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延续的灵魂。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孕育于湖北这片红色热土,是党和国家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化大别山精神的理论研究与时代阐释,11月20日,由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联合省委党史研究室、省社科联、省社科院联合举办的“弘扬大别山精神”理论研讨会在湖北红安干部学院召开。来自鄂豫皖三省的专家学者围绕大别山精神的文本一致性表述、丰富内涵、时代价值、弘扬路径等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并就如何以弘扬大别山精神赋能湖北支点建设、如何将大别山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动能等问题提出了意见建议。现编发部分发言摘要。
为大别山精神的内化转化提供学理支撑
丁俊萍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湖北省大别山精神研究会会长
大别山精神是大别山地区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用鲜血和生命铸造的伟大革命精神,也是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大别山和大别山精神予以高度评价,充分肯定“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是我们党的重要建党基地,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等都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强调“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别山精神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深化大别山精神研究阐释、做好大别山精神内化转化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也极大推动了大别山精神的学习研究和宣传阐释工作。
近年来,大别山精神研究已经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内容涉及大别山精神的内涵、形成、践行、时代价值等多个方面,但也存在诸多有待进一步深化研究的空间。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关于大别山精神内涵的统一表述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关于大别山精神的内涵表述存在着一种精神多方各表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别山精神的学习研究和宣传阐释。2023年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牵头,来自湖北、河南、安徽三省的党史部门和党校、干部学院、高校、革命纪念馆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经过多次研讨,已经就“大别山精神”内涵的文本表述达成共识,这就是“坚守信念、紧跟党走,顾全大局、团结奋斗,勇当前锋、不胜不休”。这一表述体现了政治引领、基于史实、突出特色、融入时代、凝练易懂的基本精神,与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相契合,且具有鲜明的大别山特色,因而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地区、部门和专家学者的认同、采用和宣传。但毋庸讳言,仍有部分单位和学者采用多年前概括的、且一直以来并未得到广泛认同的其他表述。这种状况显然不利于大别山精神的学习研究、宣传阐释,进而影响着大别山精神的内化、外化工作,必须加以重视和改进。我们应当按照鄂豫皖三省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已经形成的共识,深入研究、科学阐释、广泛宣传大别山精神,为做好大别山精神内化转化工作提供有力的学理支撑。
加快推进大别山精神文本一致表述
何光耀 湖北省政协文史委副主任、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
近年来,经过鄂豫皖三省党史和文献部门、党校干部学院、有关高校专家学者合力推动,初步形成了“坚守信念、紧跟党走,顾全大局、团结奋斗,勇当前锋、不胜不休”文本表述。但在社会层面,鄂豫皖三省对于大别山精神如何精准体现大别山革命历史在中国革命全局中的格局定位、大别山精神的文化气质、大别山精神的时代呼应等方面仍有差异。
一是“胸怀全局”与“顾全大局”表述。个人认为,“胸怀全局”较之“顾全大局”,格局更大,更为主动。但从大别山革命斗争历史来看,大别山是中国革命历史的“局部”而非“头部”,“胸怀全局”更多地体现在党中央、毛泽东同志对全局的领导和擘画上;“顾全大局”恰恰体现了大别山党、军队和人民听党指挥维护中央、服从大局牺牲小我的政治格局。从大别山革命历史来看正是如此,红二十五军北上以及迎接党中央奠基陕北,八路军新四军中原军区部队十个月战略坚持和中原突围,鄂东独立第二旅在成功突围之后又奉命重返大别山坚持斗争以致“一个旅几乎打光”,都是顾全大局的历史呈现。因此,“顾全大局”比“胸怀全局”更为贴切。
二是“团结奋进”和“团结奋斗”表述。虽然仅一字之别,但意义差距很大。一者语境不同,“奋进”体现为行为状态,“奋斗”体现为精神状态;二者“团结奋斗”更有历史内涵,是从大别山诞生的红四方面军训词(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中的重要表述。三者“团结奋斗”是新时代的主题,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因此,采用“团结奋斗”较之“团结奋进”更为科学。
三是关于“不胜不休”的表述。不胜不休是大别山地区人民在千年历史中淬炼出的独特地域文化,其核心体现在坚韧执着的意志、一往无前的气概。在大别山革命斗争历史中,工农革命军第七军领导人为表达革命到底的信念和决心,曾共同盟誓“同甘共苦,不胜不休”。1934年11月,红四方面军发布军训词,又将“不胜不休”写入其中。将“不胜不休”写入大别山精神文本,既能体现革命文化与历史文化的融合,又能彰显大别山精神的文化气质。
结合支点建设的时代命题弘扬大别山精神
袁北星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
