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江岸之光”青少年思政实践“走新”更“走心”

A-   A+
发表时间:2025年11月24日    来源:长江日报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聚焦培养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好孩子、好公民,“江岸之光”思政品牌应运而生,致力构建以“健康第一、快乐成长”为底色、“五育并举、家校社协同”为路径的育人新生态,努力担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武汉市江岸区是教育大区,2025年获评全省首批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和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江岸区委宣传部联合区教育局,持续培育“江岸之光”思政品牌,着力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发挥“光”的价值引领作用,创新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学校实施、家庭参与”的联动机制,推动多方力量在“同一束光”下同向同行,凝聚成“全域参与、全周期赋能”的育人共同体。

实现“三课合一”(思政课、心理课、实践课的深度融合)。“江岸之光”将红色遗址化为鲜活教室、街巷烟火化为生动教材、多元社会力量化为人生导师,推动思政教育从单向的知识灌输,转向多元的价值赋能与行为引导,有效激发学生从被动“倾听者”向主动“主讲人”与“时代答卷人”的角色转变。

这一系列创新实践,不仅是思政教育模式的革新,更是对“大思政”格局的基层探索与生动回应,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点亮前路、夯实根基。

一堂思政课,能有多大能量?在江岸区,它从教室走向街巷,让历史在脚下“活”起来;用科技赋能经典,让信仰在屏幕前“潮”起来;将课堂搬上云端,让育人的边界“广”起来;更用全社会的温暖,让成长的道路“暖”起来。

让历史可感、让信仰可见、让少年可为。这不再是一门单一的课程,而是一场全域联动、四维融合的“追光”实践。

街巷就是教材,历史“活”起来

江岸区的每一条街巷,都是一部立体的历史教科书。今夏,“江岸之光·行走课堂”活化利用身边的红色资源,规划设计“1个主题街区+N个实践场景”的思政育人新路径:以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为中心地标,联动周边以陈怀民、张自忠、郝梦龄等抗日英烈命名的道路与百年里份,形成主题鲜明的主题街区;并针对小学、初中、高中学段特点,将革命文化精准融入“抗战历史”“文化传承与城市更新”“科创与民俗融合”等场景,推动红色基因数字化、科创实践场景化、文化传承互动化。通过“行走的大师课”等情境化教学,理想信念与精神谱系不再是课本上的铅字,而是化为可感知、可触摸的鲜活历史,融入青少年易于接受的生活情境。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教授杨国安指出:“红色资源是‘历史的精神载体’。‘江岸之光’青少年思政实践活动,将历史从‘文字记录’变为‘可感可触的体验’,让青少年与革命历史对话,与红色精神共鸣,有利于青少年筑牢信仰根基,厚植担当意识,增强道路自信!这种‘行走课堂’让红色血脉代代相传,让青少年成为‘历史的续写者’,照亮未来前行之路!”

这样的行走课堂,有效延伸了思政教育的时空边界,让铸魂育人从历史走到当下,从传承走向创新。如同沈阳路小学思政教师周宇静所言:“江岸区这片土地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我们学习的活教材,是我要带领学生们追逐和点亮的‘江岸之光’。”

科技赋能,思政“潮”起来

在人工智能深度融入生活的当下,“江岸之光·行走课堂”积极探索“科技+思政”育人模式,运用AI、AR、AIGC等前沿技术,搭建过去与现在的跨时空对话桥梁。科技没有冲淡历史的厚重感,反而让那些英雄形象更加清晰可触。当孩子们用自己的创造力赋予历史新的表达方式时,红色的火炬已悄然传递到下一代手中。

6月底至8月,“江岸之光·行走课堂”推出红色剧游《烽火少年行》,以“数字化+实景”的方式激发学生探索欲,活动实现小学、初中、高中全学段覆盖,辐射76所学校,近7万名市民和学生踊跃参与体验,亲身感悟家国同心。同学们好奇地用手机扫描陈怀民路、张自忠路、郝梦龄路的路牌,数字技术瞬间还原出抗战时期的街道景象。大家化身剧游角色“烽火少年”,仿佛穿越到1938年的武汉,以“参与者”而非“旁观者”的身份走进历史,与英雄隔空对话。

科技的魔力驱动同学们尝试着运用AI技术,对英雄故事进行再创作。比如,输入陈怀民、张自忠等英烈的历史资料,运用AI工具生成他们驾驶战机、指挥战斗的场景短视频,在制作过程中体悟英雄的家国情怀;比如,高中生在实地走访老街老巷后,借助AI生成武汉里份的IP形象和改造场景模拟图,进行更新方案构思。

