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高原 下海沟 探寻水生物密码——记新晋中国科学院院士何舜平

A-   A+
发表时间:2025年11月26日    来源:湖北日报

何舜平多次参与海洋深潜,进行深海鱼类采样。(受访者供图)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何舜平研究员,这位扎根科研一线四十载的科学家,11月21日光荣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从青藏高原到马里亚纳海沟,从亿万年前的鱼类化石到现代基因图谱,他用脚步丈量生命演化的长河,以智慧破解深海与高原的生存密码。这位新晋院士的学术人生,是一部用标本、数据和使命书写的海洋探索史诗。

深海探秘者:揭开万米深渊的“生命密码”

“深海是地球最后的边疆,而我们是第一批揭开它神秘面纱的中国人。”谈及深海科考经历,何舜平眼中闪烁着光芒。2019年底,何舜平作为鱼类学专业人员,首次参加载人深潜,在为期50多天的航次中,率领团队8次下潜马里亚纳海沟,揭示了生命在深海极端环境中的适应机制,填补了我国在深海鱼类研究领域的空白。

当一缕阳光穿透实验室培养箱,那深渊狮子鱼通体透明、骨骼纤薄“深海精灵”般的标本,揭开了极端环境适应的惊天秘密——“我们发现所有3000米以下的深海鱼类,都存在一种高度保守的RTF1基因突变。这种基因就像一把钥匙,悄然改变了蛋白质合成的效率,这种‘穿透性’,让它们在巨大的大气压下依然能自由游弋。”这项颠覆传统认知的研究,不仅修正了学界对深海抗压机制的认知,更建立了全球首个深渊鱼类适应性研究标准。

基因图谱领航者:打造鱼类数字“家族树”的中国方案

在中国科学院水生所的实验室里,何舜平团队耗时6年打造的“万种鱼类基因组计划(Fish10K)”,正悄然改变全球鱼类研究格局。这项涵盖464个真骨鱼物种的庞大工程,首次补齐了硬骨鱼类三大目级分类单元的基因组空白。“就像给每条鱼建了份‘基因身份证’。”他介绍道,“现在我们不仅能追溯4亿年前鱼类登陆的遗传创新,还能精准预测物种濒危风险。”

这项被称为“鱼类家族树”的宏大工程,已发现近3万个调控鱼类器官发育的“高保守元件”。“就像乐队的指挥棒,这些基因开关决定了鱼鳍为什么没有骨骼,也决定了金鱼的尾巴能否摇曳生姿。”面对浩瀚的数据海洋,他始终保持着科学家的清醒:“AI不会替代分类学家,但会让我们的眼睛看得更远、手伸得更深。”

传道授业者:播撒蓝色文明的火种

当选院士的消息传来时,何舜平正在参与学生答辩。“我是水生所攻关克难的第三代学者,正在培养第四代。”对他而言,科研与教学如同双翼:“每次看到学生瞪大眼睛听我讲深海的故事,我就觉得自己在点亮未来的科学家。”他参与编撰的《中国动物志硬骨鱼纲鲤形目·上卷》,历时20年终成完璧;主导开发的智能识别系统,让环境监测从“大海捞针”变为“一键锁定”。

在学生眼中,这位两鬓染霜的院士永远充满激情:“何老师常说,科研就像潜水,既要沉得下去解剖基因,也要浮得上来俯瞰全局。”如今,何舜平正带领团队向人工智能分类学发起冲锋,试图用算法解开生命之网的终极奥秘。

从青藏高原长江源头的洄游鱼群,到马里亚纳海沟的深渊居民,何舜平用半生光阴丈量着生命的尺度。当他站在新台阶上,身后是跨越4.5亿年的鱼类演化长卷,眼前则是守护蓝色星球的永恒使命。

正如他说:“我们研究的不是标本,而是地球生命的呼吸与脉动。这条路虽很长,但中国科学家必须走在前面。”(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玉麟 通讯员 孙慧

