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变万“画”耀荆楚——湖北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回眸

A-   A+
发表时间:2021-01-25 09:05    来源:湖北文明网
  
  
 

    十堰市郧阳区杨溪铺镇青龙泉社区“香菇小镇”。 (陈治刚 摄)

  

   十堰市郧阳区谭家湾镇龙泉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文化广场。(陈治刚 摄)

  

    咸丰县杨洞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里的农村淘宝店。(李维君 摄)

  

  巴东县官渡口最美官渡人颁奖现场。(税典松 摄)

  

  宣恩县沙道沟镇松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松坪实验小学书声琅琅。(王俊 摄)  

  一次史无前例的易地扶贫大搬迁!

  一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乡村振兴之路!

  一份用初心使命书写担当奉献的易地扶贫搬迁壮丽史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易地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途径。

  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精准方略,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头号工程”,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扶贫办等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在各有关地方党委、政府及各有关方面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创造性探索出了“七个五”的搬迁模式,做到了“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

  历时五年的攻坚克难,湖北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全面完成,31.84万户88.23万人喜迁新居、全部脱贫。

  湖北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在全国有地位有影响:2017年,受到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2016年至2020年,湖北省先后5次在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或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作交流发言;2020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全国22个有易地扶贫搬迁任务的重点省份考核排名,湖北省再次名列前茅。

  2020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湖北省发改委地区振兴处等14个“搬迁工作担当有为集体”、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等7个“搬迁工作成效明显县”、十堰市郧阳区青龙泉社区等14个“美丽搬迁安置区”、湖北省21名“奋进易地搬迁干部”、湖北省28名“励志易地搬迁群众”,作为“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典型向全国通报。

  重托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里的许多贫困户仍住着土坯房,吃水、购物、看病、孩子上学都要翻山越岭。他们梦寐以求走出深山、摆脱贫困、迈向小康。

  打开湖北省易地扶贫搬迁作战地图,武陵山、秦巴山、大别山和幕阜山四大集中连片贫困地区,12个市(州)、68个县(市、区),31.84万户88.23万人,人口约占全国总搬迁数量的十分之一,搬迁规模居中部第一、全国第四。

  为实施这一泽被后世的民生工程,省委、省政府统筹谋划,高位推进。坚持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相结合,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因地制宜,综合施策,确保实现搬迁一户、脱贫一户。2020年疫情期间,各级党委、政府时刻绷紧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这根弦,做到疫情防控一刻也不松懈,脱贫攻坚一天也不耽搁,战疫、战贫两不误,以更高质量、更好成色打赢易地扶贫搬迁攻坚战。“十三五”期间,省委、省政府先后组织召开了10多次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推进会,有力推动工作高效落实。

  省发改委、省扶贫办会同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住建厅、省农业农村厅、国开行湖北省分行、农发行湖北省分行、省长投集团等18家成员单位,联合12个市(州)、68个县(市、区)挂图作战,攻坚拔寨,闯关夺隘,加强协调服务,推进工程建设,督导问题整改,强化后续帮扶,合力决战易地扶贫搬迁。

  谋篇

  蹄疾步稳“七个五”

  “人往哪里搬、钱从哪里筹、地在哪里划、房屋如何建、收入如何增、生态如何护、新村如何管”,“易迁七问”直指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重点、难点,每一问都深刻考验着各级党委政府的决心、智慧和能力。

  经省政府同意,省发改委印发《湖北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明确目标任务、搬迁对象、安置方式、建设内容、资金来源和保障措施等;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湖北省2016年度易地扶贫搬迁实施计划》,明确坚持“保基本、促脱贫”的目标要求,省级统筹制定相关政策,县(市、区)细化政策措施,做到“两公开”(公开评定搬迁对象、公开搬迁政策)“两不准”(不准超面积建设、不准搬迁户因建房增贫)“两配套”(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脱贫项目)“一统配”(政府统一建设,实行“交钥匙工程”)。

  湖北省在推进易地扶贫搬迁进程中不断创新,探索出易地扶贫搬迁“七个五”的“湖北模式”,交出了“迁”变万“画”的荆楚答卷——

  一、“五联动”的工作责任制,即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易地扶贫搬迁,形成了上下齐抓共管的局面。

