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文明办:大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A-   A+
发表时间:2021-01-06 10:03    来源:湖北文明网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将“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并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我们要深刻理解实现这一主要目标的重大意义,深入贯彻落实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

  我国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文明是现代化国家的显著标志。推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得到新提高、达到新高度,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要求和重要保证,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明确指出:“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科学理论,为加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贯穿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聚焦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这个首要任务,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主题主线,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在同新冠肺炎疫情的殊死较量中,大力弘扬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有针对性地开展精神文明教育和志愿服务,彰显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我们即将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同党心军心民心的大凝聚是分不开的,同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普遍提升是分不开的,同精神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是分不开的。

  《建议》立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把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出新目标新任务。应当看到,越是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要清醒认识到“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越要重视精神的力量、思想的感召、价值的引领、文化的滋养,引导全体人民以坚定的信心、统一的意志战胜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应当看到,人民生活达到全面小康之后,对于丰富而有品位的文化需求更加旺盛,对于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的期待更为迫切,必须以文明建设成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应当看到,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更趋激烈,我们必须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面向未来,我们要奋力夺取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的新胜利。这就要求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们精神力量,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广泛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

  我们党是具有坚定文化自信、高度文化自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致力于建设一个既有高度物质文明又有高度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中国。“文明”二字写在党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中,纳入党要长期培育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我们对文明的追求既是始终不渝的,又是有旗帜有方向的。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我们要自觉用这一思想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定向”“立心”“固本”,促进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把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让伟大思想引航伟大征程。重点抓好领导干部理论武装,完善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等各层级学习制度,发挥党校、干部学院等阵地作用,推动领导干部学在前、作表率。加强面向全社会的理论宣传普及,做好党的创新理论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工作,推出通俗理论读物、电视政论片、公益广告、融媒体产品,开展基层理论宣讲活动,让各族人民充分感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温度和魅力,满腔热情投身共筑中国梦的火热实践。结合宣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讲清楚“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讲清楚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和对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坚信有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有党中央坚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航船一定能够劈波斩浪、勇往直前。

  持之以恒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能否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当前,我国发展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社会思想观念多元、人们利益诉求多样,更加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气、强基固本。要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要契机,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引导人们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引导人们形成正确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大力宣传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等先进模范,树立崇尚英雄、学习英雄、捍卫英雄、关爱英雄的鲜明价值导向。当代青少年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生力军,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精神面貌,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能否顺利实现。要把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作为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完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齐抓共管机制,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面向城乡基层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要坚持面向基层、重心下移,把文明理念融入日常生活,把价值要求植入群众心中,让文明因子“日用而不觉”。

  在城乡基层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盘活基层、打牢基础的一项重大改革,打造了统筹推进学习科学理论、宣传党的政策、践行主流价值、丰富文化生活、推动移风易俗的综合平台。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要认真落实《建议》提出的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要求,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推动这项工作同乡村振兴、基层党建贯通融合,实现更大发展。志愿服务体现社会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是现代文明的一个醒目标志,也是人们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明实践活动。要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社会化、专业化,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弘扬志愿精神,完善褒奖激励、政策扶持、法律保障措施,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风尚。深入开展培育文明风尚行动,深化爱国卫生运动,全面推行垃圾分类,促进全民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开展“反对浪费、崇尚节约”教育实践活动,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弘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完善诚信建设长效机制,加大诚信缺失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力度,营造不敢失信、不能失信、不愿失信的社会环境。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文明用网。抓好文明旅游、文明交通、文明观赛等工作,强化人们的公共意识、规则意识、文明意识。

  以科学化制度化巩固拓展文明创建工程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是人民群众改造社会、共建共享美好生活的伟大创举,对于改善城乡环境面貌和群众精神风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居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组织动员社会各方面参与精神文明建设、共促文明进步的有力抓手。

  目前,文明创建工程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工作体系,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评选表彰制度不断完善,示范带动多层次多领域的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开展。广大人民群众从一个个气象崭新的城市、村镇、社区、企业、机关、家庭、学校中,充分感受到文明创建带来的巨大变化,也在亲身参与文明创建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要坚持文明创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战略相适应相匹配,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不断提升创建工作水平。文明城市创建,要在巩固提高已有的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质量基础上,树立工作新标杆、明确创建新方向,加大县级文明城市创建力度,构建创建新格局;文明村镇创建,要在“十三五”末全国县级及以上文明村镇占比达到50%的基础上,聚焦培育文明乡风,重内涵、重质量、重实效,实现“十四五”时期文明村镇创建工作稳步发展;文明单位创建,要加强对企业、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区的分类指导,并积极向非公组织延伸辐射。各类创建活动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多办群众关心、基层需要、社会关注的好事实事,既搞好基础设施等“硬环境”建设,更注重精神层面建设,打造崇德向善、文明和谐的“软环境”。坚持完善创建指标和测评体系,发挥“风向标”“指挥棒”作用,用系统观念推动各项创建工作彼此呼应、一体推进,促进文明创建常态化长效化。

  不断丰富和改善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文以载道、文以植德、文以化人,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力量是统一的。我们要用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提振精气神、孕育好风尚。

  不断丰富和改善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要求文化文艺工作者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积极参与“扎根生活沃土,服务基层群众”主题实践,坚持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创作生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围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记住乡愁等主题活动,做好考古文物、非遗项目、传统村落等保护利用,让中华文化焕发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建好用好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党和国家的红色基因库,以革命文化激励人们奋勇前进。日益活跃丰富的基层群众文化生活,是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生动载体。要推动全民阅读活动、全民健身运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农民丰收节、戏曲进校园、农家书屋、“三下乡”等工作深入开展,加强社区文化、广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单位文化建设。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央文明办)

责任编辑:王炯
  • 湖北省文明网站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鄂ICP备1802521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6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