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乡生活“百科全书”向坝民歌已发掘整理六千多首

A-   A+
发表时间:2020-06-09 09:20    来源:湖北文明网

  6月2日,从十堰市竹溪县向坝乡考察回来,民俗学者吴志坚兴奋地发了一条朋友圈:“竹溪向坝乡20年发掘整理民歌6000多首!”此时,竹溪县文化馆原馆长张明庚的案头,这6000多首民歌的发掘整理报告和14万字的歌词堆起来,几乎完全遮挡住张明庚埋头整理的身影。

  作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持续20年的发掘整理工作让向坝民歌面目更为清晰。张明庚介绍,“自2000年以来,我们挖掘、整理出劳动歌对唱、情歌对唱、山歌对唱、赶五句子歌、穿号子、薅草锣鼓、阳歌、哀歌、酒歌、长篇叙事歌等10多个门类,6000多首,涉及161个曲牌。”

  6000多首民歌的发现,更为清晰地展现出向坝民歌作为山乡生活“百科全书”的存在。以思想内涵来区分,向坝民歌主格调有艳、贤、谐、怨、哀五种,用以表达不同人物思想情感和不同人物鲜明个性。向坝民歌之辣,首推“艳歌”,向坝男人的“赞妹”歌和向坝女人的“想郎”歌,诸如《探郎歌》《探妹歌》《十爱姐》《十爱幺妹》《五更情歌》等,是“下里巴人”情感的宣泄。上山有打杵歌,下田有薅秧歌,居家过日子有多不胜数的小调。向坝民歌不仅自娱自乐,而且还是做人处世、谈情说爱、耕种收获的启蒙教材。

  吴志坚说,民歌的生存依赖人与环境共同作用。地处深山之中的向坝地理环境与地缘关系,是民歌生存不可忽视的背景。“较长时间的不便利,向坝民歌的原生态得以保存。”

  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吴霜分析说,向坝靠近秦地(陕西)、巴蜀(重庆、四川)、中原(河南),民歌旋律风格发生混融是显而易见的,这一点从当地方言中略带秦音、河南方言的现象中也可感知,很容易在向坝民歌找到河南民间音乐,又或是陕西秦腔的特征。

  面对农耕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现代娱乐冲击,向坝民歌依然顽强生长。据介绍,目前全乡9个村、31个组,每个村的自然垸落都有会唱民歌的民歌手。向坝乡现有省市县三级民歌代表性传承人14人(省级1人、市级3人、县级10人),乡级骨干民歌传承人有166人。在全乡成年人中,过半以上的人会哼唱民歌。张明庚介绍,家族传承是向坝民歌自然发展的重要特色,被称为新一代“民歌王”的王学龙,就是在爷爷和父母的传承下唱起了民歌,他在乡政府工作的儿子也是张嘴能唱的好手。在向坝1500平方米的民俗文化广场上,几乎每晚不仅有广场舞,还有民歌台。吴霜认为,民歌的表演与传唱,在这一地区会形成倡导和谐与真善美的“场域”。向坝人爱唱、会唱、肯唱当地民歌,并蔚然成风时,民歌所具有的审美功能、教化功能、娱乐功能,就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湖北日报 记者王晶)

责任编辑:王炯
  • 湖北省文明网站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鄂ICP备1802521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6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