  二、“五到县”的管理机制,即项目到县、资金到县、招投标到县、管理到县、责任到县,充分调动各地积极性,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前一年完成各项建设任务。

  三、“五统一”的建管模式,即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招标建设、统一质量监管、统一竣工验收、统一分配到户,既严格落实了国家政策,也保证了建设工期和工程质量。

  四、“五靠近”的集中安置方式,即集中安置区靠近中心村、靠近生态旅游区、靠近产业园区、靠近集镇、靠近城区,做到以岗定搬、以业促迁。全省集中安置25.37万户67.47万人,集中安置率为76.5%。

  五、“五条线”的政策边界,即严守搬迁对象的界限、住房面积的标线、项目资金的红线、搬迁不负债的底线、建新需拆旧的边线,确保了国家政策落地落实。

  六、“五基本”的后续扶持,即聚焦基本产业、基本就业、基本公共服务、基层社区治理、基层组织建设,做到了“挪穷窝”与“换穷业”一体推进。

  七、“五机制”的推进举措,即建立定期会商机制、督导通报机制、考核评估机制、约谈问责机制、信息共享机制,有效提升了易地扶贫搬迁质量和成效。

  攻坚

  抓铁有痕不胜不休

  撼山易,搬家难!短短五年完成88.23万人的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凝聚着各级党委政府和无数易迁干部的心血、智慧和担当。他们以对党的事业、百姓的福祉高度负责的精神,勇于担当、奋发有为,“5+2”“白+黑”“抢晴天、战雨天”,啃下了脱贫攻坚工作中最难啃的硬骨头,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易迁之歌。

  房县姚坪乡庆口村党支部书记肖本清,在搬迁工作期间查出患有胃癌,但他仍然每天忙个不停,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只要路通了,大家都住上新房,就算是死了,这一辈子也值得”,群众听之无不动容。

  团风县马曹庙镇干部丁佳,为了做好易地扶贫搬迁数据统计工作,妻子临产无法照料,孩子成长少有陪伴,他舍小家为大家,确保了易迁数据统计无一偏差。

  鹤峰县易迁办干部康智朝,为帮助安置区扶贫车间疫后复工复产,抵押私家车,以先验收、后付账的形式,将急需的茶叶加工设备购进安装到位,解决了燃眉之急。

  长阳县副县长覃高轩随身带着密密麻麻的“账本”,时刻惦记着全县6165户16996名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对每个需要协调问题都清清楚楚,以便跟踪督办。

  宜昌市易迁办副主任羿文英,为动员长阳县渔峡口镇一个贫困户搬迁,徒步2个多小时山路到其家中,终于说服了搬迁群众。长期的超负荷工作,他中风住院1个多月,病情稍有好转又立即投入工作。

  省发改委一级调研员李庆功,为督导安置区建设、搬迁户拆旧、后续扶持等工作,在肠道手术尚未痊愈的情况下,坚持跑遍全省有易迁任务的68个县(市、区)。

  省易迁办副主任孙大钟,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长期带病坚持工作,呕心沥血、夙夜奉公,带领省易迁办一班人谋定而后动,攻克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的一个又一个堵点和难点。

  蕲春县在省发改委、省易迁办指导下,创新户型设计,设计出了25平方米、50平方米、75平方米、100平方米、125平方米的户型,25平方米的户型也确保了厨卫功能齐全,适用够住。2016年5月,湖北省第一个易地扶贫搬迁现场推进会在蕲春县召开,国家第一时间向全国推广蕲春户型设计,堪称“湖北模板”。

  省发改委、省易迁办联合省直成员单位,抓铁有痕,不胜不休——

  2016年,贯彻落实“五个把握一个确保”的目标要求,即把握易迁的核心要义,把握规划引领,把握科学安置,把握基本政策,把握工作重点,确保年度完成任务。

  2017年,严格按照“一统四抓”工作思路,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统揽,抓任务、抓质量、抓配套、抓产业,确保服务搬迁群众工作落到实处。

