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填埋场建生态公园 应城见缝插针“种”下9万亩绿色

A-   A+
发表时间:2021-04-28 10:06    来源:湖北文明网
  

  应城实验小学学生在楚珍园开展研学活动。  

  阅读提要

  应城市汪家台社区辖内,一条废旧已久的铁路轨道,被红叶石楠、紫薇等植物簇拥,怀旧的铁轨与斑斓的植被相映成趣,成群的年轻人来到这个网红地“打卡”。

  一年前,铁轨两侧杂草丛生,堆满垃圾,周边居民怨声载道。2019年,应城把绿色“种”到了这里。

  应城人多地少,1100平方公里土地上,居住着65万人口,去年国家又划定粮食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竖起67万亩耕地红线。

  造林空间在变小,推行难度在加大,应城市换个思路拓展全域绿化,见缝插针铺就9万亩绿色,去年成功跻身省级森林城市行列。

  树往哪里栽——

  垃圾填埋场上建起生态公园

  轻帆古渡、栏桥渡月、醉倚香亭、棹影流霞……多处景观共同演绎跨越八百年的古渡时空,3月24日,刚刚开园的应城新河公园绿意盎然。

  “空气好,景色美,久违的深呼吸!”云天半岛小区居民刘女士每天都要到公园来锻炼身体。

  谁能想到,这里曾是一片垃圾填埋场。

  上世纪九十年代,新河社区地处应城郊区,偏僻人少,许多工业和生活垃圾被拖运至此,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个固定的垃圾填埋场。

  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新河社区快速发展,建起了多个商圈和住宅小区,而社区中心的垃圾填埋场却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

  2017年,应城市启动省级森林城市创建行动,将新河社区垃圾填埋场列入“复绿计划”,打造成生态文化公园。

  据了解,曾经商贾繁华的西河古渡位于新河社区境内,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在此题写了“西河古渡”四个字,西河古渡从此名声远播。应城市园林绿色服务中心主任章博武介绍,公园遵循西河古渡发展的历史脉络,进行园林绿色设计,科学搭配乔灌花草,合理布置亭廊台阁,占地80亩,总投资1800万元。

  垃圾堆改造成公园,远比想像中困难。章博武说,采取覆膜、降解、布排气管等方式,防止异味和有害气体扩散。

  先净化,再绿化,如今公园一年四季有花香,50多种花卉交错盛开,被誉为应城最美的文化公园。

  从城市到农村,不仅是垃圾场变了模样,荒山、水岸、路上、田边也都披上了绿色。应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许明介绍,在推进国土绿化中,基本上利用了每一块隙地。截至去年底,应城新建林业产业基地28800余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8.2%,人均绿化面积达13平方米。

  钱从哪里来——

  3.5亿元撬动13亿元资本投入

  应城市杨岭镇北部的新四村,有耕地面积3175亩,其中山场面积近一半,村民多数外出务工,大量的荒山荒坡长期无人耕种。

  村支部书记王利兵介绍,曾有村民在山上零零散散种植了一些杨树,待树长到一定规格后,就砍了,山又变得光秃秃。

  引入社会资本,盘活山场资源,新四村一直在寻找合适的对象。

  2018年,向晓阳从宜昌来到应城,创办绿洋生态农业产业开发有限公司。远离家乡,是因为宜昌的林地有限,从事规模林果产业受到制约。“来应城吧,荒山多,政府还有补贴。”应城的一位合作伙伴透露出信息。

  在朋友的推荐下,向晓阳来到新四村,流转160亩荒地。

  “与村里签订了20年协议,流转金每亩150到350元不等。”向晓阳说。按照规划,在荒山上种植软籽石榴、樱桃、金水梨等水果,打造高端水果采摘园。

  政策的承诺很快兑现。第一批果苗刚刚栽下去,林业部门就送来了扶持资金。应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聂建华介绍,按照精准灭荒造林政策,每亩给予财政补助900元。

  鼓励“多种树”,还要倡导“种好树”。基于向晓阳种植的都是高端新品种,并带动当地农户种植发展,去年,应城自然规划部门又帮助向晓阳申请获得了1.5万元新产品推广应用奖补资金。

  一花引得百花开。新四村被越来越多人关注,团山油茶科技公司承包100多亩荒山建油茶基地,谊润林果茶有限公司建340亩茶园,凯景生态园有限公司建300亩苗木基地……几年间,新四村荒山绿化率达到90%。

