24次,胡勇一年至少献20次。从2010年开始,胡勇献血199次(献全血3次),武汉血液中心工作人员说,胡勇献血量相当于挽救了290位患者的生命。

  有一次,胡勇刚刚上车准备上班,接到武汉血液中心打来电话,急需用血。他当即下车,拦下一辆出租车从青山区赶到几十公里外的硚口区。有一位志愿者早一步赶到献了血,胡勇既欣慰又自责,他额外献出了一个成人量的血,算是对“迟到”的弥补。

  在他的带领下,他的妻子和朋友们也加入到献血大军中。“我一直想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起建立一支青山区献血志愿服务队,尽我们自己的力量帮助更多的人。”胡勇说。

  组团送演出,走遍汉阳百余社区

  “我们团队就是想让越来越多的老百姓都能看到文艺表演。”汉阳区图书馆副馆长梁星说。在不到4年的时间里,她带领的汉阳区新时代红色文艺轻骑兵宣讲队,基本走遍了汉阳区的社区街道。

  梁星大学毕业后考入了汉阳区文化馆,成为了一名文艺干部。刚刚入职不久,梁星便参加了“汉阳好人”的文艺创作,“这些平凡而伟大的身边人也让我在后面的工作中受益颇深。”梁星坦言,当时她就仿佛被融入了这些模范人物的事迹中,“也从内心里明白了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的使命。”

  梁星介绍,汉阳区新时代红色文艺轻骑兵宣讲队的主要职能就是面向社区、街道,通过结合时事政策创作歌曲、小品、快板、情景剧、歌舞等文艺作品让基层群众更能切实地理解理论政策,如今她的足迹遍布汉阳百余社区。

  让梁星感触颇深的是,2017年汉阳区新时代红色文艺轻骑兵宣讲队刚刚创建时,正值她生完小孩,产假还没有休完。“当时为了不影响创作,有时会工作到凌晨两三点钟。”梁星说。除了自己创作外,她还要指导团队进社区演出,为了让自己的创作和团队的演出“更接地气”,每次演出完,梁星都会询问现场群众对演出作品的意见和建议,并根据这些反馈,对节目反复修改。

  疫情期间,为了创作出更多的文艺作品鼓励信心,她一边下沉社区一边进行文艺创作。“无论以后我会从事什么样的岗位,创作、策划、演出这些事情我会一直做下去,让更多的群众在体验文艺魅力的同时,更能读懂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梁星说。

  服务邻里扮靓社区,“活雷锋”一干19年

  “大家依次排队扫描门口的二维码,就能显示出健康码。”江岸区百步亭社区,一位老太太用洪亮的嗓音,提醒着进入小区的居民。看到有居民手提物品不方便使用手机,她会上前帮忙:“莫慌莫慌,扫完码测过体温再进。”

  老太太名叫芦瑞珍,今年75岁,从2003年至今一直在社区参与志愿服务,一干就是19年。

  在百步亭温馨苑,大家都知道,只要有需要,打个电话,芦瑞珍一定及时赶到。近20年来,她从街坊四邻口中的“芦大姐”,逐渐变成了“芦阿姨”“芦奶奶”,但她参与志愿服务的步伐却从没停止过。

  2019年,温馨苑居委会整治私装地锁。万事开头难,芦瑞珍主动请缨率先拆除她所在片区的地锁。她用了一个多月时间耐心细致地做居民思想工作,通过居民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三方联动,顺利拆除了温馨苑108个地锁,大家点赞“社区108个地锁拆了 ,居民的‘心锁’解了”。

  本是含饴弄孙、乐享天年的年龄,但芦瑞珍说,穿上“红马甲”,就身负一份责任。

  “其实,只要换位思考,什么难题都好解决。”芦瑞珍笑着说道。“尽管我已经75岁了,但内心学雷锋的信念未变。”近20年来,在芦瑞珍的带动下,大批居民积极报名加入志愿服务队。

  当了方舱搬运工,又当疫苗志愿者

  25岁的王一苇是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2018年,正在华中科技大学就读本科的王一苇得知,学校要选拔赴疆支教人员,“当得知这个消息时,我毫不犹豫就报名了。”她告诉记者,这是她成年后做的第一个人生抉择,一年后,王一苇本科毕业,来到新疆库尔勒支教,当地的气候与水质让这位长江边生长的年轻人难以适应,“那个时候经常流鼻血,刚开始还蛮害怕,后来就习惯了,随手拿张纸一塞完事。”

