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助特困生兴建纳凉点 黄陂能人乡贤反哺桑梓助振兴

A-   A+
发表时间:2021-04-23 15:49    来源:湖北文明网

  能人乡贤是带动群众致富的领头雁,他们有的是扎根乡村的创业者、有的是在外成功后反哺家乡的游子、有的是抱团回乡建设的能人。记者带您走近黄陂能人乡贤,了解他们在新时代是如何发挥带头作用,为乡村谋振兴。

  能人乡贤江春华

  资助特困生让幼有所学

  兴建纳凉点使老有所乐

江春华在自家农庄里劳作

  为老人建纳凉点,资助贫困学生。在武汉黄陂祁家湾街蔡桥村,提起回乡能人江春华,无人不称赞有加。

  2007年,在外创业成功的江春华回到家乡蔡桥村,为了让村民喝上干净的水、丰富村民精神生活,他掏出数十万元建起了水塔和戏台。每逢过年过节,江春华都会请来戏班子来村里演出。此外,他还出资修缮道路,修建了公共厕所。

  “何不利用先进的养殖技术,带领乡亲们走出一条致富路?”村湾环境改变后,江春华请来专家设计,开挖鱼塘、修猪圈、建鸡舍、开农田,他利用自己的先进管理方式,逐渐将农场发展壮大起来。

  “作为回乡的游子,我有责任和义务带领乡亲致富。”江春华说,农庄生产需要大量工人,他请来村民帮忙,现在农场内有固定、流动、季节性员工100多人,“每年最多的能给乡亲们带来2万到3万元左右的收入”。

  在江春华看来,农庄已成为保障自己慈善事业的“蓄水池”。他欣喜地告诉记者,目前农庄和做慈善已形成了良性循环,产出的农产品销售后不仅可以维持工人工资,还能填补每年投入在慈善事业上的资金,让他更有动力和信心将这份爱心事业做得更广更好。

  江春华的慈善事业是从回乡那年开始的。从2007年起,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每年都会收到江春华的礼物:一套棉衣棉裤、购物券以及外出吃饭、旅游等。

  “要想老人们过得舒心,就是要让他们冬天不挨冻,夏天热不着。”江春华在自家的农庄内腾出一个1000平方米的礼堂作为老年人夏天的纳凉点。酷暑时节,每天还为老人免费供应一餐午饭,老人们在纳凉点聊天、下棋,悠然自得。

  不仅是老人,贫困家庭的学生也是江春华关注的对象。2011年,江春华了解到祁家湾街寄宿小学部分特困生家庭困难,当即决定开展帮扶,每年为10名贫困学生共资助生活费18000元,至今仍在坚持。

  如今,江春华的公益路已走了14年。江春华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组建起了两百多人的爱心公益团队,哪里有需要,爱心团队就出现在哪里。“慈善这个路我要一直走下去,服务更多的人,帮扶更多的人。”江春华说。

  能人乡贤陈腊平

  身残志坚弹奏致富交响乐

  甘当明灯照亮他人脱贫路

陈腊平展示所养肥美的鹅

  黑山羊在远处坡上悠闲吃着青草,肥美的财鱼不时跃出水面,惊得身边的鸭鹅一阵扑腾。走进陈腊平乡恋生态农业基地,咩咩咩、嘎嘎嘎声不绝于耳,好似误入“交响乐”大厅。

  这是创业能人陈腊平经过艰辛创业拼搏,用自己勤劳双手弹奏出的动人乐章。他虽右手残疾,但并没有给他的人生带来残缺。陈腊平不仅是当地的种养殖大户,还带着残疾朋友们闯出了一条就业路。9年来,他已为近40名残障人士带来了就业机会。成为了自己心目中那盏“照亮残障人士前方道路的明灯”。

  陈腊平一直相信靠自己双手能够创造幸福的生活,可天有不测风云,16岁那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机器事故导致他右手断腕,虽后来再植,但手已无法如常人般使劲。

