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遍布十堰城乡

A-   A+
发表时间:2021-06-23 11:04    来源:湖北文明网

  编者按

  近年来,十堰市深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遍布城乡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成为群众学习理论政策的学校、丰富文化生活的舞台、倡导移风易俗的平台,受到广泛欢迎。志愿服务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主要形式。作为全国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单位,房县和竹山县结合实际,分别从推进志愿服务项目化和打造特色文艺志愿服务着手,聚焦群众需求,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最大实效,其经验值得借鉴。

竹山县麻家渡镇罗家坡村“施善波工作室”,施善波给孩子们上剪纸课。

  志愿服务“做什么”?“怎么做”?

  房县实施67个志愿服务项目

  2019年,房县入选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两年来,该县建成1个县级文明实践中心、51个乡镇文明实践站、361个村级文明实践所,注册志愿者7.28万人。“‘谁来做’的问题解决了,关键是‘做什么’‘怎么做’。”房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办公室主任董诠闻介绍,该县实施67个志愿服务项目,明确服务主体、对象和内容,持续提升服务质效。

  精准对接群众需求——

  帮易迁户融入新社区

  “台下一个劲鼓掌,邻居见我就夸跳得好!”端午节过去半个多月,回忆起那天上台表演,50岁的邓爱丽笑得合不拢嘴。

  她是房县红塔镇桃源村人,易迁户,2019年搬进县城的白土社区诗经小镇小区。新小区、新邻居,邓爱丽又不善交际,好长一段时间都没个朋友。房县聚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小区实施“新居民融入新生活”志愿服务项目,把大家组织起来,唱歌、跳舞、大扫除,邓爱丽找到回家的感觉。端午节,小区搞文艺晚会,她和姐妹跳了一支广场舞,博得满堂彩。

  诗经小镇是房县最大的易迁进城安置小区,有易迁户800余户3000余人。2019年,房县聚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人刘玉华到小区做问卷调查,近7成居民反映“老年人缺少娱乐活动、孩子回家就玩手机、留守妇女觉得生活乏味沉闷”。

  当年底,在县民政等部门的支持下,“新居民融入新生活”项目开始实施。志愿者走进小区,协调成立老年人舞蹈队、锣鼓队,建设儿童服务站,组织留守妇女织爱心毛衣,送给有需求的家庭。志愿者还发动小区居民自我服务。端午节前,14户居民在小区做清洁,大人小孩齐上阵,小区焕然一新。

  家住13栋的刘桂元有一手好厨艺,在志愿者鼓励下,逢年过节,带领大伙包饺子、裹粽子,“以前总觉得没事干,现在只担心时间太少”。在房县,类似精准对接群众需求的志愿服务项目遍地开花。

  姚坪乡是黄龙库区建设搬迁集中地,留守老人、空巢老人较多。该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实施“情倾夕阳”志愿服务项目,组织200余名志愿者常态化为老人提供服务,受益老人1900余人。

  青峰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支队实施“人情新风”项目,志愿者带头,通过宣讲、集体协助操办等方式,引导群众移风易俗。目前,该镇人情名目由10多项将至2项,家庭年礼金从3万元将至0.5万元。

  有效整合社会资源——

  从后进社区到市优秀党支部

  军店镇军店社区党支部书记、军店商会会长、房县春雨义工协会负责人……众多头衔集于一身,40岁的杨小勇却并不觉得累,“我就像个中转站,通过‘春雨润乡土’志愿服务项目,让各类资源都有用武之地。”

  他早年在北京做餐饮,后来返乡开农场,同时组织春雨义工协会,2018年担任军店社区党支部书记。这个社区由3个村合并而成,外来人口多,社情复杂。“居民2.6万人,社区干部只有6个,累死也忙不过来”。

  怎么办?引入社会资源。

  杨小勇利用自己商会会长的身份,吸引爱心企业、商家捐赠,打造爱心超市,引导居民参与志愿服务,大力推进志愿者队伍建设。“积分兑换是一种手段。随着居民做志愿服务成为习惯,爱心超市里的东西都兑不出去了。”杨小勇说。

  在此基础上,军店社区实施“春雨润乡土”志愿服务项目,常态化开展关爱留守老人、儿童,清洁家园,扶困助残等活动,助力基层社会治理。

  “简单说,就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杨小勇举例,近段时间,社区开展“反电诈”宣传,春雨义工协会440多名志愿者和10多家企业、商家参与,仅用2天,宣传工作“无死角、全覆盖”。

  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带来社区治理新气象。去年,军店社区党支部入选十堰市优秀党支部,而在2018年以前,该社区还被认定“软弱涣散党支部”。

  在化龙堰镇,“四点半学校”志愿服务项目整合“三支一扶”、团委、镇教育志愿服务队及教育机构等力量,建成辅导教室4所,为孩子提供课后辅导,解除200多个家庭的后顾之忧。

  67个志愿服务项目遍布20个乡镇,效果各不相同。董诠闻介绍,房县将组织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奖励和推广管理规范、成效明显的项目,筛除收效不好的项目,进一步提升志愿服务项目的针对性、专业性。(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戴文辉 通讯员 任志勇 杜达巍)