  身体上的不适应可以慢慢克服,如何教好学生才是王一苇支教需要解决的大难题。王一苇回忆起那时的场景,为了能走入差生的内心,她时常找他聊天,还经常制作手工礼物,一个月后,孩子改观特别大,“我逐渐看到他的眼中有了光。”王一苇感受到,对于当地的学生,关怀十分重要。

  2019年底,王一苇回到武汉,“不久后,看到学校发布抗疫志愿队的招募,我马上就报名了。”王一苇没有丝毫犹豫地投入到了抗疫志愿服务中,“我们志愿队主要是负责给方舱医院搬运物资,那时候防护服一穿就是一整天。”对于女生来说,搬运货物十分吃力,但她没有怨言,“抗疫保障争分夺秒,我提不动就扛,怎么快怎么来。”抗疫志愿者工作结束后,王一苇又主动申请成了疫苗志愿者。“当初的选择没有丝毫犹豫和害怕。”王一苇说,“我只希望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如今王一苇是党史教育宣讲志愿者,她将自己在新疆支教和抗疫志愿服务的故事讲给全国的大学生听。“将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告诉当代大学生,我们要彰显使命担当,不负青春年华。”她说。

  全职公益人,组建1200人志愿团队

  从2008年汶川地震接触公益到亲身参与设计、运营多个公益项目,最后毅然决定从医院辞职,做全职公益人。

  江汉区青年志愿者协会会长陈玥投身公益事业已有十多年,陈玥说,之所以热衷于公益事业,这与她从小的经历密不可分。

  “从记事起,母亲就教导我,不要怕吃亏,吃亏是福。”陈玥告诉记者,在她印象中,父母一直是街坊邻居眼中的热心肠,只要谁家有困难,父母总会竭尽全力地去帮助他人。父母的潜移默化,培养了陈玥的一身正气。她说:“我上学时在公交车上抓过小偷,在车祸现场救援过伤者,只要我看见的事,不顺眼就想管一管……”

  2008年,汶川遭遇地震后,27岁的陈玥第一时间发动同事们捐款,这是她第一次做公益。之后,她便开始参与设计和运营多个公益项目。“我之前在医院工作,经常帮助爱心机构联系受助患者,后来我慢慢觉得,有更多人需要我去帮助。”2017年,陈玥辞职创业,同步发起成立了武汉市慈善总会童心童爱基金,成立社工服务中心,开始做全职公益人。

  服务了多个公益项目的她随着对行业认识加深,从而创建青年志愿者服务中心。并先后组建“党团先锋”常态化志愿服务队,在汉口火车站累计服务5169小时;组建关爱高龄独居空巢老人的“小鸟暖巢”老青互助志愿服务项目,累计服务324小时;疫情期间,她也曾组织江汉青春防疫志愿者志愿服务队,给核酸筛查点派遣志愿者。在陈玥的带领下,1200多人的青年志愿团队已累计志愿服务32257个小时。(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吴汉 统筹: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李庆)

  >>记者手记<<

  奋力打造新时代英雄城市 需要迸发更多“志愿力量” 

  微光成炬,向光而行。

  当有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总会及时出现,不计回报不畏艰苦,伸出援手播撒阳光。

  为了让这座英雄的城市越来越美,他们发光发热,甘愿奉献,在不为人知的坚守中积累着回馈社会的能量,传递着人间大爱。

  他们是一群可亲可敬的人,他们是武汉287万志愿者。

  一个个志愿者,在平凡中书写伟大,他们用微笑和行动,传播友善,凝聚力量,展示城市的最美形象。

  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也是闻名的“志愿者之城”,280多万志愿者广泛开展值守巡逻、心理辅导、矛盾调解、防灾教育、科普宣传、文化服务等志愿服务活动,充实基层服务力量,广泛开展志愿服务行动,做到“群众需求在哪,志愿服务就到哪”,让志愿服务充满了“烟火气”和“人情味”,展现英雄城市的独特魅力和英雄人民的文明风采。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他们自己也收获了快乐,彰显了价值,通过自身的文明言行积极传递正能量。他们是真善美的践行者,是城市的代言人,是流动的亮丽风景线。

  一座城市的魅力,不仅在于外表,更体现在城市气质和风范,志愿者们展示出的自信和友善,热情与诚意,为武汉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增添了“硬核”实力,这群红马甲也为城市发展留下精彩注脚。

  奋力打造新时代英雄城市,武汉已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志愿服务建设,不断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需要更多的志愿者,迸发更强大的引领和推动力量。(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李庆)

责任编辑:王炯
  • 湖北省文明网站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鄂ICP备1802521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6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