大别山精神根植中华文化土壤、浸润荆楚文化养分,赓续红色血脉,生动彰显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大别山精神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大别山“28年红旗不倒”的历史见证,也是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的重要精神支柱。湖北作为大别山精神的重要孕育之地,有必要、有条件、有责任、有能力进一步结合支点建设的时代命题,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
深化学理研究。深挖精神本源,把握大别山精神形成、丰富和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要深入研究大别山精神的精髓要义和实践要求,准确把握大别山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建议实施新时代大别山精神研究阐释工程,从开展学术溯源、优化学科布局、推动成果转化、培育高端人才等方面制定措施,推出学理精品。
打造育人平台。弘扬大别山精神,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从青年抓起。建议把大别山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造大思政课。通过学校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建设等渠道,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等育人平台,引领青年群体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融入制度安排。精神品格的养成、思想观念的培育,也是社会生活实践的变革与创造。弘扬大别山精神,就要传承赓续革命先辈革故鼎新、勇当前锋的精神,坚决冲破一切妨碍和束缚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体制弊端。建议把大别山精神的重要思想元素纳入湖北“十五五”制度设计,用制度规范激励和精神文化浸润引领全省人民增强行动自觉。
深刻把握大别山精神的形成进路
王晓琴 湖北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副校(院)长、湖北红安干部学院(湖北组织干部学院)院长
大别山精神根植于大别山28年浴血奋斗的历史,其形成历经孕育、成形、发展及成熟四个阶段。
大别山精神孕育于党的创建和大革命时期。这个时期,马克思主义在大别山广泛传播,为大别山精神的孕育奠定了思想基础,唤起了大别山人民群众思想认识上的觉醒;中国共产党各级组织在大别山普遍建立,奠定了大别山精神孕育的组织基础和政治底色;大别山农民运动蓬勃开展,为大别山精神的孕育筑牢了实践基础。这里“孕育”的本质要义是工农群众“群体革命意识”的觉醒、理想信念的建立,标志是党的组织及其领导的工农运动的大发展。
大别山精神成形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一时期,大别山相继爆发黄麻起义、商南起义、六霍起义等武装起义,伴随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的接力奋斗,伴随鄂豫皖苏区的创建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在大别山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政权建设过程中,日益彰显出坚守信念、对党忠诚、勇担使命等政治品格。这里“成形”的本质要义是理想信念的内化和初心使命的践行,标志是新型革命军队、红色政权的建立及巩固。
大别山精神发展于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这一时期,大别山形成了豫南的竹沟、鄂东的七里坪和鄂中的汤池三个战略支撑点,随着鄂豫边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创建、鄂豫边区统一党的领导、新四军第五师不断发展壮大,中国共产党人在大别山孤悬敌后的持久斗争中,团结军民群众,将大别山精神的内涵拓展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精神层面。这里“发展”的本质含义是革命价值认识的拓展和优良政治品格的淬炼,标志是新四军第五师和鄂豫边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创建及发展。
大别山精神成熟于解放战争时期。这一时期,随着中原突围揭开解放战争的序幕,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推动全国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变为战略进攻,中国共产党人顾全大局、勇当前锋、不胜不休的精神特质日益突出。这里“成熟”的本质要义是对革命事业全局的牺牲、奉献和成就,其标志是中原突围的胜利与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成功。
进一步加强对大别山精神的史料研究
刘红运 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党的建设教研部主任、教授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大别山革命斗争历史引起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专家学者在史料的征集、整理、研究、宣传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出版了一大批专题资料和通史、专门史著作,为大别山精神的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
大别山精神的史料大致有四个方面。一是综合文献资料。较有影响的是《鄂豫皖苏区革命历史文件汇编》《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另有《湖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河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安徽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乙种本等。二是革命回忆录。董必武、邓小平、刘伯承、李先念、徐向前等老一辈革命家和众多革命前辈生前出版的诸多革命回忆录,成为大别山精神研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三是人物传记和传略。主要有董必武、陈潭秋、邓小平、李先念、刘伯承、徐向前等个人传记,以及《红安两百将军传》《中国人民解放军新县籍将军传》《六安将军传》等群体传略。四是通史和专门史。有《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史》《鄂东现代革命史》《豫南革命史》《皖西革命史》等。大别山人民军队通史有《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战史》等。大别山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门史有《中原突围史》《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史》《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财经史》等。聚焦大别山精神的研究,包括《彪炳史册的大别山精神》《大别山精神研究》等。
