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支部、建驿站 利川为“候鸟”党员打造“远方的家”

A-   A+
发表时间:2021-07-19 09:49    来源:湖北文明网

流动党员们在苏马荡“红色驿站”阅读书籍。(通讯员 张宝训 摄)

  冬到三亚,夏到利川。

  作为避暑纳凉胜地,每年盛夏,利川全市都会迎来武汉、重庆、成都等地50余万“候鸟”大军。

  如何加强对“候鸟”党员的教育管理,让他们流动不流学、离乡不离学,在党史学习教育中不掉队、不落伍,同时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

  设立小区流动党支部、创建“候鸟”红色驿站、建立“候鸟”人才库……利川市多措并举,让“候鸟”党员找到组织、阵地和归属感,打造他们“远方的家”。

  一个支部——

  外地党员“聚”起来

  “退休后,每年夏天我和妻子都会到苏马荡避暑。这里空气清新、负氧离子含量高,有助于康养;这里也能找到组织,还有流动党员之家,感觉挺好,特别温馨。”来自江苏省滨海县的庄其洋有30多年党龄,说起利川市谋道镇苏马荡“候鸟”流动党支部,十分认可。

  利川市“候鸟”队伍庞大,“候鸟”党员人数众多。2018年,利川市创新设置了“候鸟”人才党支部,按照“不收党费、不发展党员、不接转党组织关系”的原则,遵循“组织关系一方隶属,参加多重组织生活”的具体管理方式,让“候鸟”党员有了组织、有了阵地、有了归属感。

  在苏马荡,博云小区“候鸟”党员较为集中。该公司以小区为单位,成立博云流动党支部,在“候鸟”党员郑国华建议下,设立“候鸟人才”活动基地,提供专门场所建立党员活动中心,为“候鸟”党员们开展活动提供便利。

  和博云小区一样,为了让“候鸟”党员找到组织,谋道镇通过摸底调查,在苏马荡70多个小区挂牌“流动党员之家”。除了为“候鸟”业主提供水电气等日常服务外,还配备图书、电视和投影仪等,方便小区党员开展组织生活。

  利川市以艺术爱好为纽带把部分“候鸟”党员凝聚在一起,成立利川市作家协会苏马荡“候鸟”作协分会、摄影俱乐部和书画俱乐部等。

  一所驿站——

  党史学习“活”起来

  “每天靠一块饼干和一点水度日……无论怎么艰苦,我们只有一个信念,维护国家主权,寸土必争……”6月24日,苏马荡红色驿站内,20多名“候鸟”党员围坐一堂。曾参加过西沙海战的“候鸟”党员张启明为大家讲述战斗经历。

  苏马荡“红色驿站”占地面积300平方米,集窗口服务、信息发布、资源共享、志愿服务、学习交流等功能于一体,是面向苏马荡广大流动党员、候鸟人才和社区居民的综合服务型平台。

  目前,苏马荡“红色驿站”共有藏书3万余册,涉及党建、历史等多个种类,驿站还经常邀请学者给党员们讲党史上党课。

  “我觉得这种形式好,让党的声音无处不在,大家聚在一起学党史、一起长见识。”来自武汉的“候鸟”党员林春萍说。

  “目前,全市在18个城市社区建了29个红色驿站,并计划在其余7个城市社区建设红色驿站,力争年底前实现城市社区红色驿站全覆盖。”利川市委组织部部长谢世鸿介绍,全市红色驿站已接待“候鸟型”党员4500余人次。

  一座人才库——

  效用发挥“动”起来

  “候鸟”党员队伍是一座人才富矿。

  利川市委、市政府创新引才思路,推动“候鸟”党员充分发挥作用。

  2012年,来自成都的“候鸟”党员郑国华在苏马荡安了家,每年夏天他和家人都会在苏马荡居住很长一段时间。

  在苏马荡的日子里,他把苏马荡的变化和发展通过文字记录在了《苏马荡的那片云天》《苏马荡的秋天》《荡上轻风吹》《远方的家——博云诗歌集》等12本书共计300多万字里。

  “作为一名党员,来到这个地方,就要积极参与地方发展和建设,改变当地贫穷的面貌。”郑国华说,“大家都在通过自己的方式和力量推介苏马荡。”

  摄影家郭贤乐也是博云流动党支部的一员,他用镜头记录苏马荡,用画面推介苏马荡。他所拍摄的谋道镇支罗梯田被国内各大主流媒体发表,让支罗梯田金秋之美走向全国。

  “受到‘候鸟’党员们的影响,我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如今也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正在尽自己的努力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当地人王峰说,在“候鸟”的支持下,他创办的“谋道在线”影响力与日俱增。

  目前,利川市已建立“候鸟”人才工作站12个,“候鸟”人才工作室10个,在武汉、重庆等“候鸟”来源城市设立联络处,将1000余名“候鸟”人才纳入信息数据库,共征集经济社会发展意见建议100余条。(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翟兴波 通讯员 付琳眉 张宝训 蒋姮)

责任编辑:李欢
  • 湖北省文明网站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鄂ICP备1802521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6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