  植树造林,资金一直是难题。应城按照“政府主导、市场主体、部门联动、多元投入、全民参与”的原则,通过奖补和政策优惠,撬动社会资本。

  聂建华介绍,对于新投资的造林项目,按照每亩200元至900元不等进行补贴;对大型龙头企业,实行贴息贷款;同时每年对省级绿色示范乡村奖补10万元。

  四年来,应城市对林业生态建设投入资金达3.5亿元,撬动13亿社会资本投入造林绿化

  谁来管护——

  汉宜大道来了8个绿化队长

  “汉宜大道除草开始报名了!”三合镇西头村陈平刚在微信群里喊了一声。

  第二天早上9点,十多名村民集合而来,坐上了村头的大巴车。

  陈平刚是汉宜大道的绿化队长,队长头衔是应城市林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丁东平“任命”的。

  汉宜大道,一头连城区,一头连云梦隔蒲大桥,是应城东线最重要的交通干线。2015年,应城投入专项资金在道路两侧种植香樟、桂花、紫薇等植物,将其打造成“东大门”景观大道。

  树种下了,如何管护?施工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委托市林业技术推广中心,聘请公益岗位,每年支付20万元管护资金。

  全长18公里的汉宜大道,每隔两三个月需进行修剪、施肥、除草,一次动辄百人,从哪里调集这么多力量?

  丁东平把招募“绿化队长”的宣传单贴到了公路沿线村庄,陈平刚、雷树森等8名村民踊跃报名,他们的职责是组织本村工人参与绿化管护。

  “春天来了,杂草长得特别快。”丁东平对工人进行简单培训后,骑着摩托车一路巡查。上张村村民张玉喜几乎每次都报名参与,已是熟练工。“包接包送,管一顿中饭,一天工资150元。”

  植树造林,三分种,七分管。应城探索多种建管机制,不种“无主”的树——

  国道、省道两侧的绿化,10米以内由政府采购公益岗位,10米以外、50米以内,引进业主投资绿化,政府补贴地租和管护经费;乡道绿化、村庄绿化,从各乡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资金中,采取政府采购方式,聘请专业园林绿化公司实行包保;基地林、观光林建设以企业投入为主,谁投资谁管护谁收益。

  树如何生钱——

  3000亩风景一年吸引30万游客

  刷卡、进园、骑车、拍照……春意融融,楚珍园3A级旅游景区迎来了一批批来自武汉、孝感等地的游客。

  “这是东方玫瑰,那是冰美人,都是从外省引进的花卉新品种。”讲解员熟练地向游人介绍。

  在应城乃至孝感,许多人都知晓,看花赏景,一定要去楚珍园。楚珍园位于应城市杨岭镇五份村,距中心城区11公里,到武汉天河机场仅40分钟车程,武荆高速公路、孝仙高速公路、汉宜公路傍境而过。

  “刚来时,眼前一大片荒地,杂草比人还高。”许多人不看好,楚珍园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黄顺珍却在心里盘算着:人少荒地多,交通便利,正适合发展林旅生态休闲旅游。

  没有过多犹豫,2016年,楚珍园项目正式开工。

  一期,流转2000亩林地、荒地,培育香樟、广玉兰等树种,引进玫瑰、紫薇、格桑花等花卉品种,种植葡萄、梨等果树。

  二期,建设现代农业采摘区、农耕文化展示游览区、鸟语林观赏互动区、亲子乐园区等项目,提供观光、住宿、餐饮、采摘、垂钓、摄影等系列旅游度假休闲服务。

  楚珍园的发展正按照构想努力推进——先期靠苗木销售和水果采摘,基本满足日常运营,后期以林为本,发展休闲旅游,让风景“变现”。

  十多年来,楚珍园陆续投资2亿多元。前期运营虽较为艰难,但已曙光初现。2017年,楚珍园获国家级3A旅游景区,去年尽管受疫情影响较大,楚珍园仍然收获满满,一年游客超过30万人(次)。今年春节期间,每天接待游客5000多人,每天销售收入15万元左右。

  如今,楚珍园还有一个更大的梦想,正在规划健康养老的康养休闲区,投资近3亿元。

  林业新业态涌现,融合开发风头正劲。矿山公园、香顺园、罗漫假日玫瑰庄园、乔亚龙池山庄等生态旅游区一线串珠,应城市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温泉之乡、中国最佳养生休闲旅游城市称号。2019年,应城共接待游客331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22.1亿元。(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琼瑶 通讯员 冯璇)

责任编辑:王炯
  • 湖北省文明网站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鄂ICP备1802521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6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