综观大别山精神的史料研究有几个特点。一是涉及地域广。大别山革命老区涵盖三省,各地均有文献资料,汇总起来数量相当可观,内容十分丰富。二是时间跨度长。28年红旗不倒的大别山革命史使得无论是通史还是专门史都是红色精神中历时几乎最长的。三是革命人物多。从大别山区走出了300多位开国将领,还有曾在那里战斗过的老一辈革命家。因此,革命回忆录和人物传记传略并不少见。同时也要看到,大别山精神研究成果相较于其他精神的研究还有较大空间。
红安精神从属于大别山精神的范畴
李良明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
在气势恢宏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长河中,存有一组特殊关系的革命精神形态,即红安精神与大别山精神。红安精神于2004年正式提出,并形成了“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文本表述。近年来,鄂豫皖三省党史部门、相关干部学院和高校专家经多轮碰撞交流、吸收提升,凝练了“坚守信念、紧跟党走,顾全大局、团结奋斗,勇当前锋、不胜不休”的内涵表述,是大别山精神研究取得的重大突破性进展。
从两者关系来看,红安精神从属于大别山精神的范畴,是坚持“两个结合”的精神产物,是民主革命时期大别山精神在红安及其周围地区的具体表现。
红安及周边地区涌现的重要党史人物,如董必武、陈潭秋、恽代英、林育南等在建党伟大实践中为大别山地区播下革命火种,成为了铸就大别山精神的核心人物。董必武、陈潭秋1920年3月以“朴诚勇毅”为校训,创立武汉中学,大别山区的革命烈火由董必武、陈潭秋等培养的革命学生点燃,并从武汉首先辐射到红安及周边地区,成为大别山精神的源头活水。
红安及其周边地区共产党人在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苏区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开创性、奠基性贡献。大革命时期,王鉴、王秀松、吴焕先等在黄安(现红安)及周边地区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运动,为创建工农红军、开辟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大革命失败后,潘忠汝、符向一、刘镇一、吴光浩等共产党人领导了“黄麻起义”,打响了大别山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将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政权建设三者紧密结合并取得成功的一次伟大尝试,标志着大别山地区共产党人开始走上“工农武装割据”的特色革命道路。
红安精神的内涵与大别山精神内涵的核心要素有同质性,在诠释整体的大别山精神时具有原生态的不可替代性。“朴诚勇毅”是董必武朴诚传家的家风,是大别山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新中国成立之后,董必武又加上了“干革命”三个字,使其内蕴了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不胜不休”是工农革命军第七军几位领导人的誓词,体现了大别山地区传统文化中楚国先民抗争传统和“不服周”的精神,后被写进了红四方面军的训词:“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这是对大别山地区共产党人一往无前的意志和信念的集中表达。
从革命斗争的时空视野把握大别山精神
李福珍 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
巍巍大别山屹立于华中地区,横亘于江淮之间,与井冈山和太行山一起,构筑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斗争的三座奇峰、不朽之巨山。大别山精神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智慧和强大的精神力量,它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和斗争精神,为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准确理解大别山精神,必须从大别山革命斗争更为宏阔的时空视野中去深刻把握。
大别山精神的空间视野,是大别山精神赖以形成发展的大别山革命斗争的地理空间、战略空间的总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28年的斗争岁月中,大别山以其控扼中原、“得中独厚”的地理区位,成为近代以来“南北交会中心”、区域战略前锋的革命方位,成为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革命力量、坚持和发展革命战争、最后夺取革命斗争胜利的重要战场,在20世纪上半叶国共进行的残酷战争博弈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价值。
大别山精神的时间视野是大别山纵贯28年红旗不倒、22年武装斗争不断、21年根据地活动不停的历时性、发展性和持久性,是大别山重要地理区位、独特革命方位和无可替代的战略地位等客观因素造就,更是大别山人民28年革命斗争不屈的抗争性、血战到底的彻底性、无私无畏的奉献性的反映,标识着大别山精神磅礴、深邃的无穷伟力。
大别山精神涵盖的时间跨度大,兼具伟大建党精神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本质核心、不断丰富发展的共产党人时代精神内涵。大别山地区虽非党中央机关所在地,却始终处于拱卫中央、服务全局的地位,具有鲜明的地方革命斗争特点和大别山文化特色,是中国革命斗争区域发展规律的典型代表,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区域革命精神形态的重要代表。
大别山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支脉
田青刚 信阳师范大学大别山精神研究院院长、教授
大别山精神是大别山革命斗争时期孕育形成的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实践的成果。大别山辉煌的革命历史、日益壮大并不断输出的革命队伍和极富张力、韧性的精神特质,奠定了大别山精神的重要历史地位。