  可这并没有磨灭他的斗志。1993年,他从工厂辞职,自谋生路。一年后,陈腊平带着新婚妻子在黄陂前川开了家早餐店,为了多赚钱,每天睡眠不到五小时。

  辛苦十余年,陈腊平凭借一股子不服输的韧劲,终事业有成。“一个人富不算富,要帮助更多残疾乡亲自力更生找到出路。”2013年,他将家里房子卖了100万元,租下本村500余亩闲置田地进行农业产业开发。

  “具有基本劳动力的残障人士及家庭成员均可报名。”当时,他在黄陂去罗汉寺街发布招工广告,优先考虑残障群体,数十位残障人士应声而来。

  为什么要这么做?“我右手残疾,特别理解残障人士在外打工的不易。”陈腊平说。至今,陈腊平的基地已陆续聘请了近40名残障人士就近务工,他们根据自身情况每天工作3至5小时,每年增加收入3万元左右。

  但陈腊平更想授人以渔,帮助他们创业。“左边这100多亩的鱼塘将规划成集养殖、垂钓为一体的休闲娱乐项目,建成后将交给基地的残疾村民自行打理。”陈腊平计划,将残疾村民按基地内现有项目进行培训,之后交给他们打理。

  “他们有了一技之长,也能获得更多收益。”陈腊平说,自己将继续扩大公司规模,走园艺产品集约化生产、畜牧水产规模化养殖、农副产品深加工研究开发的路子,然后安排更多的残疾人就业。

  新乡贤集体:“德传大城”团队

  抱团反哺建设美丽村湾

  流转土地创设绿色银行

“德传大城”团队部分成员与村委会成员合影

  走进黄陂姚家集街大城村,放眼望去,被春风拂绿的田园村庄一派岁月静好。传说很久以前,花木兰就出生在这里。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大城村世代崇文尚武,乡亲们在德育教化中繁衍生息。在这里,诞生了一个致力于改善家乡环境,扶贫扶智,营造和谐向上风貌的“德传大城”团队。

  “作为从大城村走出的孩子,理所应当为家乡做力所能及的事。”2008年,团队创始人杜德传回乡看到通往村口的道路泥泞不堪,他下决心改变。如今,村湾湾这条7米宽的柏油马路已成为村民的致富路。

  18岁时,杜德传经过这条路走出了大城村,依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创业打拼,走向成功。不管走到哪,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大城村的孩子,成功后的他开始了反哺之路。在杜德传的号召下,村里走出去的能人杜大兵、王超、段红军相继加入到了他的团队,合力为家乡做贡献。

  此前,大城村因为位置偏远,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近年来,大城村在惠民政策的支持下,“德传大城”团队带领村民新修道路,使全村道路实现了湾湾通,极大地改善村民的出行条件。同时,团队还翻修了村湾当家塘等,改善了村湾面貌。

  村湾环境改善了,团队希望外出村民能回来,并且留得住。经过考察,他们于2019年成立“大成德传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流转村民荒山荒地520亩种植油茶,村民们每年可收入土地流转费6万元,同时还可吸收20多个村民在基地打工就业,每人年劳务费收入3万元。

  同时,油茶基地产生收益后,每年村集体可获益10万元,这片油茶田成为村集体经济和农民增收的“绿色银行”。

  大城村重视教育,为让村里能走出更多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团队通过各种渠道方式帮助村里有困难的学子。2015年7月,大城村的杜涛考取华中科技大学,因其父亲病逝,家庭经济困难,团队联系资助学费,使杜涛顺利完成了学业。

  和杜涛一样,全村已经有超过60位的学子在拿到录取通知书后收到了“德传大城”团队学费资助等高考礼物。

  富经济也要富思想,“德传大城”团队利用黄陂区档案馆在大城村对口帮扶的契机,聘请木兰文化研究会的专家到大城村讲授木兰文化的相关内容,让村民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环境美了、经济好了、民风向善。”杜德传说,这是团队存在的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王峻 张吉晴 摄影:记者 黄士峰 萧颢 通讯员 夏作为 邱舒 彭希瑞 )

责任编辑:
  • 湖北省文明网站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鄂ICP备1802521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6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