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2日晚,国家级武陵山区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成果展专题演出,鄂渝黔三地土家族儿女同台献艺。

长阳南曲以古朴的旋律和优美的唱腔,成为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瑰宝,深受群众喜爱。
巍巍武陵山,悠悠清江水。
11月21日,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资丘镇文化广场上,一声嘹亮的山歌划破晨雾,拉开了“巴风土韵·非遗里的资丘”国家级武陵山区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成果展的序幕。
这场始于1976年的群众文化盛会,在资丘已历经半个世纪,成为长阳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耀眼篇章。
扎根乡土,让群众成为主角
上午10点,资丘镇文化广场上聚满了男女老少。“飙歌会”现场的音量一浪高过一浪,瞬间点燃了全场热情。
没有华丽的舞台,没有炫目的灯光,山歌艺人们依旧热情高涨。“不唱山歌喉咙痒,嘴巴一张像河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阳山歌,在榔坪、资丘一带拥有众多民间艺人。
来自榔坪镇乐园的鸽子花艺术团带来的《资丘山上一枝花》,赢得满堂喝彩。团长熊玉兰介绍,艺术团唱山歌的33名成员,多是各村的中年妇女。“有这样一个展示的机会,蛮好。”台上倾情演唱,台下也绝非仅仅是观众:有人轻声跟唱,手掌默默打着拍子;年轻人则举起手机,记录下这原生态的旋律。
以歌传情、以舞抒怀,歌与舞,是资丘人的日常,这里也因此成为撒叶儿嗬、南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的厚土。
资丘镇民族文化馆馆长刘光菊介绍,1976年举办首届资丘文化节以来,当地始终坚持“群众活动群众办”的理念,培养了大批民间文艺骨干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资丘镇文化广场见证了第一代歌王、撒叶儿嗬鼓师、南曲大师的成长,已成为当地非遗传承的标志性场所。
此次“巴风土韵·非遗里的资丘”国家级武陵山区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成果展的专场演出活动中,资丘镇200多位“农民演员”踊跃报名参加,带来了撒叶儿嗬、土家吹打乐、南曲、山歌等原生态表演,88人组成的广场舞队伍更成为现场“氛围担当”,将整场节目推向高潮。
今年30岁的鲍启鹏这次与20多位老乡组队表演国家级非遗项目“撒叶儿嗬”。“从小看长辈跳,自然就学会了。”他表示这已是他第八次参加家乡的非遗展演活动。
在长阳,由群众自发组建的非遗传承队伍已成为一支重要的生力军。都镇湾镇的“家庭故事会”、榔坪镇的山歌夜校以及渔峡口镇的花鼓子文艺团队等,不仅有效承载了非遗传承的使命,更极大地丰富了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不唱山歌喉咙痒。飙歌会现场,歌手飙歌赢得观众雷鸣般的掌声。
活态传承,让非遗融入生活
晚间的演出,火了。1800多名观众座无虚席,掌声雷动。
第一次登上这样大的舞台,10岁的杜云姝既紧张又激动。这次,她要和众多前辈一同演唱土家族高腔山歌《细碗莲花》——一首音调高亢的茶歌,对年幼的她来说并不容易,学了足足一个月。
3岁多就开始随父亲杜小辉学唱山歌,杜云姝已与父亲同台演出十余次,但登上如此规模的舞台,还是第一次。
令人欣喜的是,小姑娘一开嗓,便把观众带到了云雾缭绕的茶山之间。“我是班上的文艺委员,同学们都羡慕我会唱山歌,还想跟我爸爸学呢。”杜云姝言语间满是自豪,“山歌是我们土家族的珍宝,我特别骄傲。”
更令杜云姝高兴的是,她还和来自资丘镇的9名中、小学生,一起领到了“非遗小传人”的奖杯。在这里,中小学校每周都开设校本课程,南曲、撒叶儿嗬、九子鞭等本地非遗项目成为学生的热门选项。
如果说非遗进校园是种下一粒粒种子,那么为传承人构建一个价值认可与经济发展的支撑体系,则是稳住传承中坚力量的关键。
长阳不仅建立了从民间艺人到各级传承人的阶梯式人才认定与扶持体系,还完善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考核和奖励制度。更为重要的是,当地政府正积极推动“非遗+旅游”“非遗+展演”“非遗+基地+农户”的融合发展战略。
“吹打乐、撒叶儿嗬不再是单纯的爱好。”刘光菊说,“现在资丘镇每个村都有民间艺术团,商业演出已成为部分传承人的重要收入来源。”据她观察,这种“既能传承文化又能增加收入”的模式,正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返乡学艺。
窥探资丘文化生生不息的原因,正在于它通过几十年的坚持,成功地让保护非遗的责任,从政府内化为个体共识和自觉。这正是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核心要义——让文化回到其生长的土壤中去。