大别山精神的孕育过程与伟大建党精神的孕育过程是同步进行的,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支脉。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是我们党的重要建党基地。董必武、陈潭秋等一批革命先驱,参与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活动,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创造者和大别山建党基地的重要奠基者。他们的建党实践,既是伟大建党精神历史基础的组成部分,也是大别山精神孕育形成的历史起点。
大别山精神为诸多革命精神提供了重要滋养,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别山建党基地为中国革命输出了一批又一批革命精英,大别山精神元素通过从大别山走出的革命者群体得到传承弘扬,为诸多革命精神提供了滋养、注入了活力。作为大别山革命者群体代表的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是大别山精神的重要创造者,以其为基础改编组成的八路军、新四军在苏区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等的形成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大别山精神所蕴含的崇高理想信念、顾全大局意识、深沉人民情怀、优良斗争作风等在大别山革命群体、英雄模范的革命实践和重大革命历史活动中得到突出体现,是大别山革命者的精神支柱和“28年红旗不倒”、夺取革命胜利的动力源泉。
大别山精神与伟大建党精神具有内在统一性
江明 黄冈市史志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开篇,“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是贯穿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一条红线,集中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优良作风和伟大品格。大别山精神形成于我们党的重要建党基地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是伟大建党精神在大别山地区的延伸和呈现,是中国共产党精神之源的具体形态和生动诠释。
伟大建党精神为大别山精神提供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理论支撑,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历史支撑,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实践支撑,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价值支撑,是大别山区革命斗争淬炼而成的大别山精神的源头活水。大别山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在大别山区坚守信念、紧跟党走的具象化表达,顾全大局、团结奋斗的实践化运用,勇当前锋、不胜不休的地域化呈现,使伟大建党精神得以在广阔时空中更加丰满、具体和生动。
大别山精神与伟大建党精神虽然诞生于不同的历史阶段和具体环境,但都秉持和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最核心、最本质的内在统一精神特质,使他们能够超越时空而历久弥新。这一独特鲜明的时空标识,深刻揭示了大别山精神与伟大建党精神在“两个结合”上的高度统一性、灵魂支柱上的高度统一性、政治品格上的高度统一性、价值追求上的高度统一性、基因传承上的高度统一性。
当前,湖北正处在聚势突破、整体提升的关键时期,多年积累的区位交通、科技创新、现代产业等比较优势加快转化为发展胜势,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深刻把握大别山精神与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在统一性,自觉将其转化为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的实践力量,转化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强大动能,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一代人、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
以精神伟力提振支点建设内生动能
沈建波 湖北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党史党建教研部副教授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锚定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目标,“十五五”规划勾勒中国发展新蓝图,为中国未来五年发展明确方向。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时强调,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深刻把握大别山精神的丰富内涵,传承弘扬好大别山精神,以精神伟力提振支点建设内生动能。
坚定信念把向。28年红旗不倒,源于对信仰的坚守。锚定支点定位、聚力支点建设,要对标对表、突出重点、有力有序推进各项改革,确保支点建设不偏航。
顾全大局蓄势。刘邓千里跃进,以局部牺牲换全国胜势。当下,可通过消费税下划、转移支付“资金随项目走”,引导人口、土地、资金向支点城市、枢纽港口、战略腹地有序集聚,重塑“全国一盘棋”的央地协同新动力源。
团结奋斗托底。昔日“村村是军营”,今朝政府、企业、群众同题共答。推行租购并举、多主体供给,以人定房、轻资产运营,让新市民“长租即长住”,共绘安居同心圆,筑牢支点的幸福底色。
勇当前锋闯关。面向集成电路、商业航天、量子信息、生物制造等硬核赛道,依托大别山风光电资源,建设零碳智算产业园、低空经济示范区,推动四链融合,让红色土地长出绿色算力,为支点插上冲天翼。
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致力于人类和平发展的崇高事业,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大别山精神穿越时空,如同一曲穿越时空的赞歌,在亿万人民心中激荡起层层涟漪,必将永远激励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文字整理/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周磊 通讯员 贺宗凯)
发表时间:2025-11-26 来源:湖北日报