责任编辑:李欢

上高原 下海沟 探寻水生物密码——记新晋中国科学院院士何舜平

发表时间:2025-11-26 来源:湖北日报

何舜平多次参与海洋深潜,进行深海鱼类采样。(受访者供图)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何舜平研究员,这位扎根科研一线四十载的科学家,11月21日光荣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从青藏高原到马里亚纳海沟,从亿万年前的鱼类化石到现代基因图谱,他用脚步丈量生命演化的长河,以智慧破解深海与高原的生存密码。这位新晋院士的学术人生,是一部用标本、数据和使命书写的海洋探索史诗。

深海探秘者:揭开万米深渊的“生命密码”

“深海是地球最后的边疆,而我们是第一批揭开它神秘面纱的中国人。”谈及深海科考经历,何舜平眼中闪烁着光芒。2019年底,何舜平作为鱼类学专业人员,首次参加载人深潜,在为期50多天的航次中,率领团队8次下潜马里亚纳海沟,揭示了生命在深海极端环境中的适应机制,填补了我国在深海鱼类研究领域的空白。

当一缕阳光穿透实验室培养箱,那深渊狮子鱼通体透明、骨骼纤薄“深海精灵”般的标本,揭开了极端环境适应的惊天秘密——“我们发现所有3000米以下的深海鱼类,都存在一种高度保守的RTF1基因突变。这种基因就像一把钥匙,悄然改变了蛋白质合成的效率,这种‘穿透性’,让它们在巨大的大气压下依然能自由游弋。”这项颠覆传统认知的研究,不仅修正了学界对深海抗压机制的认知,更建立了全球首个深渊鱼类适应性研究标准。

基因图谱领航者:打造鱼类数字“家族树”的中国方案

在中国科学院水生所的实验室里,何舜平团队耗时6年打造的“万种鱼类基因组计划(Fish10K)”,正悄然改变全球鱼类研究格局。这项涵盖464个真骨鱼物种的庞大工程,首次补齐了硬骨鱼类三大目级分类单元的基因组空白。“就像给每条鱼建了份‘基因身份证’。”他介绍道,“现在我们不仅能追溯4亿年前鱼类登陆的遗传创新,还能精准预测物种濒危风险。”

这项被称为“鱼类家族树”的宏大工程,已发现近3万个调控鱼类器官发育的“高保守元件”。“就像乐队的指挥棒,这些基因开关决定了鱼鳍为什么没有骨骼,也决定了金鱼的尾巴能否摇曳生姿。”面对浩瀚的数据海洋,他始终保持着科学家的清醒:“AI不会替代分类学家,但会让我们的眼睛看得更远、手伸得更深。”

传道授业者:播撒蓝色文明的火种

当选院士的消息传来时,何舜平正在参与学生答辩。“我是水生所攻关克难的第三代学者,正在培养第四代。”对他而言,科研与教学如同双翼:“每次看到学生瞪大眼睛听我讲深海的故事,我就觉得自己在点亮未来的科学家。”他参与编撰的《中国动物志硬骨鱼纲鲤形目·上卷》,历时20年终成完璧;主导开发的智能识别系统,让环境监测从“大海捞针”变为“一键锁定”。

在学生眼中,这位两鬓染霜的院士永远充满激情:“何老师常说,科研就像潜水,既要沉得下去解剖基因,也要浮得上来俯瞰全局。”如今,何舜平正带领团队向人工智能分类学发起冲锋,试图用算法解开生命之网的终极奥秘。

从青藏高原长江源头的洄游鱼群,到马里亚纳海沟的深渊居民,何舜平用半生光阴丈量着生命的尺度。当他站在新台阶上,身后是跨越4.5亿年的鱼类演化长卷,眼前则是守护蓝色星球的永恒使命。

正如他说:“我们研究的不是标本,而是地球生命的呼吸与脉动。这条路虽很长,但中国科学家必须走在前面。”(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玉麟 通讯员 孙慧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