武汉市七一中学历史老师田慧娉分享说:“在科技助力下,历史不再遥远,而是能参与、能互动的身边故事,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共情连接。晦涩的史料‘活’了起来,历史变得可感,爱国变得可触,以更鲜活的方式抵达学生心底。同学们由倾听者变为探索者、共创者,思政教育真正实现了培根铸魂。”

线上线下融合,育人“广”起来

从教室到城市,从课本到现场,“江岸之光”“大思政课”的版图越来越广,并且通过网络平台飞越校园,做到了线上线下融合,不断拓展着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

“江岸之光·行走课堂”邀约全国名师、专家学者、先进典型等“大咖”进行主题分享,录制视频进百校循环播放;开设直播课程,把“大思政课”从线下延伸到线上“云端课堂”,发动网络大V、青少年参与,影响更广泛群体。直播课程约9万人次在线观看,3年来相关话题阅读量超8000万。

江岸区委宣传部还着力推动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深度融合、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打造网络思政教育特色品牌。以“江岸·美好一刻”为主题的网络宣传自2021年启动,已持续5年。构建“大咖朋友圈”自媒体矩阵,由文史专家讲述老里份故事,摄影达人捕捉红色场馆光影……每个视角都是解码城市的新密钥。今年,“江岸·美好一刻”立足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以“此刻更懂你”为主题,通过开展百场主题班会、主题快闪等形式,以创新姿态链接历史、开启未来,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滋养更多青少年。

“江岸区把网络主题宣传与大思政课结合,把思政育人延伸到云端,是全面构建固本铸魂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破圈创新。”江汉大学武汉研究院教授涂文学说。

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丁银河认为:“思政课不仅要在课堂上讲,也要在社会生活中讲,“大思政课”要善用之。‘江岸之光·行走课堂’青少年思政实践活动实行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全域联动,学生在可感、可触、可参与、可传播、可互动的沉浸式体验中领悟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从而推动思政教学从传统的单向输出升级为多元供给,从应试型教学升华为沉浸式体验,达到了思政课活起来、动起来、亮起来的效果。”

多方齐联动,温度“暖”起来 

除了行走与探索,“江岸之光”同样关注青少年内心的“晴雨”。“江岸之光·开心有你”行动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实践全程。在武汉六中的“开心市集”上,“情绪涂鸦墙”“烦恼粉碎机”等创意装置让学生得以释放压力;“心灵解压实验室”“快乐能量制造厂”等互动场景,则让孩子们在拳击沙袋、能量盲盒等游戏中学会与压力共处。当校园变身“开心市集嘉年华”,拳击沙袋与情绪涂鸦墙成为释放压力的新出口;当语数英化身“下一位选手”,在说唱旋律中跃出数学公式、唱响诗词歌赋;当青春的烦恼站上脱口秀舞台,于笑声中消解成长的迷茫——江岸区的校园里,一片片光正在被悄然点亮。

一场“青春有梗‘言’值担当”脱口秀,让青少年站上舞台,以幽默方式解构成长烦恼,让青少年自己成为话语的主体——围绕家庭教育、校园生活、社会热点、传统文化等主题,让中小学生以“吐槽”的方式讲述烦恼、表达观察、传递思考,在笑声中寻找共鸣与解答。

系列活动中,教师、交警、医生、社区志愿者纷纷变身“成长合伙人”:交警张慧用脱口秀普及交通安全,医生杨保亲将健康知识编成笑点,百步亭社区“妈妈力”志愿服务队以快板传递母爱温度。

“笑着笑着,压力就讲没了!”一名初中生也感慨,“说出真实想法后,‘我懂你’三个字,是最好的安慰。”

追光心语

这种跳出课本的学习方式,让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武汉的历史文化及其变迁发展,把自己投身到城市文化的传承、创造和更迭中,青春与城市共成长。

——武汉六中高二年级 黄馨潼

一直很好奇AI到底能干啥,参加“江岸之光”活动终于学到了。当AI把英雄的战斗场景画出来时,那些课本里的文字突然变鲜活了。  

——武汉实验外国语学校八年级 赵思铭

陈怀民路、张自忠路、郝梦龄路,这些路我经常走呢。但我从来不知道这一条条路里还藏着那么多英雄故事……如今走在这些路上,我好像能摸到历史的温度。

——丹水池小学四年级 裴周荣

传承红色基因,是永不熄灭的明灯,是一代又一代人前行路上的接力奔跑。站在新时代的起点,我愿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伟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以行动作答,让青春与祖国同频共振。

——七一中学八年级 李诗晨

当蛇年春晚中出现的街道再次映入眼前,当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的讲解员阿姨给我们生动讲解当年发生在这里的历史故事时,我才意识到,原来眼前这些充满烟火气的街道曾经也经历过战火纷飞……原来胜利街的由来是如此充满重要意义。