编者按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延续的灵魂。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孕育于湖北这片红色热土,是党和国家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化大别山精神的理论研究与时代阐释,11月20日,由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联合省委党史研究室、省社科联、省社科院联合举办的“弘扬大别山精神”理论研讨会在湖北红安干部学院召开。来自鄂豫皖三省的专家学者围绕大别山精神的文本一致性表述、丰富内涵、时代价值、弘扬路径等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并就如何以弘扬大别山精神赋能湖北支点建设、如何将大别山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动能等问题提出了意见建议。现编发部分发言摘要。
为大别山精神的内化转化提供学理支撑
丁俊萍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湖北省大别山精神研究会会长
大别山精神是大别山地区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用鲜血和生命铸造的伟大革命精神,也是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大别山和大别山精神予以高度评价,充分肯定“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是我们党的重要建党基地,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等都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强调“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别山精神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深化大别山精神研究阐释、做好大别山精神内化转化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也极大推动了大别山精神的学习研究和宣传阐释工作。
近年来,大别山精神研究已经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内容涉及大别山精神的内涵、形成、践行、时代价值等多个方面,但也存在诸多有待进一步深化研究的空间。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关于大别山精神内涵的统一表述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关于大别山精神的内涵表述存在着一种精神多方各表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别山精神的学习研究和宣传阐释。2023年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牵头,来自湖北、河南、安徽三省的党史部门和党校、干部学院、高校、革命纪念馆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经过多次研讨,已经就“大别山精神”内涵的文本表述达成共识,这就是“坚守信念、紧跟党走,顾全大局、团结奋斗,勇当前锋、不胜不休”。这一表述体现了政治引领、基于史实、突出特色、融入时代、凝练易懂的基本精神,与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相契合,且具有鲜明的大别山特色,因而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地区、部门和专家学者的认同、采用和宣传。但毋庸讳言,仍有部分单位和学者采用多年前概括的、且一直以来并未得到广泛认同的其他表述。这种状况显然不利于大别山精神的学习研究、宣传阐释,进而影响着大别山精神的内化、外化工作,必须加以重视和改进。我们应当按照鄂豫皖三省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已经形成的共识,深入研究、科学阐释、广泛宣传大别山精神,为做好大别山精神内化转化工作提供有力的学理支撑。
加快推进大别山精神文本一致表述
何光耀 湖北省政协文史委副主任、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
近年来,经过鄂豫皖三省党史和文献部门、党校干部学院、有关高校专家学者合力推动,初步形成了“坚守信念、紧跟党走,顾全大局、团结奋斗,勇当前锋、不胜不休”文本表述。但在社会层面,鄂豫皖三省对于大别山精神如何精准体现大别山革命历史在中国革命全局中的格局定位、大别山精神的文化气质、大别山精神的时代呼应等方面仍有差异。
一是“胸怀全局”与“顾全大局”表述。个人认为,“胸怀全局”较之“顾全大局”,格局更大,更为主动。但从大别山革命斗争历史来看,大别山是中国革命历史的“局部”而非“头部”,“胸怀全局”更多地体现在党中央、毛泽东同志对全局的领导和擘画上;“顾全大局”恰恰体现了大别山党、军队和人民听党指挥维护中央、服从大局牺牲小我的政治格局。从大别山革命历史来看正是如此,红二十五军北上以及迎接党中央奠基陕北,八路军新四军中原军区部队十个月战略坚持和中原突围,鄂东独立第二旅在成功突围之后又奉命重返大别山坚持斗争以致“一个旅几乎打光”,都是顾全大局的历史呈现。因此,“顾全大局”比“胸怀全局”更为贴切。
二是“团结奋进”和“团结奋斗”表述。虽然仅一字之别,但意义差距很大。一者语境不同,“奋进”体现为行为状态,“奋斗”体现为精神状态;二者“团结奋斗”更有历史内涵,是从大别山诞生的红四方面军训词(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中的重要表述。三者“团结奋斗”是新时代的主题,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因此,采用“团结奋斗”较之“团结奋进”更为科学。
三是关于“不胜不休”的表述。不胜不休是大别山地区人民在千年历史中淬炼出的独特地域文化,其核心体现在坚韧执着的意志、一往无前的气概。在大别山革命斗争历史中,工农革命军第七军领导人为表达革命到底的信念和决心,曾共同盟誓“同甘共苦,不胜不休”。1934年11月,红四方面军发布军训词,又将“不胜不休”写入其中。将“不胜不休”写入大别山精神文本,既能体现革命文化与历史文化的融合,又能彰显大别山精神的文化气质。
结合支点建设的时代命题弘扬大别山精神
袁北星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
