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医院重症救治医疗队的战“疫”故事:向难而行,从死神手里“抢人”

A-   A+
发表时间:2020-03-27 12:00    来源:湖北文明网

  创建百年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是中国现代医学教育的发源地之一,被网友亲切地称为“镇川之宝”。而盛名的背后,是责任和担当。最近两个月,华西医院共派出4批医疗队共175人,支援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武大人民医院东院,接管病床149张。截至3月23日,共收治患者456人,其中危重患者260人,治愈出院243人,好转175人。

  3月5日,华西医院重症救治医疗队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5人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实现华西—武汉同质管理

  时间回到1月25日,华西医院内科党总支书记、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党支部书记、博士生导师罗凤鸣接到指派,带领第一批24名医护人员紧急驰援武汉。

  一到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眼前的景象让人揪心:医院床位爆满,疑似病患、发热病患和家属混杂一起,缺少防护物资的医护人员超负荷工作。

  “当务之急是要严防院感。”1月28日,在认真调研了医院救治现状后,医疗队商讨出必须马上实施的三大行动:“严防院感,把该院医务人员,工作人员全部筛查,区分清洁区和污染区;重新规划收治病人,轻中重症病人按楼层和房间分级治疗;尽量做到医护人员零感染,对病人的药物进行一定调整。”

  医疗队临时党支部定期举行“特殊组织生活会”,会上,队员们提出问题、总结经验,与本部专家远程会诊,会后,又对诊治流程进行不断的调整。在这样的机制下,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逐步进入正轨。

  一个个难关的攻破,凝聚着华西人的智慧。

  2月2日,罗凤鸣牵头撰写了《四川医疗队—协和武汉红十字医院病人诊治流程(试行)》,对不同病房、不同分层患者的分类处理及诊治流程给出科学建议,为后续疫情防控和病患诊治提供了参考。

  病人过多,医院供氧难——这是所有援汉医疗队所面临的问题。华西医院收到相关信息后,特意征召了一名医学工程师随第三批医疗队出征。后在增加供氧设备的同时,还改装了供氧管道,解决了供氧难的问题。

  “救治条件需要因地制宜,如果没有条件,我们就来创造条件。”

  医疗队还成立了“华西-武大新冠肺炎重症救治中心”,按照华西医院的科室管理模式和制度对科室的医疗、护理实现与本部同质管理。团队还依托学科联盟建立的远程信息平台,在华西医疗队接管的武大人民医院四个病区之间,武大人民医院与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之间、武汉市与湖北省其他城市之间以及武汉市与华西医院本部之间实现常态化危重患者远程多学科病例讨论(MDT)。

  任务就是从死神手里“抢人”

  “16病区有名47岁的新冠肺炎男性患者,2月9日入院后,病情持续加重,需实施气管插管,进行有创呼吸机治疗。我们没有重症医学科医生和收治气管插管患者的条件。”2月20日中午,国家卫健委专家组的成员、华西医院第三批支援武汉医疗队队长、重症医学科主任康焰在武大人民医院工作群里看到这样一条信息。他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回复:“我们23病区可以接收”。

  16病区与23病区虽然在同一栋楼里,但一个在7楼,一个在14楼,一般转运时间大概要15分钟。这段路,对于转运小组和患者来说,是一道“生死线”,因为患者随时会出现氧合下降、心跳骤停的情况。

  虽然挑选最有救治经验的医生护士、备齐了所有可能需要的抢救药物和器材,并进行了转运预演。然而,他们到达后发现,患者氧饱和度不足50%,随时有心跳骤停的可能。康焰当机立断,要求实施快速顺序诱导插管,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再转病区。在两名队员的协助下,医生从给药到气管插管一气呵成,仅用60秒就完成气管插管。

  患者情况逐渐稳定下来,转运小组又用了近20分钟时间,才穿过这条“生死线”,成功完成转运。

  “华西医疗队的定位是收治重症病人,把重症患者送出重症区,也就控制了整体死亡率。”考虑到重症患者多是老年人,医疗队特意挑选了来自老年医学科、肾内科、心内科的医生。新冠病毒攻击心脏、肝、肾等器官时,多学科团队合作,总能找到最好的应对方法。

  为积极改善医疗硬件条件,医疗队从后方紧急调配包括ECMO等设备53台,指导增建负压病房、供氧系统等硬件设施,几乎将重症医学科整体搬迁到了受援医院。

  因支援医院恢复正常接诊,华西医院的第一批、第四批医疗队已离开了武汉。“战斗还在持续!”康焰表示,现在还有不少重症病人,驻守在省人民医院东院区的重症医疗队员们一定会坚持到最后一个病人出院。(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卫华 通讯员 晏会)

责任编辑:李欢
  • 湖北省文明网站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鄂ICP备1802521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6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