——澳门路小学四年级 赵一诺

以前吐槽烦恼时,我总觉得自己是最委屈的,但写脱口秀时,需要把烦恼拆解,包装成段子。这样我就掌控、化解了烦恼,而不是被烦恼掌控。

——武汉二中高一年级 万美琦

盛夏,这群孩子依然精神饱满地走进了思政课堂。这段经历不仅是综合素质的锤炼,更是精神的洗礼。让他们永远记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八十周年不是历史书泛黄的页码,而是正在被续写的扉页——以奔跑的脚步声,以琅琅的读书声,以比樱花更绚烂的中国红。

夕阳如火,初心如磐‌。我这个老党员、老教师又怎能停下脚步?学习没有终点,奉献无关年龄。往后余生,我愿做一口永不停摆的钟,跟着新时代的节奏,学好党史,讲好党史,传承党史!

——学生奶奶、退休教师 陶莉

【追光侧记

 解锁成长的无限可能

思政工作非一日之功,亦非一域之责。它是一场需要全社会、全时空、全周期共同参与的“社会大合唱”。近年来,江岸区立足本身禀赋,统筹资源、守正创新,推动思政工作内容更“活”、方式更“潮”、范围更“广”、温度更“暖”,实现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的同频共振。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江岸区的探索证明:最好的教育,永远在路上,在从“认知”到“践行”的转化之中。无论是通过AR剧游重走红色路线强化文化认同,还是以“情绪涂鸦墙”“脱口秀”等可视化方式疏导心理压力,其内核都体现了江岸区“静待花开”的教育本真,旨在用一束束可见、可感、可互动的“光”,驱散青少年成长中的迷雾,守护其向阳而生。

未来,江岸区将持续深化“江岸之光”品牌建设,不断丰富并完善“活动+内容+展示”的育人矩阵,进一步强化家校社协同机制,以更具浸润力的教育实践护航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引导他们在正向激励中涵养平和心态、塑造健全人格。让“新三好学生”的育人成果在江岸随处可见、随时可感、随手可传,为培育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持久而深厚的动能。

(策划:中共江岸区委宣传部  撰文:胡蝶 戴亮 韩颖

责任编辑:李欢

武汉:“江岸之光”青少年思政实践“走新”更“走心”

发表时间:2025-11-24 来源:长江日报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聚焦培养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好孩子、好公民,“江岸之光”思政品牌应运而生,致力构建以“健康第一、快乐成长”为底色、“五育并举、家校社协同”为路径的育人新生态,努力担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武汉市江岸区是教育大区,2025年获评全省首批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和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江岸区委宣传部联合区教育局,持续培育“江岸之光”思政品牌,着力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发挥“光”的价值引领作用,创新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学校实施、家庭参与”的联动机制,推动多方力量在“同一束光”下同向同行,凝聚成“全域参与、全周期赋能”的育人共同体。

实现“三课合一”(思政课、心理课、实践课的深度融合)。“江岸之光”将红色遗址化为鲜活教室、街巷烟火化为生动教材、多元社会力量化为人生导师,推动思政教育从单向的知识灌输,转向多元的价值赋能与行为引导,有效激发学生从被动“倾听者”向主动“主讲人”与“时代答卷人”的角色转变。

这一系列创新实践,不仅是思政教育模式的革新,更是对“大思政”格局的基层探索与生动回应,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点亮前路、夯实根基。

一堂思政课,能有多大能量?在江岸区,它从教室走向街巷,让历史在脚下“活”起来;用科技赋能经典,让信仰在屏幕前“潮”起来;将课堂搬上云端,让育人的边界“广”起来;更用全社会的温暖,让成长的道路“暖”起来。

让历史可感、让信仰可见、让少年可为。这不再是一门单一的课程,而是一场全域联动、四维融合的“追光”实践。

街巷就是教材,历史“活”起来

江岸区的每一条街巷,都是一部立体的历史教科书。今夏,“江岸之光·行走课堂”活化利用身边的红色资源,规划设计“1个主题街区+N个实践场景”的思政育人新路径:以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为中心地标,联动周边以陈怀民、张自忠、郝梦龄等抗日英烈命名的道路与百年里份,形成主题鲜明的主题街区;并针对小学、初中、高中学段特点,将革命文化精准融入“抗战历史”“文化传承与城市更新”“科创与民俗融合”等场景,推动红色基因数字化、科创实践场景化、文化传承互动化。通过“行走的大师课”等情境化教学,理想信念与精神谱系不再是课本上的铅字,而是化为可感知、可触摸的鲜活历史,融入青少年易于接受的生活情境。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教授杨国安指出:“红色资源是‘历史的精神载体’。‘江岸之光’青少年思政实践活动,将历史从‘文字记录’变为‘可感可触的体验’,让青少年与革命历史对话,与红色精神共鸣,有利于青少年筑牢信仰根基,厚植担当意识,增强道路自信!这种‘行走课堂’让红色血脉代代相传,让青少年成为‘历史的续写者’,照亮未来前行之路!”