大别山精神根植中华文化土壤、浸润荆楚文化养分,赓续红色血脉,生动彰显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大别山精神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大别山“28年红旗不倒”的历史见证,也是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的重要精神支柱。湖北作为大别山精神的重要孕育之地,有必要、有条件、有责任、有能力进一步结合支点建设的时代命题,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
深化学理研究。深挖精神本源,把握大别山精神形成、丰富和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要深入研究大别山精神的精髓要义和实践要求,准确把握大别山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建议实施新时代大别山精神研究阐释工程,从开展学术溯源、优化学科布局、推动成果转化、培育高端人才等方面制定措施,推出学理精品。
打造育人平台。弘扬大别山精神,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从青年抓起。建议把大别山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造大思政课。通过学校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建设等渠道,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等育人平台,引领青年群体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融入制度安排。精神品格的养成、思想观念的培育,也是社会生活实践的变革与创造。弘扬大别山精神,就要传承赓续革命先辈革故鼎新、勇当前锋的精神,坚决冲破一切妨碍和束缚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体制弊端。建议把大别山精神的重要思想元素纳入湖北“十五五”制度设计,用制度规范激励和精神文化浸润引领全省人民增强行动自觉。
深刻把握大别山精神的形成进路
王晓琴 湖北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副校(院)长、湖北红安干部学院(湖北组织干部学院)院长
大别山精神根植于大别山28年浴血奋斗的历史,其形成历经孕育、成形、发展及成熟四个阶段。
大别山精神孕育于党的创建和大革命时期。这个时期,马克思主义在大别山广泛传播,为大别山精神的孕育奠定了思想基础,唤起了大别山人民群众思想认识上的觉醒;中国共产党各级组织在大别山普遍建立,奠定了大别山精神孕育的组织基础和政治底色;大别山农民运动蓬勃开展,为大别山精神的孕育筑牢了实践基础。这里“孕育”的本质要义是工农群众“群体革命意识”的觉醒、理想信念的建立,标志是党的组织及其领导的工农运动的大发展。
大别山精神成形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一时期,大别山相继爆发黄麻起义、商南起义、六霍起义等武装起义,伴随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的接力奋斗,伴随鄂豫皖苏区的创建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在大别山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政权建设过程中,日益彰显出坚守信念、对党忠诚、勇担使命等政治品格。这里“成形”的本质要义是理想信念的内化和初心使命的践行,标志是新型革命军队、红色政权的建立及巩固。
大别山精神发展于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这一时期,大别山形成了豫南的竹沟、鄂东的七里坪和鄂中的汤池三个战略支撑点,随着鄂豫边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创建、鄂豫边区统一党的领导、新四军第五师不断发展壮大,中国共产党人在大别山孤悬敌后的持久斗争中,团结军民群众,将大别山精神的内涵拓展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精神层面。这里“发展”的本质含义是革命价值认识的拓展和优良政治品格的淬炼,标志是新四军第五师和鄂豫边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创建及发展。
大别山精神成熟于解放战争时期。这一时期,随着中原突围揭开解放战争的序幕,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推动全国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变为战略进攻,中国共产党人顾全大局、勇当前锋、不胜不休的精神特质日益突出。这里“成熟”的本质要义是对革命事业全局的牺牲、奉献和成就,其标志是中原突围的胜利与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成功。
进一步加强对大别山精神的史料研究
刘红运 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党的建设教研部主任、教授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大别山革命斗争历史引起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专家学者在史料的征集、整理、研究、宣传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出版了一大批专题资料和通史、专门史著作,为大别山精神的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
大别山精神的史料大致有四个方面。一是综合文献资料。较有影响的是《鄂豫皖苏区革命历史文件汇编》《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另有《湖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河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安徽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乙种本等。二是革命回忆录。董必武、邓小平、刘伯承、李先念、徐向前等老一辈革命家和众多革命前辈生前出版的诸多革命回忆录,成为大别山精神研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三是人物传记和传略。主要有董必武、陈潭秋、邓小平、李先念、刘伯承、徐向前等个人传记,以及《红安两百将军传》《中国人民解放军新县籍将军传》《六安将军传》等群体传略。四是通史和专门史。有《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史》《鄂东现代革命史》《豫南革命史》《皖西革命史》等。大别山人民军队通史有《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战史》等。大别山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门史有《中原突围史》《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史》《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财经史》等。聚焦大别山精神的研究,包括《彪炳史册的大别山精神》《大别山精神研究》等。
