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康县尧治河村:文化活水润尧乡

A-   A+
发表时间:2025年11月25日    来源:襄阳日报

神山奇峡,沟壑纵横。

保康县尧治河村的绿水青山间,中国磷矿博物馆、老龙洞、尧帝神峡、三界洞天……一个个生态文旅项目拔地而起,为这片灵秀之地注入新的活力与魅力。

尧治河人以文铸魂、以文润心、以文育人,走出了一条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特色之路。

文化铸魂,擘画文旅融合新图景

尧治河,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着古老的传说。相传,尧帝之子丹朱曾被流放于丹水流域,尧帝禅位后来到此地,见到丹朱带领男女老少砌堤筑坝治水,十分欣慰,便留下来和丹朱一起带领山民改善生存环境。人们为了纪念尧帝,把这里改名为尧治河。

如今,尧治河的青山翠谷间,千年文化绵延不息,尧治河在此勾勒出一条长达12公里的尧文化长廊。从寻子园里传颂的仁德家风,到对弈园中演绎的治国智慧;从尧帝门穿越古今的雄姿,到尧帝祠延续的祭祀香火,每一处景观都成为激活传统文化基因的生动载体。

一件件实物,一幅幅浮雕,尧治河人艰苦创业、筚路蓝缕的历程,穿越历史的云烟向游客徐徐走来,“党员能吃苦、党员能吃亏、党员能奉献”的红色标语,在绿水青山间格外鲜艳……

“过去靠开矿、现在靠‘开窗’,打开文化的窗口,游客来了,看得见的是风景、留得下的是文化、带得走的是故事。”湖北尧神生态旅游有限公司经理章治兰表示,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尧治河始终坚持“文化为核、生态为底”,让红色基因、创业精神与山水风光相得益彰。

这个曾经的边远贫困闭塞山村,如今已建设成为全国文明村、中国十大幸福村庄,先后被命名为“湖北省农村党员干部教育示范基地”“湖北省直机关党员干部培训示范教育基地”。

如今,尧治河村通过深入挖掘乡土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内涵,走出了一条“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融合发展新路。

依山就势将废弃矿洞改造成三界洞天景区,用光影技术再现中国传统神话故事。收集农耕器具、民俗物件建成农耕博物馆,唤醒乡愁记忆。

依托原始森林、高山峡谷,将文化符号植入自然景观,举办“尧”您回家过大年、四季村晚、龙文化旅游节、马拉松、网球赛等大型文体赛事,实现“月月有主题、四季皆可游”。

章治兰介绍,2025年,尧治河村全力以赴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以“一村十馆”为载体,在市场开拓上精准发力,在服务提升上精益求精,不断擦亮尧治河文旅康养“金字招牌”。

文化润心,缔造幸福生活新境界

何处最是书香浓?深山村落尧治河。

提及书香之地,人们或许会先想到繁华都市的图书馆、文化名城的古书院,但是,在层峦叠嶂的群山深处,一个高山小村正以令人惊叹的文化图景,重新定义着“书香”的模样。

10座博物馆错落分布,静静陈列着村庄的过往与时代的印记。尧子书院藏书逾3万册,书架上的典籍从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到农业科技专著,满足着村民对知识的渴求。一份村报按时印刷出版,记录着村里的大小事、村民的心里话,成为连接邻里情感的文化纽带。

“奉先思孝,处下思恭;倾己勤劳,以行德义。”干净整洁的庭院,客厅墙壁上挂着一幅精心装裱的“严氏家训”。农家乐业主严华说:“以前我们靠挖矿谋生,现在靠旅游吸引游客,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从“挖矿求财”到“文旅富民”,曾经的尧治河村是“偏远、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如今,游客们来到这里,无不为尧治河人的坚韧与拼搏精神所打动,感叹这是一次充满力量的精神洗礼。

为了让文化真正走进村民的生活,尧治河村实施“十个一”文化入户工程,即“设置一间书房、设置一间标准客房、申请一个博客、修建一个花坛、摆放一件艺术品、悬挂一幅字、悬挂一幅画、会背诵一首古诗、会唱一首歌、会讲一个故事”。

“现在是自媒体时代,村里要求每家要有一个视频号,当好尧治河的‘推荐官’。”作为新一代的尧治河人章军说,自己3年前从武汉返乡,与母亲严华一起经营农家乐,新时代赋予了尧治河人新的精神追求。

从矿区变景区、居民区变景区的公共领域环境治理,到农户庭院、书房的私人空间文化赋能,尧治河村将文明建设的阵地从“广场”推进到“客厅”,实现“硬性治理”到“柔性滋养”的和谐统一,充分激发了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十个一’文化入户工程不是简单的物质配置清单,而是一种润物无声的文化理念,通过可触摸、可参与、可体验的日常生活场景,培育村民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认同。”尧治河村党委委员、党政办主任吕泳和说。