这样的行走课堂,有效延伸了思政教育的时空边界,让铸魂育人从历史走到当下,从传承走向创新。如同沈阳路小学思政教师周宇静所言:“江岸区这片土地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我们学习的活教材,是我要带领学生们追逐和点亮的‘江岸之光’。”

科技赋能,思政“潮”起来

在人工智能深度融入生活的当下,“江岸之光·行走课堂”积极探索“科技+思政”育人模式,运用AI、AR、AIGC等前沿技术,搭建过去与现在的跨时空对话桥梁。科技没有冲淡历史的厚重感,反而让那些英雄形象更加清晰可触。当孩子们用自己的创造力赋予历史新的表达方式时,红色的火炬已悄然传递到下一代手中。

6月底至8月,“江岸之光·行走课堂”推出红色剧游《烽火少年行》,以“数字化+实景”的方式激发学生探索欲,活动实现小学、初中、高中全学段覆盖,辐射76所学校,近7万名市民和学生踊跃参与体验,亲身感悟家国同心。同学们好奇地用手机扫描陈怀民路、张自忠路、郝梦龄路的路牌,数字技术瞬间还原出抗战时期的街道景象。大家化身剧游角色“烽火少年”,仿佛穿越到1938年的武汉,以“参与者”而非“旁观者”的身份走进历史,与英雄隔空对话。

科技的魔力驱动同学们尝试着运用AI技术,对英雄故事进行再创作。比如,输入陈怀民、张自忠等英烈的历史资料,运用AI工具生成他们驾驶战机、指挥战斗的场景短视频,在制作过程中体悟英雄的家国情怀;比如,高中生在实地走访老街老巷后,借助AI生成武汉里份的IP形象和改造场景模拟图,进行更新方案构思。

武汉市七一中学历史老师田慧娉分享说:“在科技助力下,历史不再遥远,而是能参与、能互动的身边故事,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共情连接。晦涩的史料‘活’了起来,历史变得可感,爱国变得可触,以更鲜活的方式抵达学生心底。同学们由倾听者变为探索者、共创者,思政教育真正实现了培根铸魂。”

线上线下融合,育人“广”起来

从教室到城市,从课本到现场,“江岸之光”“大思政课”的版图越来越广,并且通过网络平台飞越校园,做到了线上线下融合,不断拓展着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

“江岸之光·行走课堂”邀约全国名师、专家学者、先进典型等“大咖”进行主题分享,录制视频进百校循环播放;开设直播课程,把“大思政课”从线下延伸到线上“云端课堂”,发动网络大V、青少年参与,影响更广泛群体。直播课程约9万人次在线观看,3年来相关话题阅读量超8000万。

江岸区委宣传部还着力推动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深度融合、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打造网络思政教育特色品牌。以“江岸·美好一刻”为主题的网络宣传自2021年启动,已持续5年。构建“大咖朋友圈”自媒体矩阵,由文史专家讲述老里份故事,摄影达人捕捉红色场馆光影……每个视角都是解码城市的新密钥。今年,“江岸·美好一刻”立足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以“此刻更懂你”为主题,通过开展百场主题班会、主题快闪等形式,以创新姿态链接历史、开启未来,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滋养更多青少年。

“江岸区把网络主题宣传与大思政课结合,把思政育人延伸到云端,是全面构建固本铸魂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破圈创新。”江汉大学武汉研究院教授涂文学说。

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丁银河认为:“思政课不仅要在课堂上讲,也要在社会生活中讲,“大思政课”要善用之。‘江岸之光·行走课堂’青少年思政实践活动实行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全域联动,学生在可感、可触、可参与、可传播、可互动的沉浸式体验中领悟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从而推动思政教学从传统的单向输出升级为多元供给,从应试型教学升华为沉浸式体验,达到了思政课活起来、动起来、亮起来的效果。”

