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悦享阅读 全民书香

A-   A+
发表时间:2024年04月24日    来源:湖北文明网

阅读提要

2024年4月23日,是第29个世界读书日,我省各地组织了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荆楚大地“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氛围正浓。

187个农家书屋充实农民“精神粮仓”

春风拂面,花香四溢,正是读书好时节。2024年4月23日是第29个世界读书日。在通山,坐落在各个乡村的农家书屋散发出氤氲书香,令人流连忘返。

农家书屋,是精神文明建设在乡村基层的“重要平台”,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加油站”。走进通山县厦铺镇双河村农家书屋,书屋宽敞明亮、干净整洁,一排排书橱整齐划一,一册册图书陈列有序,村民们三三两两围在桌前细细品读自己喜欢的书籍。书架上整齐地摆放着各类书籍,内容涉及党史、农技、文学、科教、少儿等多个门类。

4月15日一大早,该村村民徐维灯带着“问题”来到村委会农家书屋寻找“答案”。他的鱼塘养殖规模达到了40亩,现在正是鱼苗投放的黄金期。

徐维灯是书屋的“常客”,经常带着孩子来书屋享受读书时光,“自从建了这个书屋,孩子读书特别方便,我们家人也能跟着一起多读读书。” 徐维灯说,“在农村,家门口一样能享受到‘诗和远方’。”

在南林桥镇石门村的农家书屋,书架上分门别类地摆放着上万册图书。匆忙吃过午饭,种植大户夏宗佑忙里偷闲来到书屋翻看起一本蔬果病虫害防治的书。“4月份是葡萄病虫害易发期,需要进行防治,现在种葡萄,技术是关键。”到农家书屋阅读,或者借了书带回葡萄基地看,已经成了夏宗佑平日里的习惯。在这里,村民们认真选书、看书的美好瞬间成了乡村一道风景。

乡村相对于城市而言,公共文化服务较为薄弱,是推进全民阅读的“短板”。近年来,通山大力推动乡村阅读,在农村建设村民触手可及的农家书屋,不断提升阅读对农民的吸引力,以阅读启智,助力乡村振兴。该县每年都投入资金,为各村农家书屋补充更新图书报刊和建设农家书屋示范点。让农家书屋“活起来”,农民的“精神粮仓”富起来。截至目前,通山县共有187个农家书屋,187个行政村全覆盖,总藏书量42万余册,数字农家书屋注册人数近6万人。

(选自 湖北日报客户端通山频道 作者 程思 龙行善 王贤波)

市图书馆年均外借量超15.44万册次

原木色书架上摆满文学名著,配以暖白色氛围灯,市民读者或侧坐在沙发区,悠闲度过一整个下午;或亲子阅读,在故事里感受童真艺趣。这一幕,发生在仙桃市图书馆。

连日来,仙桃市图书馆迎来新一轮借阅高峰。上至耄耋老者,下到学前幼童,无不徜徉书海,静享墨香。“场馆升级改造后,新增设绘本馆等场馆,同步引进RFID技术图书管理模式,开通自助借还、自助办证、通借通还等服务,借阅效率大幅跃升。”市图书馆馆长卢胜勇介绍。

作为城市阅读服务的公共空间,仙桃市图书馆在选书上颇为用心。近24万册藏书涵盖社会科学、人文研究以及艺术相关领域读物,老少咸宜。

“高品质的共享阅读活动,孩子十分受益。”陪同孩子参加图书馆绘本阅读活动2年来,市民朱丽几乎没落下一场亲子绘本共读活动。

从“门可罗雀”到“一座难求”,仙桃市图书馆蹚出一条“逆袭路”。

从重藏轻用,到藏以致用,再到资源共享,仙桃市图书馆引领读者延伸阅读方式,把触角伸向基层社区、美丽乡村,为读者提供多元风格的沉浸式阅读体验,点燃读书热情。

“虽然岁数大了,但是我不想落伍。”家住何李社区的周方斌尽管已年过80岁,依然坚持每周至少2次“泡馆”,在阅读中获取新知、开阔视野。

瞄准从“读书”到“读屏”的改变,市图书馆还借助数字化打通书籍之间的“链接”,融合多重形态视听内容构筑“阅读+”模式,让“万卷书”触手可及。据统计,持证读者达到2.4万人,年均流通32万人次,年均文献外借量达15.44万册次,增幅近50%。

(选自 湖北日报客户端仙桃频道 作者 张曼 张美文)

75岁“学霸爷爷”石从桂:

“读书是实现

人生价值最好的阶梯”

在宜昌市猇亭区,有一位醉心读书的75岁“学霸爷爷”,他叫石从桂,年轻时便博览群书。如今虽已年迈,依然精神矍铄,坚持学习,真正做到了终身学习。

4月21日一大早,在猇亭区桐岭社区,石从桂已经在小院里悠闲地读起报纸来。

读报只是石从桂繁忙学习日程中的一个小项目,他每天早晨六点起床,洗漱、早饭过后,就开启了学习的一天。上午读报,摘抄、读名著;下午种花,研究猇亭三国历史;晚上看完新闻联播后,还要再读一遍猇亭当天的新闻,一天时间被他安排得满满当当。