王义富唱船歌。(通讯员 邱亮 摄)

  从送文化到“种”文化——

  58支文艺小分队活跃竹山城乡

  “今年是建党百周年,幸福生活说不完,日子越来越红火,蜜样甜……”6月18日,竹山县宝丰镇,70岁的王义富一首花鼓船歌唱罢,周边乡邻纷纷鼓掌。

  王义富身材瘦削,声音却很洪亮。他说:“今天下雨,要不然就下村演出了。我这调子,老百姓听得懂、喜欢听。”

  竹山县文化积淀深厚。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董武介绍,全县活跃着58支文艺小分队,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讲政策、传递文明新风,仅今年上半年,就开展活动420余场,受益群众2.5万余人次。

  70岁“歌王”有粉丝

  王义富做过文化站长、馆长和宣传委员,上世纪70年代,他挑着戏箱,拎着马灯,率领乡风剧团,走村串户演唱彩船歌,被称为“民间歌王”。

  退休后,他将全部心力投入民歌创作,收集整理100多个民间故事和500多条民间谚语,自编、自导、自演3000多首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花鼓船歌。

  “昔日穷得叮当响,现在有吃有穿有住房,人人都把幸福享,幸福全靠共产党……”王义富的船歌,极具时代气息。宣传精神脱贫,就唱《精准扶贫就是好》;宣传遵纪守法,就唱《扫黑除恶保平安》《廉政文化“三字歌”》;宣传美丽乡村建设,就唱《六位大娘夸巨变》《致富不忘众乡亲》。

  2019年,在宝丰镇支持下,“王义富工作室”成立,面积400平方米,无偿提供彩船、乐器、服装等表演装备。现在,经常到工作室跟着王义富表演的民间艺人有15人,爱好者60余人。

  王义富经常进学校、企业,开展各类宣讲,但更多的,还是走在路上,众人一围,他张口就唱。

  “我还有粉丝呢!”他笑着打开手机,抖音号有粉丝210人,获赞1285次,最多的一首民歌浏览量2.6万次,“村民把我的视频上传,听说还有10万+的爆款。”

  农民诗社助力文旅融合

  “喜看南湖烟雨里,犁波画舫正春风。”最近,得胜镇稻香诗社到社区、学校宣讲党史,社员杨慧写的一首《学党史有感》颇受好评。

  稻香诗社成立于2016年。创始人陈欣荣说,最初只是几个诗友聚会,不料引发轰动,如今,诗社发展25位社员,其中农民11位,个体经营户7位,吸引全镇爱好者近百人;出版内刊13期、特刊6期,有300多篇作品在省级及以上专业刊物发表。

  庙垭村村民李祖维在外打工,过年回家就“泡在麻将桌上”,妻子陈美巧没少怄气。2018年,稻香诗社“送诗下乡”,平时喜欢编些顺口溜的李祖维一下子被吸引。“看着他在诗社里写写画画,我多干点家务也乐意。”陈美巧笑着说。

  《插秧》《晒谷子》《乡下人家》《送闺女一中求学》……诗社早期作品关注乡村生活,富有浓厚的烟火气和朴实感。近两年,诗社在得胜镇内以及十堰龙泉市景区、竹山县图书馆、上庸镇等地开展各类文艺志愿服务,作品题材更加广泛。上月,稻香诗社在该镇飞云山茶业有限公司举办诗词赏析会,农民诗人与企业家现场酬唱,共商文旅融合发展。“把文化当做一个产业来打造,让诗社焕发更强的生命力。”得胜镇副镇长向超说。

  剪纸从娃娃抓起

  一张红纸、一把剪刀、一柄刻刀。简单绘图布局后,剪刀翻飞,刻刀点镂。麻家渡镇罗家坡村的“施善波工作室”里,施善波剪得用心,十几个娃娃看得认真。

  施善波是该镇柿树坪小学校长。这所小学从2014年开设特色剪纸课,邀请民间艺人授课,编写两本校本教材《飞舞的剪刀》和《妙剪生花》,让3000余名学生接触剪纸。在世界粮食日,学校发动孩子们剪玉米、水稻,挑选好的作品在食堂展览。“剪纸本身就是一个劳动的过程,让孩子更直观地感受到粒粒皆辛苦。”施善波说。

  去年,罗家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辟出专门房间,打造工作室,13位民间高手组成“剪文明”志愿服务队,利用周末、节假日,传授剪纸技艺。“家长们很欢迎,周末孩子来这儿,不玩手机、不打游戏。”施善波说,有些孩子小学毕业了,回到村里,有空就来工作室。

  工作室坚持“主题活动有剪纸,剪纸活动有主题”,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学党史、建党百周年纪念等宣讲活动,不仅是孩子,不少成年人也开始对剪纸产生兴趣。

  “从‘送’文化变成‘种’文化,激活群众参与文化实践的热情。”董武表示,将吸引更多民间艺人,打造更多文艺小分队,让更多群众在文艺实践中提升文化素养,营造良好的社会秩序。(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戴文辉 通讯员 邱亮 张华魁)

责任编辑:何霄
  • 湖北省文明网站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鄂ICP备1802521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6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