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楷模黄桂云:二十载热血春秋 只为三峡披新绿

A-   A+
发表时间:2020-12-04 10:05    来源:湖北文明网

    

黄桂云在进行植物调查

黄桂云检查珍稀植物组培苗生长情况

黄桂云野外科考

黄桂云对培育的红豆杉整形修剪

  湖北宜昌三峡坝区,这里不仅有着雄伟壮观的三峡工程和景色宜人的高峡平湖,还有一个神秘的“植物王国”,里面住着大量的特有珍稀濒危植物,它们见证和记录着三峡地区亿万年来的地理、气候和环境信息。

  在这个“植物王国”的背后,有一名辛勤的“园丁”,她就是三峡集团长江珍稀植物研究所副所长黄桂云。

  日前,黄桂云上榜2-10月“荆楚楷模”月度人物。

  脚底板走出珍稀植物“活地图”

  1992年,职高毕业后,学习园林花卉专业的黄桂云应聘到三峡坝区,从事园林绿化工作。黄桂云做事特别用心,几年后就成了坝区绿化方面独当一面的能工巧匠。

  长江三峡地区是世界著名的“物种基因库”,这里生长着大量特有珍稀植物。2000年,当得知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陈伟烈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常年在三峡库区进行野外调查时,黄桂云主动联系,要求加入野外科考工作。她壮着胆子入队,一有机会就凑到教授跟前请教学习。

  “我对植物特别敏感,只要教授讲过一遍的植物特性、位置,我总能分毫不差地记忆下来。”黄桂云说,在此后的十多年里,她又利用工作闲暇,跟随科考队的脚步走遍了三峡库区,基本摸清了三峡库区珍稀植物的“家底”。

  为挽救三峡库区濒危及特有物种,三峡集团于2007年成立了三峡苗圃研究中心(植物所前身),专门负责三峡地区濒危珍稀特有资源性植物的研究与保护工作,黄桂云被任命为苗圃中心业务负责人。

  不畏艰险打造长江“种质资源库”

  要想保护珍稀物种,必须首先找到它们。凭着一双脚,黄桂云踏遍了库区山山水水、溪沟田壑。野外考察,短则十来天,长则数月,在荆棘丛生的深山峡谷中穿梭,睡的是帐篷,啃的是干粮,喝的是泉水,还要忍受蚊虫叮咬的痛楚及毒蛇出没的恐惧。黄桂云从没叫过一声苦、喊过一声累。

  一次野外考察中,黄桂云发现在海拔1000多米的易滑坡山体上,生长着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珙桐。怎么把这批植物运回来?黄桂云专程赴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请教专家,专家直言比“爬天梯”还难。

  “一旦发生滑坡,这些植物就会 遭殃,想到这里我心直疼。”黄桂云说,无论如何她想试试。为深入了解珙桐的生长习性,引种前,她在峭壁边扎起了帐篷,每天观察记录它们生长的各种指标数据,一住就是一个月。为确保迁移方案万无一失,她还为珙桐量身定制了“分级移植”方案。在黄桂云的悉心照料下,引种珙桐终于绽放出白鸽般的花朵。

  攻坚克难突破珍稀植物技术难题

  2014年,三峡集团湖北地区工委在植物所挂牌成立了以科研带头人黄桂云冠名的“创新工作室”,专门进行珍稀植物组培科研攻关,通过对植物“克隆”,实现植物批量繁殖。

  搞组培实验既无经验,也无人才,黄桂云咬咬牙自己带头上。啃书本、查资料、做实验,忍着头闷、恶心等不良反应,在高度密闭的实验室里一待就是大半天。

  作为三峡特有濒危植物,在组培实验过程中,荷叶铁线蕨先后遇到了孢子体不增殖、原叶体不分化等技术难题,黄桂云苦思冥想,借鉴育儿教学抓早期的思路,选取生长旺盛期的孢子进行诱导,终于在试管中获得了孢子体。面对来之不易的孢子体,她丝毫不敢懈怠,坚持每两个小时观察一次,不分白天黑夜。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3年多的努力,荷叶铁线蕨成功诱导出组培苗,相关科研成果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如今,植物所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技术10余项。

  扎根一线打造三峡“绿色环保名片”

  珍稀植物引种受季节限制,对于黄桂云来说,这意味着要和时间赛跑。伴随三峡库区水位的变化,沿江两岸形成了垂直高差近30米的消落带区域,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

  近年来,黄桂云带头进行的“消落带 生态恢复研究”,最终把深水区修复植被的选择锁定为“疏花水柏枝”。在黄桂云和科研人员的不断攻关下,疏花水柏枝取得了无性繁殖的技术突破,为消落带生态修复提供了可能。然而,三峡库区消落带的消落周期正好与它的生长习性相反,为了驯化诱导,她又带领团队着手疏花水柏枝抗逆性试验。

  2019年初,黄桂云在一处陡峭山壁上意外发现了鄂西鼠李。该植物全球现仅存两株,这个重大发现为长江物种资源保护又立一功。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目前研究所已初步建成了三峡特有珍稀植物“种质资源库”,成功引进一、二级三峡地区保护植物69种、特有珍稀植物1.7万株,成功打造了三峡集团一张闪亮的“绿色环保名片”。

  人物素描

  黄桂云,女,49岁,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流域枢纽运行管理中心长江珍稀植物研究所副所长。她用满腔热血和执着坚守,带领科研团队迁地保护三峡濒危珍稀特有资源性保护植物1000余种2.4万余株。在她带领下,植物所已发展成为长江流域最大的濒危珍稀特有资源性种质资源库和保育基地。

  同事眼中中的她

  和黄桂云共事多年,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三个字“快”“专”“博”。“快”——前几分钟还在会议室,电话一接,就到了苗圃基地,疫情暴发时她也是第一时间回到坝区,照看她的植物宝贝。“专”——二十年初心不改,职高毕业的她硬是啃下了组培这块硬骨头,要问黄桂云在哪儿?要么在实验室,要么就是在去实验室的路上。“博”——虚心求教,遍访名家,上千种植物科目属种、生长习性、分布区域,她都能脱口而出,是三峡珍稀植物领域“活字典”“活地图”。

  ——同事李重新

  记者手记

  野外科考时,腿脚手臂被荆棘划伤了,黄桂云用布条一缠接着干活;被马蜂蜇伤,就扯把草药,用嘴一嚼,敷住伤口就继续赶路……如今,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也许很难想象这样的场景,但对黄桂云而言,这就是家常便饭。

  为了引种移栽珙桐,她在峭壁边扎起帐篷,一住就是一个月;为了记录疏花水柏枝试验数据,她在寒冬里卷起裤脚,跳入冷水中……有人说黄桂云这是自讨苦吃,何必呢?但黄桂云不这样认为,在她的心里,这些珍稀植被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三峡坝区,一江绿水,两岸青山。正是因为有了成百上千个像黄桂云这样的“园丁”辛勤地付出、执着地坚守,长江生态修复才越来越好。这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事情,功德无量!(湖北日报)

责任编辑:何霄
  • 湖北省文明网站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鄂ICP备1802521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6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