文化育人,锻造奋发有为新乡风

“山妩媚,山巍峨,灵山秀水尧治河……”8月22日,在尧治河小学暑期公益托管班上,学生们在课前齐唱尧治河村歌《金山银水尧治河》。

1988年,还在乡里一所小学担任民办教师的孙开林在村小组长许列奎的再三邀请下,回村当上了矿长。自此,尧治河村开始了“刨穷根,奔富路”的漫漫历程。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孙开林深知,文化是改变命运的钥匙。

尧治河村经济发展后,第一个大项投资就是办学校。

村里一次性投资建成面积3800多平方米的学校,并四次搬迁重建,打造高标准、高质量景点式园林学校。幼儿园、小学教育全部免费,对考上高中、大学的学生分别给予资金奖励。

“从最初的3个老师到现在的15个老师,从4间教室到现代化网络教学设备一应俱全,我们始终注重培养学生对乡村文化的自觉性和自信心,通过文化教育,提升村民综合素质。”尧治河村小学校长高燕说。

从2005年开始,每年组织学生开展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听艰苦创业事迹报告、参观村电站水库大坝、到三福公司参加劳动,培养学生对乡村的感情。

在学校,将德育融入日常教学,开设尧文化、创业史等地方课程,让学生从小接受优秀文化熏陶。“我们的学生不仅要成绩好,更要品德好,让孩子们把文明习惯带回家,影响整个家庭。”

在社区,文化育人体现在细致入微的村规民约中,从环境卫生到邻里关系,从婚丧嫁娶到敬老爱幼,都有明确规范。“我们通过打造‘文明储蓄所’,将全村农户和村内10多家村属企业纳入考核,让群众在参与活动中感受文化熏陶、接受文明浸润,树立文明理念、养成文明习惯、践行文明行为。”尧治河村党委委员、村委会副主任姜兴武说。

如今,尧治河村“山上山下一个样、干部群众一个样、面子里子一个样”,这个曾经的高山极贫村,不仅实现了物质富裕,还通过精神文明凝聚起奋进力量。(襄阳日报 特约记者 都正阳 特约通讯员 赵硕 付乐 全媒体记者 周建春

责任编辑:李欢

保康县尧治河村:文化活水润尧乡

发表时间:2025-11-25 来源:襄阳日报

神山奇峡,沟壑纵横。

保康县尧治河村的绿水青山间,中国磷矿博物馆、老龙洞、尧帝神峡、三界洞天……一个个生态文旅项目拔地而起,为这片灵秀之地注入新的活力与魅力。

尧治河人以文铸魂、以文润心、以文育人,走出了一条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特色之路。

文化铸魂,擘画文旅融合新图景

尧治河,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着古老的传说。相传,尧帝之子丹朱曾被流放于丹水流域,尧帝禅位后来到此地,见到丹朱带领男女老少砌堤筑坝治水,十分欣慰,便留下来和丹朱一起带领山民改善生存环境。人们为了纪念尧帝,把这里改名为尧治河。

如今,尧治河的青山翠谷间,千年文化绵延不息,尧治河在此勾勒出一条长达12公里的尧文化长廊。从寻子园里传颂的仁德家风,到对弈园中演绎的治国智慧;从尧帝门穿越古今的雄姿,到尧帝祠延续的祭祀香火,每一处景观都成为激活传统文化基因的生动载体。

一件件实物,一幅幅浮雕,尧治河人艰苦创业、筚路蓝缕的历程,穿越历史的云烟向游客徐徐走来,“党员能吃苦、党员能吃亏、党员能奉献”的红色标语,在绿水青山间格外鲜艳……

“过去靠开矿、现在靠‘开窗’,打开文化的窗口,游客来了,看得见的是风景、留得下的是文化、带得走的是故事。”湖北尧神生态旅游有限公司经理章治兰表示,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尧治河始终坚持“文化为核、生态为底”,让红色基因、创业精神与山水风光相得益彰。

这个曾经的边远贫困闭塞山村,如今已建设成为全国文明村、中国十大幸福村庄,先后被命名为“湖北省农村党员干部教育示范基地”“湖北省直机关党员干部培训示范教育基地”。

如今,尧治河村通过深入挖掘乡土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内涵,走出了一条“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融合发展新路。