综观大别山精神的史料研究有几个特点。一是涉及地域广。大别山革命老区涵盖三省,各地均有文献资料,汇总起来数量相当可观,内容十分丰富。二是时间跨度长。28年红旗不倒的大别山革命史使得无论是通史还是专门史都是红色精神中历时几乎最长的。三是革命人物多。从大别山区走出了300多位开国将领,还有曾在那里战斗过的老一辈革命家。因此,革命回忆录和人物传记传略并不少见。同时也要看到,大别山精神研究成果相较于其他精神的研究还有较大空间。
红安精神从属于大别山精神的范畴
李良明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
在气势恢宏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长河中,存有一组特殊关系的革命精神形态,即红安精神与大别山精神。红安精神于2004年正式提出,并形成了“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文本表述。近年来,鄂豫皖三省党史部门、相关干部学院和高校专家经多轮碰撞交流、吸收提升,凝练了“坚守信念、紧跟党走,顾全大局、团结奋斗,勇当前锋、不胜不休”的内涵表述,是大别山精神研究取得的重大突破性进展。
从两者关系来看,红安精神从属于大别山精神的范畴,是坚持“两个结合”的精神产物,是民主革命时期大别山精神在红安及其周围地区的具体表现。
红安及周边地区涌现的重要党史人物,如董必武、陈潭秋、恽代英、林育南等在建党伟大实践中为大别山地区播下革命火种,成为了铸就大别山精神的核心人物。董必武、陈潭秋1920年3月以“朴诚勇毅”为校训,创立武汉中学,大别山区的革命烈火由董必武、陈潭秋等培养的革命学生点燃,并从武汉首先辐射到红安及周边地区,成为大别山精神的源头活水。
红安及其周边地区共产党人在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苏区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开创性、奠基性贡献。大革命时期,王鉴、王秀松、吴焕先等在黄安(现红安)及周边地区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运动,为创建工农红军、开辟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大革命失败后,潘忠汝、符向一、刘镇一、吴光浩等共产党人领导了“黄麻起义”,打响了大别山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将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政权建设三者紧密结合并取得成功的一次伟大尝试,标志着大别山地区共产党人开始走上“工农武装割据”的特色革命道路。
红安精神的内涵与大别山精神内涵的核心要素有同质性,在诠释整体的大别山精神时具有原生态的不可替代性。“朴诚勇毅”是董必武朴诚传家的家风,是大别山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新中国成立之后,董必武又加上了“干革命”三个字,使其内蕴了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不胜不休”是工农革命军第七军几位领导人的誓词,体现了大别山地区传统文化中楚国先民抗争传统和“不服周”的精神,后被写进了红四方面军的训词:“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这是对大别山地区共产党人一往无前的意志和信念的集中表达。
从革命斗争的时空视野把握大别山精神
李福珍 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
巍巍大别山屹立于华中地区,横亘于江淮之间,与井冈山和太行山一起,构筑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斗争的三座奇峰、不朽之巨山。大别山精神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智慧和强大的精神力量,它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和斗争精神,为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准确理解大别山精神,必须从大别山革命斗争更为宏阔的时空视野中去深刻把握。
大别山精神的空间视野,是大别山精神赖以形成发展的大别山革命斗争的地理空间、战略空间的总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28年的斗争岁月中,大别山以其控扼中原、“得中独厚”的地理区位,成为近代以来“南北交会中心”、区域战略前锋的革命方位,成为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革命力量、坚持和发展革命战争、最后夺取革命斗争胜利的重要战场,在20世纪上半叶国共进行的残酷战争博弈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价值。
大别山精神的时间视野是大别山纵贯28年红旗不倒、22年武装斗争不断、21年根据地活动不停的历时性、发展性和持久性,是大别山重要地理区位、独特革命方位和无可替代的战略地位等客观因素造就,更是大别山人民28年革命斗争不屈的抗争性、血战到底的彻底性、无私无畏的奉献性的反映,标识着大别山精神磅礴、深邃的无穷伟力。
大别山精神涵盖的时间跨度大,兼具伟大建党精神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本质核心、不断丰富发展的共产党人时代精神内涵。大别山地区虽非党中央机关所在地,却始终处于拱卫中央、服务全局的地位,具有鲜明的地方革命斗争特点和大别山文化特色,是中国革命斗争区域发展规律的典型代表,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区域革命精神形态的重要代表。
大别山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支脉
田青刚 信阳师范大学大别山精神研究院院长、教授
大别山精神是大别山革命斗争时期孕育形成的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实践的成果。大别山辉煌的革命历史、日益壮大并不断输出的革命队伍和极富张力、韧性的精神特质,奠定了大别山精神的重要历史地位。
