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城乡垃圾分类齐推进 纳入文明单位创建体系

A-   A+
发表时间:2021-06-28 09:26    来源:湖北文明网

  “咔、咔、咔”,6月22日,伴着清脆的切菜声,赤壁市赤壁镇东柳村的农妇谢柳香手中菜刀飞舞。除了案板上的菜瓜片,边角料被她熟练地丢进一旁的垃圾桶。走近一看,果皮、菜屑、剩饭,垃圾桶内仅此而已。

  “这些是易腐垃圾,那些是可回收垃圾。”谢柳香随口报出了“专业名词”。她顺手一指墙角,只见另外一个垃圾桶中,放着一次性碗筷等其他垃圾。远处,编织袋中则是用过的纸板、油壶。

  “还有农药袋、农药瓶,可以拿着兑洗衣粉咧!现在村里都习惯了。”谢柳香说。

  “一分易腐、二分有害、三分可回收、四分其他。”在赤壁市,这样的农村垃圾分类模式正在逐步推行。

  村里有害垃圾换洗衣粉

  走进东柳村,房前屋后乡间道上都是一片洁净景象。村里看不到一个大型垃圾桶或勾臂车。

  当前,包括赤壁市在内,湖北省所有乡镇实现生活垃圾中转站全覆盖,城乡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已经建立。如何打通户分类的“最后一公里”?

  赤壁市城管执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市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引进湖北美龙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运营全市垃圾分类工作,实现垃圾分类与清运一套班子兼顾。保洁员、清运员又兼分类宣传员,清运和宣传同时进行,同时坚持“不分类不收运”。

  “全域去桶,摇铃上门定时收运。”57岁的邹贤林是村里的垃圾收运员,每天他和另外一个搭档驾着电动三轮清运车要在村里来回多趟。

  “厨余也就是易腐垃圾,农户自行喂养家禽或就地沤肥,我们不收。”邹贤林说:“其他垃圾我们收运、转运到全市统一的焚烧处理厂处理。塑料瓶、纸板等可回收垃圾,能卖钱,谁都乐意要呢!”

  “重点是有害垃圾。”邹贤林掰着指头数,包括废旧电池、农药瓶、农药袋等。为了调动农户积极性,企业按照6个电池、3根荧光灯管或者10个玻璃农药瓶等6个种类和数量的有害垃圾,一次兑换一袋洗衣粉。邹贤林等垃圾收运员上门时收集并做好记录,下一趟将洗衣粉送上门,或者村民自己送到站点来兑换。

  在东柳村的有害垃圾收储点,只见大大小小的桶中,装满了村民拿来兑换洗衣粉的有害垃圾。

  “这个站点收周边6个村的有害垃圾,今年上半年农药瓶就收集了2630个,灯管222根……”赤壁镇的垃圾分类企业方负责人朱爱成拿出一个账本,上面密密麻麻列着详细的兑换记录。据介绍,这些有害垃圾积累到一定量就会运送到专业处理厂处理。

  据统计,2019年7月启动试点以来,赤壁市41个村共兑换有害垃圾10.78吨,有效解决了有害垃圾污染环境问题。试点地区集中转运处理的其他垃圾减量率达到20.74%。

  城里厨余垃圾“桶边开袋”

  不只是在农村,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了解到,该市坚持因地制宜,城乡一体化推进垃圾分类。在赤壁市城区,推行“一分厨余、二分有害、三分可回收、四分其他、五分大件”垃圾分类五分法。按照服务对象不同,将城区划分为居民小区、机关企事业单位、沿街门店、大型商超、集贸市场等五大垃圾产生责任主体,针对不同主体实施不同运营模式。

  其中,居民小区逐步推行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居民家庭配备“两桶一袋”,分类投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和可回收物,督导员落实“桶边拆袋+常态指导”,做到厨余垃圾“桶边开袋”,有害垃圾集中投放。将垃圾分类纳入文明单位创建体系,强制要求餐厨垃圾分类,压实公共机构分类责任。沿街门店采取“去桶化管理+定时上门收集”,定点、定路线分类收集。大型商超则根据经营区域设置不同分类容器,重点开展集贸市场果蔬垃圾精准分类。

  统计显示,目前全市已在城区5条街道、87个小区、22家机关企事业单位、1个综合商超和农村11个乡镇、361个村民小组推行了垃圾分类试点,覆盖人口约18万人,探索出了一套低成本、可复制、能落地的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模式。(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周三春 通讯员 陈劲松 白兴雷)

责任编辑:
  • 湖北省文明网站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鄂ICP备1802521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6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