依山就势将废弃矿洞改造成三界洞天景区,用光影技术再现中国传统神话故事。收集农耕器具、民俗物件建成农耕博物馆,唤醒乡愁记忆。

依托原始森林、高山峡谷,将文化符号植入自然景观,举办“尧”您回家过大年、四季村晚、龙文化旅游节、马拉松、网球赛等大型文体赛事,实现“月月有主题、四季皆可游”。

章治兰介绍,2025年,尧治河村全力以赴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以“一村十馆”为载体,在市场开拓上精准发力,在服务提升上精益求精,不断擦亮尧治河文旅康养“金字招牌”。

文化润心,缔造幸福生活新境界

何处最是书香浓?深山村落尧治河。

提及书香之地,人们或许会先想到繁华都市的图书馆、文化名城的古书院,但是,在层峦叠嶂的群山深处,一个高山小村正以令人惊叹的文化图景,重新定义着“书香”的模样。

10座博物馆错落分布,静静陈列着村庄的过往与时代的印记。尧子书院藏书逾3万册,书架上的典籍从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到农业科技专著,满足着村民对知识的渴求。一份村报按时印刷出版,记录着村里的大小事、村民的心里话,成为连接邻里情感的文化纽带。

“奉先思孝,处下思恭;倾己勤劳,以行德义。”干净整洁的庭院,客厅墙壁上挂着一幅精心装裱的“严氏家训”。农家乐业主严华说:“以前我们靠挖矿谋生,现在靠旅游吸引游客,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从“挖矿求财”到“文旅富民”,曾经的尧治河村是“偏远、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如今,游客们来到这里,无不为尧治河人的坚韧与拼搏精神所打动,感叹这是一次充满力量的精神洗礼。

为了让文化真正走进村民的生活,尧治河村实施“十个一”文化入户工程,即“设置一间书房、设置一间标准客房、申请一个博客、修建一个花坛、摆放一件艺术品、悬挂一幅字、悬挂一幅画、会背诵一首古诗、会唱一首歌、会讲一个故事”。

“现在是自媒体时代,村里要求每家要有一个视频号,当好尧治河的‘推荐官’。”作为新一代的尧治河人章军说,自己3年前从武汉返乡,与母亲严华一起经营农家乐,新时代赋予了尧治河人新的精神追求。

从矿区变景区、居民区变景区的公共领域环境治理,到农户庭院、书房的私人空间文化赋能,尧治河村将文明建设的阵地从“广场”推进到“客厅”,实现“硬性治理”到“柔性滋养”的和谐统一,充分激发了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十个一’文化入户工程不是简单的物质配置清单,而是一种润物无声的文化理念,通过可触摸、可参与、可体验的日常生活场景,培育村民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认同。”尧治河村党委委员、党政办主任吕泳和说。

文化育人,锻造奋发有为新乡风

“山妩媚,山巍峨,灵山秀水尧治河……”8月22日,在尧治河小学暑期公益托管班上,学生们在课前齐唱尧治河村歌《金山银水尧治河》。

1988年,还在乡里一所小学担任民办教师的孙开林在村小组长许列奎的再三邀请下,回村当上了矿长。自此,尧治河村开始了“刨穷根,奔富路”的漫漫历程。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孙开林深知,文化是改变命运的钥匙。

尧治河村经济发展后,第一个大项投资就是办学校。

村里一次性投资建成面积3800多平方米的学校,并四次搬迁重建,打造高标准、高质量景点式园林学校。幼儿园、小学教育全部免费,对考上高中、大学的学生分别给予资金奖励。

“从最初的3个老师到现在的15个老师,从4间教室到现代化网络教学设备一应俱全,我们始终注重培养学生对乡村文化的自觉性和自信心,通过文化教育,提升村民综合素质。”尧治河村小学校长高燕说。

从2005年开始,每年组织学生开展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听艰苦创业事迹报告、参观村电站水库大坝、到三福公司参加劳动,培养学生对乡村的感情。

在学校,将德育融入日常教学,开设尧文化、创业史等地方课程,让学生从小接受优秀文化熏陶。“我们的学生不仅要成绩好,更要品德好,让孩子们把文明习惯带回家,影响整个家庭。”

在社区,文化育人体现在细致入微的村规民约中,从环境卫生到邻里关系,从婚丧嫁娶到敬老爱幼,都有明确规范。“我们通过打造‘文明储蓄所’,将全村农户和村内10多家村属企业纳入考核,让群众在参与活动中感受文化熏陶、接受文明浸润,树立文明理念、养成文明习惯、践行文明行为。”尧治河村党委委员、村委会副主任姜兴武说。

如今,尧治河村“山上山下一个样、干部群众一个样、面子里子一个样”,这个曾经的高山极贫村,不仅实现了物质富裕,还通过精神文明凝聚起奋进力量。(襄阳日报 特约记者 都正阳 特约通讯员 赵硕 付乐 全媒体记者 周建春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