大别山精神的孕育过程与伟大建党精神的孕育过程是同步进行的,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支脉。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是我们党的重要建党基地。董必武、陈潭秋等一批革命先驱,参与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活动,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创造者和大别山建党基地的重要奠基者。他们的建党实践,既是伟大建党精神历史基础的组成部分,也是大别山精神孕育形成的历史起点。
大别山精神为诸多革命精神提供了重要滋养,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别山建党基地为中国革命输出了一批又一批革命精英,大别山精神元素通过从大别山走出的革命者群体得到传承弘扬,为诸多革命精神提供了滋养、注入了活力。作为大别山革命者群体代表的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是大别山精神的重要创造者,以其为基础改编组成的八路军、新四军在苏区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等的形成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大别山精神所蕴含的崇高理想信念、顾全大局意识、深沉人民情怀、优良斗争作风等在大别山革命群体、英雄模范的革命实践和重大革命历史活动中得到突出体现,是大别山革命者的精神支柱和“28年红旗不倒”、夺取革命胜利的动力源泉。
大别山精神与伟大建党精神具有内在统一性
江明 黄冈市史志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开篇,“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是贯穿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一条红线,集中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优良作风和伟大品格。大别山精神形成于我们党的重要建党基地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是伟大建党精神在大别山地区的延伸和呈现,是中国共产党精神之源的具体形态和生动诠释。
伟大建党精神为大别山精神提供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理论支撑,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历史支撑,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实践支撑,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价值支撑,是大别山区革命斗争淬炼而成的大别山精神的源头活水。大别山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在大别山区坚守信念、紧跟党走的具象化表达,顾全大局、团结奋斗的实践化运用,勇当前锋、不胜不休的地域化呈现,使伟大建党精神得以在广阔时空中更加丰满、具体和生动。
大别山精神与伟大建党精神虽然诞生于不同的历史阶段和具体环境,但都秉持和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最核心、最本质的内在统一精神特质,使他们能够超越时空而历久弥新。这一独特鲜明的时空标识,深刻揭示了大别山精神与伟大建党精神在“两个结合”上的高度统一性、灵魂支柱上的高度统一性、政治品格上的高度统一性、价值追求上的高度统一性、基因传承上的高度统一性。
当前,湖北正处在聚势突破、整体提升的关键时期,多年积累的区位交通、科技创新、现代产业等比较优势加快转化为发展胜势,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深刻把握大别山精神与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在统一性,自觉将其转化为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的实践力量,转化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强大动能,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一代人、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
以精神伟力提振支点建设内生动能
沈建波 湖北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党史党建教研部副教授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锚定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目标,“十五五”规划勾勒中国发展新蓝图,为中国未来五年发展明确方向。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时强调,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深刻把握大别山精神的丰富内涵,传承弘扬好大别山精神,以精神伟力提振支点建设内生动能。
坚定信念把向。28年红旗不倒,源于对信仰的坚守。锚定支点定位、聚力支点建设,要对标对表、突出重点、有力有序推进各项改革,确保支点建设不偏航。
顾全大局蓄势。刘邓千里跃进,以局部牺牲换全国胜势。当下,可通过消费税下划、转移支付“资金随项目走”,引导人口、土地、资金向支点城市、枢纽港口、战略腹地有序集聚,重塑“全国一盘棋”的央地协同新动力源。
团结奋斗托底。昔日“村村是军营”,今朝政府、企业、群众同题共答。推行租购并举、多主体供给,以人定房、轻资产运营,让新市民“长租即长住”,共绘安居同心圆,筑牢支点的幸福底色。
勇当前锋闯关。面向集成电路、商业航天、量子信息、生物制造等硬核赛道,依托大别山风光电资源,建设零碳智算产业园、低空经济示范区,推动四链融合,让红色土地长出绿色算力,为支点插上冲天翼。
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致力于人类和平发展的崇高事业,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大别山精神穿越时空,如同一曲穿越时空的赞歌,在亿万人民心中激荡起层层涟漪,必将永远激励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文字整理/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周磊 通讯员 贺宗凯)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