西兰卡普织锦现场,引来群众和游客驻足欣赏。

以歌传情,长阳山歌质朴奔放、婉转动人,令人回味无穷。
跨界破圈,让文化交汇交融
从资丘镇群众的自发欢庆,到此次“巴风土韵·非遗里的资丘”国家级武陵山区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成果展的跨省同台,这场活动已升华为一场跨越地域的文化握手。
来自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宜昌长阳及五峰等地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文艺团体相聚清江之畔,共同探索文化生态系统性、整体性保护新路径。
听,重庆石柱的啰儿调《太阳出来喜洋洋》响起来了,带着川东土家的明快节奏。紧接着,长阳的《欢乐的土家寨》欢腾登场。一唱一和,相互呼应。
看,恩施的《土家迎客歌》热情奔放,五峰的《欢腾的板凳龙》气势如虹,同台竞演,将鄂西土家文化的多元表达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些节目看似是表演,实则是不同区域非遗技艺的深度‘对话’。”来自重庆市歌舞剧院的歌手覃诚芳感慨道,“我们在同台呈现中,找到了超越地域的文化认同和根脉共鸣。”
自2007年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设立以来,我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得以孕育发展的文化和自然生态环境进行整体保护,以开放性思维、系统性观念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走出了一条整体性活态保护非遗之路。
而早在1993年,时任资丘镇文化站站长的田玉成在全国率先提出保护传统文化“原生态”的概念;2000年,在资丘镇建立土家族传统文化保护区,成为这一系统性保护理念的先行者。
以此为起点,长阳在全县范围内建设了土家族撒叶儿嗬、长阳花鼓子、长阳南曲、民间吹打乐、民间故事、长阳山歌、薅草锣鼓等非遗项目为主的7个文化生态保护区。成功举办了清江流域土家族撒叶儿嗬邀请赛、湖北第二届山歌节暨武陵歌会,完成了跨区域协作的“破冰”之旅,为后续深度联动探索了可行路径。
“我们搭建这个平台,就是要让长阳的山歌、恩施的歌舞、石柱的啰儿调同台共鸣,协同奏响整个武陵山区的文化交响乐。”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文旅局局长陈凡娇说,通过文化联动,能有效增进区域内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同时也能整合资源,形成区域文化品牌合力,将文化优势转化为整个武陵山区的高质量发展优势。(三峡日报记者 董志烈 通讯员 覃丹 图片:通讯员 林继伟 蔺聪 郑健 摄)
发表时间:2025-11-25 来源:三峡日报

11月12日晚,国家级武陵山区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成果展专题演出,鄂渝黔三地土家族儿女同台献艺。