上世纪四十年代末,石从桂出生于猇亭的一个贫苦农家。解放后,石从桂家所在的生产队有200多人,全年总收入仅3万元。

到了念书的年龄,石从桂因为家里穷,买不起作业本。放学后,其他孩子都在玩,石从桂从街上捡来卷烟盒、废纸,装订在一起,拿到课堂上做笔记,演算算术。

“长大了要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这个念头一直支撑我努力学习。”石从桂说。

在这样极端艰苦的环境下,他度过了难忘的小学生涯。毕业后,他进入枝江白洋中学念初中,“每个月只有2块钱的生活费,在学校都是自己带米做饭,每周回家一次。为了省钱,完全靠一双脚步行,从宜昌猇亭往返枝江白洋”。

作为一名老党员,石从桂数十年如一日,对自己严格要求,学习自律、生活规律。

这一切,得益于当年的军旅生涯。1968年,石从桂报名参军,被分配到甘肃酒泉某部队。他被上级领导安排到宣传队,除了日常的文书工作,就是教新兵识字。日常的军事训练过后,他仍然抽出时间学习。

1975年,石从桂响应国家三线建设从部队转业回到家乡猇亭。他省吃俭用,买来各种参考书,并报考了一所大学。经过几年坚持不懈的学习,石从桂终于拿到梦寐以求的大学结业证书。

石从桂说,学习没有捷径,也没有纷繁的招式,唯有专心致志。

石从桂把自家二楼的房间当作书房,打造了一个大书柜,储存《中国通史》《唐诗宋词鉴赏》《二战全史》《日本帝国的兴亡》等500余册各类图书。

这样的学习已经坚持了超过50年,石从桂非但不觉得枯燥,反而乐此不疲。“学习给我带来快乐。”石从桂说,再过5年,他就要80岁了,自己的计划清单满满:完成猇亭地方志的挖掘工作;整理三国民俗故事;读完《季羡林散文集》《苏东坡传》……

“不论年龄大小,一定要努力去实现目标和梦想,这样人生才有价值。而读书,就是实现人生价值最好的阶梯。”石从桂说。

(选自 湖北日报客户端猇亭频道 作者 张泽牧 肖张薇)

责任编辑:王炯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027-87238963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鄂ICP备1802521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607号

湖北:悦享阅读 全民书香

发表时间:2024-04-24 来源:湖北文明网

阅读提要

2024年4月23日,是第29个世界读书日,我省各地组织了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荆楚大地“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氛围正浓。

187个农家书屋充实农民“精神粮仓”

春风拂面,花香四溢,正是读书好时节。2024年4月23日是第29个世界读书日。在通山,坐落在各个乡村的农家书屋散发出氤氲书香,令人流连忘返。

农家书屋,是精神文明建设在乡村基层的“重要平台”,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加油站”。走进通山县厦铺镇双河村农家书屋,书屋宽敞明亮、干净整洁,一排排书橱整齐划一,一册册图书陈列有序,村民们三三两两围在桌前细细品读自己喜欢的书籍。书架上整齐地摆放着各类书籍,内容涉及党史、农技、文学、科教、少儿等多个门类。

4月15日一大早,该村村民徐维灯带着“问题”来到村委会农家书屋寻找“答案”。他的鱼塘养殖规模达到了40亩,现在正是鱼苗投放的黄金期。

徐维灯是书屋的“常客”,经常带着孩子来书屋享受读书时光,“自从建了这个书屋,孩子读书特别方便,我们家人也能跟着一起多读读书。” 徐维灯说,“在农村,家门口一样能享受到‘诗和远方’。”

在南林桥镇石门村的农家书屋,书架上分门别类地摆放着上万册图书。匆忙吃过午饭,种植大户夏宗佑忙里偷闲来到书屋翻看起一本蔬果病虫害防治的书。“4月份是葡萄病虫害易发期,需要进行防治,现在种葡萄,技术是关键。”到农家书屋阅读,或者借了书带回葡萄基地看,已经成了夏宗佑平日里的习惯。在这里,村民们认真选书、看书的美好瞬间成了乡村一道风景。

乡村相对于城市而言,公共文化服务较为薄弱,是推进全民阅读的“短板”。近年来,通山大力推动乡村阅读,在农村建设村民触手可及的农家书屋,不断提升阅读对农民的吸引力,以阅读启智,助力乡村振兴。该县每年都投入资金,为各村农家书屋补充更新图书报刊和建设农家书屋示范点。让农家书屋“活起来”,农民的“精神粮仓”富起来。截至目前,通山县共有187个农家书屋,187个行政村全覆盖,总藏书量42万余册,数字农家书屋注册人数近6万人。