  2018年,坚持做到“五个聚焦”,即聚焦建设任务、问题整改、基础配套、资金管理和产业发展。

  2019年,突出做好“六个清零”,即建设任务、搬迁入住、拆旧复垦、帮扶到户、社区管理、问题整改清零。

  2020年,将易地扶贫搬迁重心转移到后续扶持上来,强力抓好“五个基本”,即基本产业、基本就业、基本公共服务、基层社区治理、基层组织建设。

  纪检监察机关开展常态化监督检查,督导问题整改,及时约谈提醒、追责问责,确保政策执行不走偏、工作落实不走样。

  嬗变

  一步跨越千百年

  易地扶贫搬迁,不仅仅是贫困群众地理位置的迁移,更是千百年来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上的革命、城乡格局的重构和社会关系的重塑。

  村民变居民,让公共服务均等化阳光洒向安置区。湖北省10359个安置区基础设施全部达到“四通、五配套”要求,即通水、通电、通路、通电信网络,配套卫生室、幼儿园、图书室、便民超市、垃圾和污水处理等设施,且基本上都共享或配建了小学、初中及室内外活动场地。

  为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逐步能致富”,湖北省80%左右的安置区建起扶贫车间或周边有带贫企业,带动就业10多万人。湖北省搬迁户中有劳动力的家庭为21.63万户,通过就业培训等举措实现就业39.68万人,实现每个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每户至少有1人在外打工或就近就地就业,促进了搬迁群众稳定脱贫。

  特色产业成为脱贫主力。7800多人的丹江口市习家店镇安置区,当地政府在附近修建了鄂西北最大的柑橘市场,搬迁群众可就近打工。便捷的物流还吸引了一批服装、体育用品生产商前来投资,这里生产的垒球、棒球远销欧洲。在“湖北盆景第一镇”长阳县高家堰镇,沿318国道可以看到20公里盆景走廊,“万亩园区,万户受益”,众多搬迁群众从小小的盆景中找到了生计。“利川网红街”走文旅融合之路,“梦回龙船调”等演出,吸引着南来北往的游客。

  十堰市郧阳区探索出“大集中、大配套、大产业”安置模式。该区在杨溪铺镇青龙泉社区,集中安置了全区19个乡镇4155户14989人,建成了全省最大的易迁集中安置区,2017年以来累计投资约13亿元将其打造成了远近闻名的“香菇小镇”。

  “郧阳区最大的特色,就是将易迁群众集中安置与产业脱贫同步规划、同步实施,让老百姓挣钱顾家两不误,安幼养老都兼顾。”郧阳区发改局副局长曾甄说。该区在易迁安置区大力发展香菇、袜业两大兜底扶贫产业,其中香菇种植4000余万棒、袜业扶贫车间5.1万平方米,带动近2万名群众稳定增收,菇农每年户均增收逾3万元。

  村组变社区,从“住上好房子”到“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是一场堪比搬出大山的二次大考。

  湖北省68个县(市、区)高度重视安置区社区治理、搬迁群众社会融入工作。坚持党建引领,积极探索“党建+易迁”模式,以安置区为单位设立党组织,选派党建指导员;组织德高望重的“五老”、乡贤、脱贫励志人物组成宣讲团,办好感恩课堂和道德讲堂;成立邻里互助理事会、推选楼栋长,负责文明行为引导、矛盾纠纷化解等;开展环境评比活动,实行“文明计分制”和积分兑换,根据日常表现分值兑换米、油、扫帚等生活用品,改变部分群众不好的生活习惯。

  宣恩县探索的“1+6+N”模式为安置区基层治理开辟了新路子,让搬迁群众没有了后顾之忧。“1”指的是1个安置区,“6”即配套一个社区服务中心、一个就业创业空间、一个标准卫生室、一个文化广场、一个便民超市、一户一块菜地,“N”是因地制宜建立自治组织、爱心澡堂、四点半学堂等多种社区服务模式,引导搬迁群众主动参与治理,更好更快融入所在社区。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描绘了我国中长期发展的宏伟蓝图,吹响了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号角。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牢记初心使命,强化责任担当,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坚持不懈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为湖北省“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湖北日报 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湖北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责任编辑:王炯
  • 湖北省文明网站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鄂ICP备1802521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6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