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建桥军团扬名世界 传承共和国“桥梁长子”奋斗精神

A-   A+
发表时间:2021-04-07 09:08    来源:湖北文明网
 

  武汉长江大桥已巍然挺立64年,经专家鉴定寿命可达百年以上。

 

  挑灯夜战——武汉长江大桥施工夜景。

 

  武汉长江大桥铁路桥通车时的盛况。  

  3月28日,阳光和煦,春风拂面,铁灰色的武汉长江大桥屹立江上,不断有游人从武昌桥头堡步行至黄鹤楼。

  看着桥上车流滚滚、桥下货轮穿梭,92岁的赵煜澄老人满脸笑容。曾担任中铁大桥局副总工程师的他,如今虽已步履蹒跚,仍能准确指出自己当年负责建设的桥墩。“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通车,我坐在第一队的敞篷车里,威风凛凛上大桥。”老人语气中透着自豪。

  武汉长江大桥——万里长江第一桥,是第一座“登”上人民币的桥梁,共和国“桥梁长子”。毛泽东为它写下“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名句。

  56岁,最年轻的国家级文物 

  时钟回拨到1953年。

  赵煜澄拿着图纸,坐着小船,在武汉的长江江心测量。当年,武汉长江大桥建设组成立,铁道部设计局桥梁科的他成为其中一员。那时,他大学毕业不到3年。

  万里长江横贯东西,京广铁路纵穿南北,交汇点,就是湖北武汉。滔滔江水,是阻隔南北交通的一道天堑。

  “有桥千程近,隔水咫尺遥。”当时,人流物流都要经过轮渡或木船转运,一列铁路货车车厢经轮渡过江,需5个多小时。

  1954年1月,周恩来总理主持政务院第203次政务会议,讨论通过《关于修建武汉长江大桥的决定》,任命彭敏为大桥局局长。1955年7月,作为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工程项目,武汉长江大桥正式动工建设。

  建万里长江第一桥,最高峰时有2万建设者共同奋战。

  “那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建桥年代,当时的人都是主动加班,热情特别高。”赵煜澄回忆。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即便有前苏联专家的援助,具体的施工建设、试验和实施都要靠我国专家慢慢摸索。

  “建成、学会”是新中国在建设武汉长江大桥时,对第一代桥梁建设者的要求。

  修建大桥的主要难题在于基础施工,多个墩位岩面在施工水位35米以下,最初的设计是采用当时桥梁建设界惯用的气压沉箱基础施工。但是,这种技术需要工人到深水作业。在长江这样接近40米深的江底,每个工人一天只能工作2小时,不仅效率低,而且施工风险大。

  在前苏联专家西林的倡导下,建设者决定采用管柱钻孔法,即先将每一个管桩定好位,再打桩钻孔取土,“就像将一把筷子插在岩面上”。为了掌握这种先进的技术,中苏工程人员在长江北岸龟山、凤凰山山麓及江心连夜苦战,进行了一系列艰苦的试验,建了35个试验管柱。这种方法为大桥提前建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大桥原计划4年零1个月完工,实际仅用2年零1个月。

  2013年5月3日,武汉长江大桥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年56岁的武汉长江大桥成为武汉最年轻的国保文物。

  64岁,百万颗铆钉无一松动 

  位于汉阳的中铁大桥局科技大厦一楼,是国内首座综合性桥梁博物馆。

  “这是当年武汉长江大桥通车典礼的图片,5万群众自发前往大桥附近庆祝通车,场面非常震撼……”桥梁博物馆馆长成莉玲正为参观者介绍馆内藏品。

  展厅内,模拟还原当年武汉长江大桥的施工现场,工人们热火朝天的施工画面,让人热血沸腾。

  成莉玲指着一颗锈迹斑斑的铆钉说,这是当年使用的钢梁杆件热铆技术,烧红的铆钉温度达到1205℃,下面的工人用钳子捏住,抛给上面的工人,上面的工人用铁漏斗接住,再用风枪打进去。铆固要求每一个孔眼的直径和铆钉的直径仅差1毫米,铆钉才铆得特别牢固。

  武汉长江大桥上千根钢梁,需要用上百万颗铆钉一一铆合在一起。

  赵煜澄回忆,1956年7月,正是钢梁架设的关键阶段,拼装工作却突然终止,问题就出在铆钉身上。工期原本就紧张,但时任大桥局局长的彭敏依旧果断下令:“铆合质量不解决,钢梁停止向前拼装。”直至1个月后新的铆钉完全填满眼孔,误差小于0.4毫米,拼装工作才重启。

  赵煜澄透露,当时质量管控很严格,荷载试验时,两列双机牵引火车以最快速度同向开到桥中央,同步紧急刹车。同一时刻,公路桥满载汽车,以最快速度行驶,也来个紧急刹车。设计时还考虑到长江刮起最大风暴、武汉发生地震、江中300吨水平冲力撞到桥墩上,都要确保大桥岿然不动。

  如今,武汉长江大桥已经建成64年,每天通行火车约300趟、汽车约10万辆,依旧坚固如初。经过专业检测,大桥2.4万多吨的钢梁无弯曲变形,8个桥墩表面无一裂纹,一百多万颗铆钉无一松动,全桥无变位下沉。经专家鉴定,寿命可达百年以上。

  60多年,3000多座大桥跨越世界 

  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正式通车。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社论《伟大的理想实现了》。

  通车前夕,毛泽东视察工地时,勉励大桥局员工:“将来要在长江上修上20座、30座桥,到处都能走。”

  如今,长江上桥梁的数量,已远远超过了当年伟人的期盼。

  中铁大桥局董事长文武松介绍,截至目前,仅湖北已建成通车和在建的长江大桥数量就达40座,其中,武汉一共拥有11座长江大桥。

  在文武松看来,武汉长江大桥是一座“红桥”。作为共和国“桥梁长子”,它不仅将勇于创新、严格质量等精神之“钙”传承给一代代建桥人,更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赓续下去。

  因修建武汉长江大桥而成立的中铁大桥局,60多年来转战海内外,已累计设计建造3000多座大桥,总里程超过3600公里。

  武汉长江大桥的跨度为128米,如今中国桥梁已实现新跨越。2020年通车的杨泗港长江大桥,主跨1700米,为世界最大跨度双层公路悬索桥;去年通车的目前世界上最大跨度公铁两用斜拉桥——沪苏通长江大桥、我国首座公铁两用悬索桥——五峰山长江大桥,主跨均达到了1092米;刚开工的马鞍山长江公铁大桥单跨1120米,双跨连续跨度2240米,为世界最大跨度三塔斜拉桥;正在建设的常泰长江大桥主航道桥主跨更是达到1176米,将成为世界最大跨度的斜拉桥。

  世界建桥看中国,中国建桥看武汉。目前,世界10大悬索桥、10大斜拉桥、10大梁桥,中国均占到了半数以上。而这些世界级大桥中,约八成由中铁大桥局等在鄂桥企参建。(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戴辉 通讯员 刘佩娅 吴茜)

责任编辑:王炯
  • 湖北省文明网站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鄂ICP备1802521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6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