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武汉人民的勇气 让我动容

A-   A+
发表时间:2020-04-14 09:44    来源:湖北文明网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黄磊(右)采访社区物资保供。(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溪 摄)

  

  1月21日起,我一直坚守在防疫报道一线。新华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东院、湖北省妇幼保健院、雷神山医院、火神山医院……两个多月来,我采访了武汉市多家医院。

  采访中,最让我动容的,是一个个普通人。他们中,有医护人员,有运送医护人员的志愿者,有人坚守岗位的普通劳动者……是他们,撑起了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

  志愿者:城市的暖意

  武汉公共交通暂停后,医护人员的出行和住宿,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

  一群热心的武汉市民站了出来,组建起“善缘义助武汉医疗救援”志愿车队群,义务接送在一线奋战的医护人员。采访中,我才惊讶获知,这支车队人数超过千人,在武汉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他们自己做好防护措施,奔走于各个医院接送医护人员。而像“善缘义助武汉医疗救援”这样的车队,武汉还有很多。

  我走访了多个给医护人员免费提供住宿的酒店。这些酒店中,有普通旅馆、有酒店式公寓、也有连锁式酒店。这些原本可以歇业的酒店业主,为医护人员提供住宿,自己承担水电气等成本。春节期间,酒店服务员大多已经回家,酒店业主多是亲自上阵。

  我最先独家采访法国在汉志愿者弗雷德。疫情初期,弗雷德没有随同法国撤侨班机返回法国,而是坚守武汉。他不会中文,英文也不太流利,但他说的一句话,让我至今难忘:“我曾是一名法国军人,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不能退缩。”弗雷德的报道在湖北日报刊发后,人民日报、央视也跟踪采访。

  一线劳动者:城市的脊梁

  还有一个群体让我感动:他们是这座城市的普通劳动者,是供电工人、公交司机、的士司机、物业工作者……他们的坚守,保障着疫情期间,武汉这座城市的正常运转。

  替子出征的“的姐”姚香梅,因儿子滞留鄂州,已退休的她又重新握起方向盘,进驻到社区工作2个多月。她送慢性病老人去协和医院,送残疾患者去汉口医院,更多的时候,她奔波在各大药房和商超给社区居民买药买菜。

  公交司机聂三华,负责湖北省人民医院东院医护人员的通勤保障,是光谷公交公司最先报名的志愿司机之一。湖北省人民医院东院是新冠肺炎定点医院,聂三华面对风险却依然乐观。他对我说,他是从部队转业的,参加过1998年抗洪抢险和2003年抗击非典,这时候,需要他这样的人顶上来。后来,聂三华的事迹也被央视新闻联播报道。

  携手奋战在商超保供一线的听障夫妻李俊和韦洪,为火神山医院提供后勤保障的物业工作者,60小时为雷神山医院通电的电力工人……他们都说自己很平凡。但在我看来,是他们,撑起了这座城市的脊梁。

  医护人员:人性的光辉

  医护人员,是抗击疫情的英雄群体。两个多月来,我到多家医院采访,与医护人员面对面。

  在省人民医院东院的公交通勤车上,我见到过医护人员奋战一天后的疲惫;在新华医院采访出院患者时,我见到了张伯礼院士、医院院长安长青的欣慰。

  最让我难忘的,是在湖北省妇幼保健院,采访从武汉转诊至南京的皮罗综合症患儿“小刚”。这是一场特殊时期的生命大接力,面临一系列难题:如何跨越三省交通关卡?如何安全转运?最终,在两地医院、志愿者和政府部门的联动之下,“小刚”顺利转诊至南京。负责护送的新生儿科副主任医师王慧等人,携带的行李箱里并不是衣物,而是各种急救用品,送“小刚”至南京后,她们连夜返回。医护人员和众多爱心人士不求名利,只为挽救幼小的生命,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

  3月17日,多批援鄂医疗队从武汉火车站启程返乡,我在武汉站现场蹲守近6个小时,采访了这些白衣勇士。他们有着即将归家的兴奋,有着疫情好转后的放松,但更多的却是,对奋战一个多月的武汉的不舍。

  湘雅二医院副院长徐军美的话至今仍萦绕在我耳畔。他说,方舱医院关闭后,湘雅二医院曾主动请缨到定点医院ICU继续奋战。“让我意外又感动的是,奋战在ICU的同行们婉拒了我们的请求,他们说‘回家好好休息,武汉有我们’。”

  有这样英雄的医护人员、普通劳动者和志愿者们,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黄磊)

  

责任编辑:王炯
  • 湖北省文明网站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鄂ICP备1802521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6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