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风可以‘跳’出来,云能够‘画’出来!”近日,在武汉市江汉区红领巾学校优雅校区三年级的科学课上,孩子们兴奋不已。这堂以《有意思的天气》为主题的科学课,正是红领巾学校跨学科教学探索的一个生动写照。近年来,红领巾学校践行新课标理念,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将多门学科连成点、织成网,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综合素养,打造了跨学科学习的实践样本。
4名老师共上一节科学课
织起“立体知识网”
“跨学科教学并非简单拼凑学科,而是以核心主题为引领,融入多学科视角与方法,构建起‘立体化’知识网络。”红领巾学校优雅校区执行校长刘婷说。
在优雅校区的《有意思的天气》课程里,科学概念是“骨架”,艺术与数学为其增添“血肉”。舞蹈老师马名骏编排舞蹈,让学生用身体语言展现从无风到狂风的不同状态;美术老师何崇俭引导学生用画笔描绘积云、层云、卷云的形态;数学老师汪云霞指导学生将气温数据制成统计图表,为武汉游客提供穿衣建议。教师冯雅慧认为:“美术解决了‘云’难感知的问题,数学强化了数据分析能力。学生不仅记住了风力等级、云状分类,还通过舞蹈感受风的力度,通过绘画理解云与天气的关联,通过图表分析气温规律。”
尚美校区的“逐水润绿,守护湿地生态”湿地生态主题课程里,学生从观察显微镜下的微生物,到绘制生态图谱,再到利用科技模拟生态互动,实现了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多维度、深层次理解。“各学科知识不是孤立的,它们能一起解决大问题。”该校区执行校长张鹏表示,这门主题课程如同强大磁芯,将科学观察、数学数据分析、语文报告撰写、美术自然笔记和信息技术AI 模拟紧密结合。
“原来放风筝里藏着这么多学问!”阳光校区的毕业课程《竹梦鸢行》以“制作与放飞风筝”为任务驱动,将科学(重力、升力)、数学(对称结构)、语文(风筝历史)、体育(放飞技巧)等知识无缝对接,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各学科知识如何协同解决问题。
风筝如何飞得更高
去实践中寻找答案
在红领巾学校,跨学科教学深深扎根于实践,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情境中动手实践、亲身感受、协作探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实现“知行合一”。
CBD校区执行校长王玲介绍,从观看阅兵式和参观社区机场开始,学校的轴对称学习就是在真实场景中激发学生探究欲。学生分组研究数学定义、科学原理、家国情怀与艺术之美,最后通过成果展示形成集体共识,完成“实践 - 探究 - 展示”的完整循环。学生王瑞琪对此深有共鸣:“在真实场景里学习,感觉知识离我们更近了,也更有意思了。”
“风筝如何飞得更高、更远?”带着这一问题,阳光校区的学生席地而坐调试风筝,他们动手调整重心、优化结构、改进放飞角度。科学老师王凯陪同孩子们一同操作,她说:“孩子们走出教室,在实践中探索问题的答案,每一次讨论和试飞,都在他们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突破单一学科局限
个人素养再上新台阶
“跨学科不仅要突破单一学科局限,融合多学科知识解决复杂问题,还要在跨学科学习中逐步提升思维、创新、协作等综合能力,实现个人素养向更高层级迈进。”阳光校区执行校长吴琪认为。
“尚美校区的湿地保护实践,让学生从环保认知,提升到能够运用科学观察、艺术创作、数据分析等综合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阳光校区的风筝课程中,学生通过采访非遗大师、研究各国风筝文化,学生的视野从技术层面拓展到文化层面,实现了从操作能力到文化素养的层级跨越。CBD校区将轴对称知识与国防教育深度融合,使学生的数学认知升华为科技自信与家国情怀……”尚美校区副校长刘琼说,这一形式的跨学科教学,让学生们的素养再上新台阶。
红领巾学校校长华维表示,学校通过系统化推进跨学科教学改革,成功打破了学科与学科、课程与实践、学习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四重边界,实现了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的根本性转变。“当学生能用舞蹈表现风力、用画笔解析云状、用数据指导生活时,教育真正实现了与生命的共鸣。这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创新,正是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楚天都市报 文/王媛 刘婷)
发表时间:2025-11-25 来源:楚天都市报