多方齐联动,温度“暖”起来 

除了行走与探索,“江岸之光”同样关注青少年内心的“晴雨”。“江岸之光·开心有你”行动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实践全程。在武汉六中的“开心市集”上,“情绪涂鸦墙”“烦恼粉碎机”等创意装置让学生得以释放压力;“心灵解压实验室”“快乐能量制造厂”等互动场景,则让孩子们在拳击沙袋、能量盲盒等游戏中学会与压力共处。当校园变身“开心市集嘉年华”,拳击沙袋与情绪涂鸦墙成为释放压力的新出口;当语数英化身“下一位选手”,在说唱旋律中跃出数学公式、唱响诗词歌赋;当青春的烦恼站上脱口秀舞台,于笑声中消解成长的迷茫——江岸区的校园里,一片片光正在被悄然点亮。

一场“青春有梗‘言’值担当”脱口秀,让青少年站上舞台,以幽默方式解构成长烦恼,让青少年自己成为话语的主体——围绕家庭教育、校园生活、社会热点、传统文化等主题,让中小学生以“吐槽”的方式讲述烦恼、表达观察、传递思考,在笑声中寻找共鸣与解答。

系列活动中,教师、交警、医生、社区志愿者纷纷变身“成长合伙人”:交警张慧用脱口秀普及交通安全,医生杨保亲将健康知识编成笑点,百步亭社区“妈妈力”志愿服务队以快板传递母爱温度。

“笑着笑着,压力就讲没了!”一名初中生也感慨,“说出真实想法后,‘我懂你’三个字,是最好的安慰。”

追光心语

这种跳出课本的学习方式,让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武汉的历史文化及其变迁发展,把自己投身到城市文化的传承、创造和更迭中,青春与城市共成长。

——武汉六中高二年级 黄馨潼

一直很好奇AI到底能干啥,参加“江岸之光”活动终于学到了。当AI把英雄的战斗场景画出来时,那些课本里的文字突然变鲜活了。  

——武汉实验外国语学校八年级 赵思铭

陈怀民路、张自忠路、郝梦龄路,这些路我经常走呢。但我从来不知道这一条条路里还藏着那么多英雄故事……如今走在这些路上,我好像能摸到历史的温度。

——丹水池小学四年级 裴周荣

传承红色基因,是永不熄灭的明灯,是一代又一代人前行路上的接力奔跑。站在新时代的起点,我愿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伟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以行动作答,让青春与祖国同频共振。

——七一中学八年级 李诗晨

当蛇年春晚中出现的街道再次映入眼前,当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的讲解员阿姨给我们生动讲解当年发生在这里的历史故事时,我才意识到,原来眼前这些充满烟火气的街道曾经也经历过战火纷飞……原来胜利街的由来是如此充满重要意义。

——澳门路小学四年级 赵一诺

以前吐槽烦恼时,我总觉得自己是最委屈的,但写脱口秀时,需要把烦恼拆解,包装成段子。这样我就掌控、化解了烦恼,而不是被烦恼掌控。

——武汉二中高一年级 万美琦

盛夏,这群孩子依然精神饱满地走进了思政课堂。这段经历不仅是综合素质的锤炼,更是精神的洗礼。让他们永远记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八十周年不是历史书泛黄的页码,而是正在被续写的扉页——以奔跑的脚步声,以琅琅的读书声,以比樱花更绚烂的中国红。

夕阳如火,初心如磐‌。我这个老党员、老教师又怎能停下脚步?学习没有终点,奉献无关年龄。往后余生,我愿做一口永不停摆的钟,跟着新时代的节奏,学好党史,讲好党史,传承党史!

——学生奶奶、退休教师 陶莉

【追光侧记

 解锁成长的无限可能

思政工作非一日之功,亦非一域之责。它是一场需要全社会、全时空、全周期共同参与的“社会大合唱”。近年来,江岸区立足本身禀赋,统筹资源、守正创新,推动思政工作内容更“活”、方式更“潮”、范围更“广”、温度更“暖”,实现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的同频共振。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江岸区的探索证明:最好的教育,永远在路上,在从“认知”到“践行”的转化之中。无论是通过AR剧游重走红色路线强化文化认同,还是以“情绪涂鸦墙”“脱口秀”等可视化方式疏导心理压力,其内核都体现了江岸区“静待花开”的教育本真,旨在用一束束可见、可感、可互动的“光”,驱散青少年成长中的迷雾,守护其向阳而生。

未来,江岸区将持续深化“江岸之光”品牌建设,不断丰富并完善“活动+内容+展示”的育人矩阵,进一步强化家校社协同机制,以更具浸润力的教育实践护航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引导他们在正向激励中涵养平和心态、塑造健全人格。让“新三好学生”的育人成果在江岸随处可见、随时可感、随手可传,为培育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持久而深厚的动能。

(策划:中共江岸区委宣传部  撰文:胡蝶 戴亮 韩颖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