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武汉白衣天使公益行”情满江城:每一个名字都值得铭记

A-   A+
发表时间:2020-05-25 08:56    来源:湖北文明网

  2020年4月8日,武汉“解封”,历经百余天艰苦卓绝的努力,这座英雄的城市终于迎来复苏。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无数白衣战士守望相助,以勇气与智慧治愈患者同胞,守护一千多万武汉人民共同的家园。

  “白衣执甲逆风行”,自疫情发生以来,全国各地医护人员纷纷逆行出征驰援武汉,书写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春暖花开之际,“热干面”醒来了,武汉复苏,城市重启,援鄂医护人员陆续返程。他们在荆楚人民满怀深情的道别声中离汉回乡,送别的背后是一声声道不尽的感谢,一份份爱的表达。

  生与死,进和退,疫情危急时刻,白衣天使拼尽全力护佑武汉。从最初的临危上阵,到后期有条不紊的救治,武汉市广大医护工作者始终坚守在抗疫一线,他们在疫情风暴中心战斗,他们以命相搏的战“疫”时刻,值得被铭记。

  媒体作为时代的守望者,更应该去传达爱、传递温暖。湖北日报联合凤凰网、凤凰网公益、凤凰网房产、联投梧桐湖共同发起“每一个名字都值得铭记——关爱武汉白衣天使公益行”活动,呼吁更多人关爱武汉医护工作者的身心健康,见证他们对武汉的无私付出,展现武汉了不起的抗疫力量。本次公益活动文章、视频累计阅读量已突破30万,微博话题引发广大网友热烈参与。活动发起“关爱武汉白衣天使城市倡议”,倡议在未来彼此相处的日子里,给医护人员多些尊重,多些点头致意,多些微笑。接下来,还将走进医院,为医护工作者送去温暖和关怀。

  在武汉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之际,我们不能忘记此次英勇抗疫的白衣战士。他们,每一个名字都值得铭记,每一个故事都值得倾听。他们的故事,我们来听。

  “那你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张晋 

  自从1月23日医院成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定点收治机构后,医生张晋便再没有回过家。与平时的看病流程不同,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需要承担更多的看护工作。

  繁重的工作任务让张晋鲜有机会和家人联系,不是不想回家,而是考虑到“大家”。张晋说:“因为我们都有可能是病毒携带者,不希望自己成为这座城市流动的威胁。”直到4天后,张晋才能抽空拨通了和家人的第一个视频电话。

  读一年级的儿子,在视频中看到久未见面的妈妈,稚嫩的声音问到:“妈妈,你为什么要戴着口罩还有手术帽?”“因为现在到处都有很厉害的病毒,妈妈要保护好自己,不然就被病毒打败了。”

  “那你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儿子接着问。“还得再等一等吧。”张晋想了想,不忍地回答到。“后来我就看到儿子眼睛红了,他把头扭向一边,不肯继续视频。”张晋回忆中带着些许哽咽。

  “做的是分内之事,都是应该做的” 

  汪萍 

  疫情期间,汪萍每天在清洁区换好衣服,用20分钟穿上一套完整的防护装备,并写上自己的名字。

  每天在病房来回走动,查房、探讨病情,防护服穿上身一会儿就出了一身汗,护目镜也被水蒸气模糊,变成水珠不断流下来,从隔离病房出来的防护装备可能接触或者沾染上了细菌、病毒,所以脱摘防护装备较之穿戴更为复杂。虽然处在艰难的时刻,但也有温情与感动发生。有的来自一起奋战的战友,有的来自患者,有的来自普通市民。

  1月24日正值除夕,本该是阖家团圆的日子,汪萍和她的战友们仍然在医院坚守。大年初十,下班后收到了热心市民赠送的63个口罩,里面还夹着一张纸条,写着“谢谢医护人员辛苦付出”。

  在汪萍看来,她只是做了一个医生的分内之事,“像我这样的医生很多,没那么伟大,做的这些是该做的。”

  “防护服穿着再热都只是小事” 

  马燕玲 

  在救治危重病人的过程中,呼吸科医生们意识到病人肺部的分泌物和气溶胶是危及生命安全的最大隐患。为解决这一问题,医院呼吸科迅速成立清肺小分队,马燕玲和战友们一起面对极大的感染风险,专门为危重病人做床边气管镜,帮助他们排除肺部的“有害垃圾”,尽早脱离呼吸机,实现转危为安。

  目前,医院已恢复正常门诊服务,马燕玲也回到了普通呼吸系统疾病治疗的工作中去。不过,回归日常秩序的马燕玲还是能在工作中感受到抗疫的余温——为避免院内感染,医院划分了采用不同防护级别的病区,进入隔离区仍然需要穿着防护服。

  “现在天气热了,再穿防护服就很难受了。但最艰苦的那段日子已经过去了,防护服穿着再热都只是小事了。”

  “我看不清你的模样,但我记得你的声音” 

  韦伟 

  韦伟所在的医院是最早的一批定点医院之一。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刚开始医生也有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一月底病人家属还可以进行陪护,医治过程中,韦伟和病人家属也有一定交流。4月初,疫情得到缓解,韦伟又到发热门诊进行支援。期间,一名前来体检的市民突然非常激动地问:“你是不是1月份,那个隔离病区的医生?”

  “是啊。”韦伟回答。

  她很高兴地说:“我是患者家属,我看不见你的样子,但我记得你的声音。那时候多亏你每天的鼓励……”

  “我顿时特别感动,感觉付出有点价值了。她看不到我的样子,不知道我的名字,但记得我的声音。”韦伟回忆道。

  “我年轻,我先上” 

  熊昌军 

  熊昌军所在医院是新冠肺炎医疗救治定点医院,作为年轻医生,他主动递交“请战书”,申请加入到抗击疫情前线。

  而这一坚守就是三个多月,严峻的疫情、短缺的物资、不足的人手,以及患者和家属的焦躁,他们经历着超高的情绪负荷。“疫情高峰期,一个科室20多个医护人员要面对39个病人”,熊昌军说道,“我们科医护人员共分四个班,每天24小时不间断参与病人的救治。”医护人员进入隔离病区后工作是忙碌的,对体力要求也很高,要实时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对治疗方案予以调整,同时要特别关注患者心理状态并予以开导。

  寂静的夜晚,隔离区内总有医护人员的脚步声,基本是整夜无眠,或是监测病人生命体征,或是应对着重症患者的救治,忙碌之余也只能椅子上小憩片刻,病历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每位患者的情况。

  “最后一批老年康复病人已经于五月上旬出院。”回忆这次战“疫”经历,也让他更懂得珍惜美好的生活。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时,医护工作者奋勇当先。他们用责任和担当,肩负着重如泰山的生命嘱托,在他们的坚守下,无数患者转危为安,用实际行动书写着战“疫”答卷。在未来的日子里,多一分包容和理解,关爱医护,有你有我。(湖北日报)

责任编辑:王炯
  • 湖北省文明网站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鄂ICP备1802521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6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