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横沟桥镇:120多位“诗词迷”全年创作诗词近千首

A-   A+
发表时间:2020-11-18 08:57    来源:湖北文明网

  78岁的“玩具老爹”李应雄眯着眼,在纸上涂涂写写。有人进店铺买玩具,他都没有察觉。

  李应雄是咸宁市咸安区横沟桥镇李堡桥村的诗词爱好者,年创作诗词100多首。每天,他守着自己在集镇上的小玩具店,看书、写诗。有了得意之作,还挂在店门口与人“切磋”。

  “玩具老爹”只是横沟桥农民诗人的代表之一。该镇有一家农民诗社,注册会员310余人,其中活跃会员120多人,全年创作诗词近千首。他们中,32人拿到中华诗词学会的会员证,36人获省中华诗词学会认证。

  为什么横沟桥有这么多农民诗词爱好者?他们又给横沟桥发展带来了什么?

  群像素描:白天干农活 晚上搞创作

  “西余自古一河湾,污染问题老大难。政府出招来治理,清流环绕众心欢。”11月12日上午,横沟桥镇第六届农民诗联大赛举行,袁铺村村民余夕治的一首《党恩深似海》获二等奖。77岁的他笑得格外开心。

  余夕治初中文化水平。镇里2009年成立农民诗社,他去投稿。镇文化站站长刘平发现,他文字基础还可以,“多到诗社来参加活动吧!”

  “在诗社,大家说我写的东西通俗易懂,老少皆宜。”余夕治觉得十分受鼓舞。白天,他在地里干农活;晚上,他把所思所感写出来。诗社培训,无论刮风下雨,余夕治坚持步行10多公里参加学习。11月6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到访,他灵感一来,丢下锄头写了几句。他说,“以前我看问题很狭隘,现在性格开朗、精神饱满。”

  长岭村村民钱立根、孙祠村村民戴列信、甘鲁村村民鲁敦喜……一大帮“泥腿子”诗词爱好者,聚集在诗社。该镇文化站4楼农民诗社办公室,诗社会员获得的奖状、证书以及在各种刊物发表的作品,共有200多件,摆满一整条长桌。诗社每年出版一本刊物《横沟新曲》,连续6年举办诗联大赛……

  一个乡镇的诗社,为何如此有声有色?刘平告诉记者:“你得去找一个人,刘琼,现任咸宁高新区科经局局长。”

  诗社缘起:一群告别讲台的民办教师

  刘琼在横沟桥镇工作了24年,从宣传委员,到镇长、镇委书记。说起横沟农民诗社,她饱含深情:“这事最初的缘起,还跟一群教师有关。”

  2003年,民办教师改革,一些老师告别讲台成为自由职业者。“他们心里十分不好过的。”刘琼说。为帮他们解心结,刘琼召集大家座谈,觉得需要帮他们找到归属感。于是,镇里决定成立一个老年教师协会,争取了经费、场地,不定期开展一些棋牌活动。

  日常活动中,郑怡香、孙建中等老师经常拿着抄抄写写的诗词、书画交流,还自费出版诗集《心语小集》。镇里顺势成立了横沟诗书画协会、农民诗社。横沟中学退休校长刘启善受邀牵头负责。

  刘启善是高级教师。有人劝他,“随便出去搞点培训,都能挣不少钱。在诗社忙前忙后,都是义务劳动,还倒贴电话费。”刘启善不为所动。

  “诗社能够办起来,多亏了这帮有责任有情怀的老同志。”刘琼认为,政府只是整合了一些资源。

  刘启善有不同意见:“没有镇领导的支持,帮忙解决各种困难,我们难以坚持。”

  起初,诗社只有几千元办公费。想组织培训交流,刘启善出去“化缘”,找几家企业凑了6000元。刘琼得知,十分“生气”:“老刘,您这么大年纪了,还出去要钱,不好!需要经费,我们想办法。”

  在镇里支持下,诗社办刊、办培训,开会员大会,布置作品展……活动越来越多,影响也越来越大。

  多年培育:政府和百姓之间良性互动

  文化事业,抓和不抓,在短时间内看不出啥名堂。

  曾有人劝刘琼,不如投入精力,多做一些见效快的事。

  事实证明,刘琼持续24年抓好这件事,留下了好口碑。记者在横沟桥镇采访,说起镇里文化事业,大家都在念叨刘琼的好,“只要是我们提出的困难,刘书记再忙都帮忙出主意、想办法。”“横沟桥跟周边乡镇比,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就是我们的文化牌,这是我们的骄傲。”

  每到春节,镇里文化站还组织诗词书画爱好者到广场摆摊,免费给老百姓写春联。“每年送出近3000副春联,大家都知道横沟桥的老百姓‘不用花钱买春联’。”刘启善说。

  在镇里倡导下,书画协会、诗社的退休老师们,义务到学校开展书法、绘画培训。家长们拍手称赞,认为政府考虑周到,帮他们省心、省钱。

  翻看该诗社百余首作品,记者发现,讴歌新农村生活变化、点赞全面从严治党的诗作是主流。很多人通过参加活动,更能看到社会积极向上的一面。

  70岁的方学贵,曾经当了20多年的村小学校长,“下岗”后他想不通,喊其他教师一起上访。在农民诗社,他有了新的交际圈,投出去的作品,经常能被选中刊登拿到奖励。慢慢的,他的郁闷之情纾解。

  11月6日,记者到访,他从书柜里翻出多年压箱底的作品,爽朗地诵读得意之作《泥腿笑声》:“万元不再算新鲜,人面桃花美梦圆。点赞如今生活好,泥巴腿子笑声甜。”

  “人的精神需要归属,需要有一个平台去引领。”刘琼说,在抓农民诗社这个工作中,感受到文化的强大凝聚力。一个地方的发展需要“盆景”,更需要一些强基固本的东西。文化就是政府和老百姓之间沟通的一种很好的方式,潜移默化,把大家紧紧凝聚在党和政府周围。

  一段时间,横沟桥镇配合咸宁高新区发展,连续拆迁四五个村。“全部平稳过渡,没有一户上访。”刘琼认为,平时和老百姓建立的良好信任关系打下了基础。

  如今,横沟桥镇还被中华诗词学会授予“中华诗词之乡”“中国楹联之乡”,成为该镇一张响亮名片。(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会君 通讯员 蔡祖峰)

责任编辑:李欢
  • 湖北省文明网站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鄂ICP备1802521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6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