长阳南曲以古朴的旋律和优美的唱腔,成为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瑰宝,深受群众喜爱。
巍巍武陵山,悠悠清江水。
11月21日,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资丘镇文化广场上,一声嘹亮的山歌划破晨雾,拉开了“巴风土韵·非遗里的资丘”国家级武陵山区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成果展的序幕。
这场始于1976年的群众文化盛会,在资丘已历经半个世纪,成为长阳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耀眼篇章。
扎根乡土,让群众成为主角
上午10点,资丘镇文化广场上聚满了男女老少。“飙歌会”现场的音量一浪高过一浪,瞬间点燃了全场热情。
没有华丽的舞台,没有炫目的灯光,山歌艺人们依旧热情高涨。“不唱山歌喉咙痒,嘴巴一张像河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阳山歌,在榔坪、资丘一带拥有众多民间艺人。
来自榔坪镇乐园的鸽子花艺术团带来的《资丘山上一枝花》,赢得满堂喝彩。团长熊玉兰介绍,艺术团唱山歌的33名成员,多是各村的中年妇女。“有这样一个展示的机会,蛮好。”台上倾情演唱,台下也绝非仅仅是观众:有人轻声跟唱,手掌默默打着拍子;年轻人则举起手机,记录下这原生态的旋律。
以歌传情、以舞抒怀,歌与舞,是资丘人的日常,这里也因此成为撒叶儿嗬、南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的厚土。
资丘镇民族文化馆馆长刘光菊介绍,1976年举办首届资丘文化节以来,当地始终坚持“群众活动群众办”的理念,培养了大批民间文艺骨干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资丘镇文化广场见证了第一代歌王、撒叶儿嗬鼓师、南曲大师的成长,已成为当地非遗传承的标志性场所。
此次“巴风土韵·非遗里的资丘”国家级武陵山区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成果展的专场演出活动中,资丘镇200多位“农民演员”踊跃报名参加,带来了撒叶儿嗬、土家吹打乐、南曲、山歌等原生态表演,88人组成的广场舞队伍更成为现场“氛围担当”,将整场节目推向高潮。
今年30岁的鲍启鹏这次与20多位老乡组队表演国家级非遗项目“撒叶儿嗬”。“从小看长辈跳,自然就学会了。”他表示这已是他第八次参加家乡的非遗展演活动。
在长阳,由群众自发组建的非遗传承队伍已成为一支重要的生力军。都镇湾镇的“家庭故事会”、榔坪镇的山歌夜校以及渔峡口镇的花鼓子文艺团队等,不仅有效承载了非遗传承的使命,更极大地丰富了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不唱山歌喉咙痒。飙歌会现场,歌手飙歌赢得观众雷鸣般的掌声。
活态传承,让非遗融入生活
晚间的演出,火了。1800多名观众座无虚席,掌声雷动。
第一次登上这样大的舞台,10岁的杜云姝既紧张又激动。这次,她要和众多前辈一同演唱土家族高腔山歌《细碗莲花》——一首音调高亢的茶歌,对年幼的她来说并不容易,学了足足一个月。
3岁多就开始随父亲杜小辉学唱山歌,杜云姝已与父亲同台演出十余次,但登上如此规模的舞台,还是第一次。
令人欣喜的是,小姑娘一开嗓,便把观众带到了云雾缭绕的茶山之间。“我是班上的文艺委员,同学们都羡慕我会唱山歌,还想跟我爸爸学呢。”杜云姝言语间满是自豪,“山歌是我们土家族的珍宝,我特别骄傲。”
更令杜云姝高兴的是,她还和来自资丘镇的9名中、小学生,一起领到了“非遗小传人”的奖杯。在这里,中小学校每周都开设校本课程,南曲、撒叶儿嗬、九子鞭等本地非遗项目成为学生的热门选项。
如果说非遗进校园是种下一粒粒种子,那么为传承人构建一个价值认可与经济发展的支撑体系,则是稳住传承中坚力量的关键。
长阳不仅建立了从民间艺人到各级传承人的阶梯式人才认定与扶持体系,还完善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考核和奖励制度。更为重要的是,当地政府正积极推动“非遗+旅游”“非遗+展演”“非遗+基地+农户”的融合发展战略。
“吹打乐、撒叶儿嗬不再是单纯的爱好。”刘光菊说,“现在资丘镇每个村都有民间艺术团,商业演出已成为部分传承人的重要收入来源。”据她观察,这种“既能传承文化又能增加收入”的模式,正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返乡学艺。
窥探资丘文化生生不息的原因,正在于它通过几十年的坚持,成功地让保护非遗的责任,从政府内化为个体共识和自觉。这正是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核心要义——让文化回到其生长的土壤中去。

西兰卡普织锦现场,引来群众和游客驻足欣赏。

以歌传情,长阳山歌质朴奔放、婉转动人,令人回味无穷。
跨界破圈,让文化交汇交融
从资丘镇群众的自发欢庆,到此次“巴风土韵·非遗里的资丘”国家级武陵山区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成果展的跨省同台,这场活动已升华为一场跨越地域的文化握手。
来自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宜昌长阳及五峰等地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文艺团体相聚清江之畔,共同探索文化生态系统性、整体性保护新路径。
听,重庆石柱的啰儿调《太阳出来喜洋洋》响起来了,带着川东土家的明快节奏。紧接着,长阳的《欢乐的土家寨》欢腾登场。一唱一和,相互呼应。
看,恩施的《土家迎客歌》热情奔放,五峰的《欢腾的板凳龙》气势如虹,同台竞演,将鄂西土家文化的多元表达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些节目看似是表演,实则是不同区域非遗技艺的深度‘对话’。”来自重庆市歌舞剧院的歌手覃诚芳感慨道,“我们在同台呈现中,找到了超越地域的文化认同和根脉共鸣。”
自2007年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设立以来,我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得以孕育发展的文化和自然生态环境进行整体保护,以开放性思维、系统性观念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走出了一条整体性活态保护非遗之路。
而早在1993年,时任资丘镇文化站站长的田玉成在全国率先提出保护传统文化“原生态”的概念;2000年,在资丘镇建立土家族传统文化保护区,成为这一系统性保护理念的先行者。
以此为起点,长阳在全县范围内建设了土家族撒叶儿嗬、长阳花鼓子、长阳南曲、民间吹打乐、民间故事、长阳山歌、薅草锣鼓等非遗项目为主的7个文化生态保护区。成功举办了清江流域土家族撒叶儿嗬邀请赛、湖北第二届山歌节暨武陵歌会,完成了跨区域协作的“破冰”之旅,为后续深度联动探索了可行路径。
“我们搭建这个平台,就是要让长阳的山歌、恩施的歌舞、石柱的啰儿调同台共鸣,协同奏响整个武陵山区的文化交响乐。”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文旅局局长陈凡娇说,通过文化联动,能有效增进区域内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同时也能整合资源,形成区域文化品牌合力,将文化优势转化为整个武陵山区的高质量发展优势。(三峡日报记者 董志烈 通讯员 覃丹 图片:通讯员 林继伟 蔺聪 郑健 摄)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