“原来风可以‘跳’出来,云能够‘画’出来!”近日,在武汉市江汉区红领巾学校优雅校区三年级的科学课上,孩子们兴奋不已。这堂以《有意思的天气》为主题的科学课,正是红领巾学校跨学科教学探索的一个生动写照。近年来,红领巾学校践行新课标理念,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将多门学科连成点、织成网,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综合素养,打造了跨学科学习的实践样本。
4名老师共上一节科学课
织起“立体知识网”
“跨学科教学并非简单拼凑学科,而是以核心主题为引领,融入多学科视角与方法,构建起‘立体化’知识网络。”红领巾学校优雅校区执行校长刘婷说。
在优雅校区的《有意思的天气》课程里,科学概念是“骨架”,艺术与数学为其增添“血肉”。舞蹈老师马名骏编排舞蹈,让学生用身体语言展现从无风到狂风的不同状态;美术老师何崇俭引导学生用画笔描绘积云、层云、卷云的形态;数学老师汪云霞指导学生将气温数据制成统计图表,为武汉游客提供穿衣建议。教师冯雅慧认为:“美术解决了‘云’难感知的问题,数学强化了数据分析能力。学生不仅记住了风力等级、云状分类,还通过舞蹈感受风的力度,通过绘画理解云与天气的关联,通过图表分析气温规律。”
尚美校区的“逐水润绿,守护湿地生态”湿地生态主题课程里,学生从观察显微镜下的微生物,到绘制生态图谱,再到利用科技模拟生态互动,实现了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多维度、深层次理解。“各学科知识不是孤立的,它们能一起解决大问题。”该校区执行校长张鹏表示,这门主题课程如同强大磁芯,将科学观察、数学数据分析、语文报告撰写、美术自然笔记和信息技术AI 模拟紧密结合。
“原来放风筝里藏着这么多学问!”阳光校区的毕业课程《竹梦鸢行》以“制作与放飞风筝”为任务驱动,将科学(重力、升力)、数学(对称结构)、语文(风筝历史)、体育(放飞技巧)等知识无缝对接,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各学科知识如何协同解决问题。
风筝如何飞得更高
去实践中寻找答案
在红领巾学校,跨学科教学深深扎根于实践,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情境中动手实践、亲身感受、协作探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实现“知行合一”。
CBD校区执行校长王玲介绍,从观看阅兵式和参观社区机场开始,学校的轴对称学习就是在真实场景中激发学生探究欲。学生分组研究数学定义、科学原理、家国情怀与艺术之美,最后通过成果展示形成集体共识,完成“实践 - 探究 - 展示”的完整循环。学生王瑞琪对此深有共鸣:“在真实场景里学习,感觉知识离我们更近了,也更有意思了。”
“风筝如何飞得更高、更远?”带着这一问题,阳光校区的学生席地而坐调试风筝,他们动手调整重心、优化结构、改进放飞角度。科学老师王凯陪同孩子们一同操作,她说:“孩子们走出教室,在实践中探索问题的答案,每一次讨论和试飞,都在他们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突破单一学科局限
个人素养再上新台阶
“跨学科不仅要突破单一学科局限,融合多学科知识解决复杂问题,还要在跨学科学习中逐步提升思维、创新、协作等综合能力,实现个人素养向更高层级迈进。”阳光校区执行校长吴琪认为。
“尚美校区的湿地保护实践,让学生从环保认知,提升到能够运用科学观察、艺术创作、数据分析等综合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阳光校区的风筝课程中,学生通过采访非遗大师、研究各国风筝文化,学生的视野从技术层面拓展到文化层面,实现了从操作能力到文化素养的层级跨越。CBD校区将轴对称知识与国防教育深度融合,使学生的数学认知升华为科技自信与家国情怀……”尚美校区副校长刘琼说,这一形式的跨学科教学,让学生们的素养再上新台阶。
红领巾学校校长华维表示,学校通过系统化推进跨学科教学改革,成功打破了学科与学科、课程与实践、学习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四重边界,实现了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的根本性转变。“当学生能用舞蹈表现风力、用画笔解析云状、用数据指导生活时,教育真正实现了与生命的共鸣。这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创新,正是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楚天都市报 文/王媛 刘婷)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