(选自 湖北日报客户端通山频道 作者 程思 龙行善 王贤波)

市图书馆年均外借量超15.44万册次

原木色书架上摆满文学名著,配以暖白色氛围灯,市民读者或侧坐在沙发区,悠闲度过一整个下午;或亲子阅读,在故事里感受童真艺趣。这一幕,发生在仙桃市图书馆。

连日来,仙桃市图书馆迎来新一轮借阅高峰。上至耄耋老者,下到学前幼童,无不徜徉书海,静享墨香。“场馆升级改造后,新增设绘本馆等场馆,同步引进RFID技术图书管理模式,开通自助借还、自助办证、通借通还等服务,借阅效率大幅跃升。”市图书馆馆长卢胜勇介绍。

作为城市阅读服务的公共空间,仙桃市图书馆在选书上颇为用心。近24万册藏书涵盖社会科学、人文研究以及艺术相关领域读物,老少咸宜。

“高品质的共享阅读活动,孩子十分受益。”陪同孩子参加图书馆绘本阅读活动2年来,市民朱丽几乎没落下一场亲子绘本共读活动。

从“门可罗雀”到“一座难求”,仙桃市图书馆蹚出一条“逆袭路”。

从重藏轻用,到藏以致用,再到资源共享,仙桃市图书馆引领读者延伸阅读方式,把触角伸向基层社区、美丽乡村,为读者提供多元风格的沉浸式阅读体验,点燃读书热情。

“虽然岁数大了,但是我不想落伍。”家住何李社区的周方斌尽管已年过80岁,依然坚持每周至少2次“泡馆”,在阅读中获取新知、开阔视野。

瞄准从“读书”到“读屏”的改变,市图书馆还借助数字化打通书籍之间的“链接”,融合多重形态视听内容构筑“阅读+”模式,让“万卷书”触手可及。据统计,持证读者达到2.4万人,年均流通32万人次,年均文献外借量达15.44万册次,增幅近50%。

(选自 湖北日报客户端仙桃频道 作者 张曼 张美文)

75岁“学霸爷爷”石从桂:

“读书是实现

人生价值最好的阶梯”

在宜昌市猇亭区,有一位醉心读书的75岁“学霸爷爷”,他叫石从桂,年轻时便博览群书。如今虽已年迈,依然精神矍铄,坚持学习,真正做到了终身学习。

4月21日一大早,在猇亭区桐岭社区,石从桂已经在小院里悠闲地读起报纸来。

读报只是石从桂繁忙学习日程中的一个小项目,他每天早晨六点起床,洗漱、早饭过后,就开启了学习的一天。上午读报,摘抄、读名著;下午种花,研究猇亭三国历史;晚上看完新闻联播后,还要再读一遍猇亭当天的新闻,一天时间被他安排得满满当当。

上世纪四十年代末,石从桂出生于猇亭的一个贫苦农家。解放后,石从桂家所在的生产队有200多人,全年总收入仅3万元。

到了念书的年龄,石从桂因为家里穷,买不起作业本。放学后,其他孩子都在玩,石从桂从街上捡来卷烟盒、废纸,装订在一起,拿到课堂上做笔记,演算算术。

“长大了要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这个念头一直支撑我努力学习。”石从桂说。

在这样极端艰苦的环境下,他度过了难忘的小学生涯。毕业后,他进入枝江白洋中学念初中,“每个月只有2块钱的生活费,在学校都是自己带米做饭,每周回家一次。为了省钱,完全靠一双脚步行,从宜昌猇亭往返枝江白洋”。

作为一名老党员,石从桂数十年如一日,对自己严格要求,学习自律、生活规律。

这一切,得益于当年的军旅生涯。1968年,石从桂报名参军,被分配到甘肃酒泉某部队。他被上级领导安排到宣传队,除了日常的文书工作,就是教新兵识字。日常的军事训练过后,他仍然抽出时间学习。

1975年,石从桂响应国家三线建设从部队转业回到家乡猇亭。他省吃俭用,买来各种参考书,并报考了一所大学。经过几年坚持不懈的学习,石从桂终于拿到梦寐以求的大学结业证书。

石从桂说,学习没有捷径,也没有纷繁的招式,唯有专心致志。

石从桂把自家二楼的房间当作书房,打造了一个大书柜,储存《中国通史》《唐诗宋词鉴赏》《二战全史》《日本帝国的兴亡》等500余册各类图书。

这样的学习已经坚持了超过50年,石从桂非但不觉得枯燥,反而乐此不疲。“学习给我带来快乐。”石从桂说,再过5年,他就要80岁了,自己的计划清单满满:完成猇亭地方志的挖掘工作;整理三国民俗故事;读完《季羡林散文集》《苏东坡传》……

“不论年龄大小,一定要努力去实现目标和梦想,这样人生才有价值。而读书,就是实现人生价值最好的阶梯。”石从桂说。

(选自 湖北日报客户端猇亭频道 作者 张泽牧 肖张薇)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